宏观经济学就是反经济学
Author: 漫天雪798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货币不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不是货币供应总量、流通速度的概念。货币就是交换媒介,它总是与每一个人、每一笔交易发生关系。
物价指数同样是一个总量的错误概念,它预设了人的偏好是不变的,那“一篮子商品”是由人选定的,种类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对于每个人和每段时期的效用也是固定的。而且,价格永远是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10块钱过去可以买二斤苹果或者三斤梨,现在可以买二斤苹果四斤梨,你才会知道梨相对于苹果降价了。把苹果和梨的价格加权,算个权重,得出一个指数,纯粹是胡闹。你怎么知道苹果和梨对于我的相对重要性?我觉得苹果和梨都太贵,所以选择吃橘子了,你的价格指数对我有什么意义?
荒谬透顶。
在经济学分析中,总量和平均数的概念是毫无意义的,它们不过是代表了历史上发生的某些事,并且是它们想让人们看到的某些事。然而人的行动面向未来。
人们也从来不会在物价指数这样的总量概念的指导下行动。任何一个家庭主妇对物价的感知都超过美联储官员,主妇们随意地选几样商品来衡量物价指数,并不比经济学家们的指数效果更差,也并不比他们更武断。
这世界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宏观经济学”。说宏观经济学,本身就误解了经济学。经济学就是经济学,既没有什么宏观微观经济学,也没有什么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经济学,更没有什么“人民经济“学。
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的行动规律的科学。经济就是人类行动,就是人类生活本身,人总是有目的地行动,总是选择一个较高价值的目标,放弃一个价值排序较低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要采取自认为最经济的手段。由以上命题出发,可以推导出任何时间地点都不会改变的经济学定律,例如价格规律、供求定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等。这些经济学原理既是永恒不变的,也适用于所有人。
社会中发生的所有事,首先都是以个人的行动和决策开始的。所以研究经济学,必须坚持个人主义方法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偏好、价值、效用,无法比较,无法平均,也无法加总,哪里来的什么“宏观”?
所以宏观经济学,无非就是用一个虚无缥缈的指标来衡量经济活动,并规范每个人的行动。在宏观经济学的眼中,没有活生生的人。
GDP是“宏观”的,为了GDP增长,凯恩斯主义搞出所谓“三驾马车”。哪里有什么“三驾马车”?推动经济进步的唯一可行途径就是凭借储蓄和投资的增长。试问没有储蓄和投资,拿什么生产,拿什么出口,拿什么消费?在这种荒谬学说的指导下,为了拉动消费、安排就业,可以搞大工程、可以用勺子挖运河、可以在沙漠里建楼然后再推倒,这都是GDP。
然而这个宏观的指标跟个人有什么关系呢?与财富创造与物质福利的增进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只会造成稀缺资源从生产领域被抽走,扭曲生产结构,毁灭储蓄,最终造成经济衰退。把一部分人的资源拿走了,去满足GDP增长的目标了,看起来GDP是增长了,然而人们的处境反而变差了。
货币供应量,是“宏观”的。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了确保货币供应量有一个“合理”的增长,说要每年增长3-5%,不能多也不能少,还可以用物价指数来调节。然而它既不关注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到底是增加还是减少,也不关注这个过程会发生财富的转移,更不关注你的生活成本到底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你要问他为什么是3-5%,而不是4-6%,他答不上来的。他可能会引用一大堆数据,但数据并不是理论,证明不了什么,更证明不了一直扩张货币的正确性。
真正的理论是,货币就是交换媒介,所以它多少都够用。货币并不是财富,消费品和资本品才是财富,增加货币并不能增加财富。
更为关键的是,他并没有让你自主地选择货币,而是对一张张花花绿绿的纸青睐有加。你要问他金本位难道不是更好吗?他会莫名其妙地说出几句自相矛盾的话:
自动调节的国际金本位是与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相一致的;只有文化上的落后才能使我们仍然认为黄金是货币制度的核心因素;以及,挖金矿的成本太高了。
挖金矿的确有成本,但是正因为它有成本,所以不会随意扩张造成恶性通胀。难道说,纸币印刷没有成本,造成多次经济危机,导致经济毁灭,这样的成本就低了?
还不止如此。弗里德曼一方面引用克莱蒙梭的话说
:“货币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不能让它为中央银行所管理。”
一方面说,
“我主张由立法机关制定规章,命令货币当局使得货币数量按照具体的比例增长。”
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精神错乱之人。说得好像参众两院跟美联储不是一伙的似的。
但是这句话暴露了他的立场:联邦政府必须积极地、“高效”地行事才可以。他屁股坐在哪里,是很清楚的。
所以所谓的“宏观经济学”,是要干什么呢?它无非就是在为干预主义寻找理论依据的反经济学。以财产权为根基的真正的经济学,与它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当宏观领域被控制,想保持微观领域的自由,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