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把比特币推到100万美元?

Author: 小吴乐意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客服微信暂时无法添加好友,也无法回复任何消息,嗯,等 11月13日 以后再添加吧。
嗯,还能说什么呢?就不说了吧,要不这个公众号都没了。
想保持联系的,可以考虑付费添加我个人微信:
小吴的“咖啡会员” 399元/年(2025年)

经常有咖啡会员朋友问我, 比特币已经这么多人再买了,以后真的有可能涨到100万美元吗?
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聊一下,我们来看看,比特币到底普及到了什么程度以及未来到100万美元的可能。

比特币能不能飞到 100 万美元?这 绝对不是一句“价格猜测” ,不是什么赛博神棍根据比特币的五行八字推演出来的价格必然,这是一条关于信念、制度与力量的路径。

这里插一句,我个人是完全不相信什么算命,星座,五行八卦的,但是我也不反对其他人相信,嗯,所以跟我聊天,这几个话题不必讨论。

大多数人普遍的认知理解是: “既然这么多人买了,就有肯定(可能 涨得很高。”

这个理解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因为确实,比特币在价格层面的上涨,必然是离不开人群的指数级上涨和资金的指数级流入。

但我们需要尽量理性客观的看待比特币,理解比特币,从而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我甚至都不需要多么复杂的计算就能知道, 未来比特币达到100万美元的时候,看到这段文字的人,手里未必还有比特币
比特币按照市值排名,在全球可以排到第8位,如果上涨到100万美元,其背后的价值支撑去对标“数字黄金”确实是能获得广泛共识的。

因为比特币最打动人的特性,是它的不可再生性:总量 2100 万枚(几乎接近这个数量),通过挖矿机制让新增发行逐步变少——这才为它打下“数字黄金”的标签。

而这种标签一旦被大众信仰承认,就给它赋予“ 稀缺 = 珍贵 = 值钱 ”的潜力。

但稀缺本身不是价格的全貌,它只是价格的前提——谁来相信、谁愿意拿着、谁愿意为它隔年隔代地守住 (我目前持有超过8年,希望你也能坚持) ,这才是稀缺变成金钱的地方。

稀缺本身不是价格,稀缺只是价格被相信的前提。

如果要把比特币价格推到 100 万美元,那总市值要达到 接近 20 万亿美元 的级别( 2,000 万 × 100 万 = 2×10¹³ 美元 )。这个数字,是和当下全球许多主权财富基金、黄金市值、世界可投资资产总量在同一个天平上比较的。

注:2000万是指比特币当前流通数量,还有100万尚未产出
所以比特币 通往 100 万美元的第一条路是:比特币必须获得一部分来自传统“价值池”的大规模再分配, 它必须从传统资产那边“抢”来大量资金——黄金、现金、国债、股票基金、主权资产、央行储备……
光靠这咱们这群散户钱包里的三瓜俩枣,真的是太异想天开了

另外,从规模上看,比特币真的太小众了,你之所以觉得比特币很普及,很流行,是因为你非常关注比特币,任何有关信息你都会扒拉 (看到意思) 两眼。
但实际上,我之前分享过一个数据,比特币当前的规模,如同2000年之前的互联网,属于尚未流行,还远未达到爆发的时刻,至少还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吧。
创新扩散理论是指什么?创新扩散理论的内容、特征及启示_优化猩seo
这张图大家还有印象吗?之前我一直分享,我们目前也就是进入“早期采用者”这个阶段没多久。

再说回比特币价格,能支撑它的是由使用场景、用户规模与流动性共同支持。

我们眼下看到的事实是——各类加密钱包用户数越来越多,比特币相关的 ETF、信托产品使得机构、基金、养老体系能够以熟悉的方式“买入”比特币,交易所、托管机构、合规通道越来越成熟。这些是让资金通道变顺的关键。

更多的钱从传统金融“管道”进入比特币,会显著提升价格上限,而这一切刚刚开始。
就像我之前说的,我聊不聊比特币,都不影响比特币价格涨或者跌,同样的,你喜不喜欢比特币也不影响,我们普通人的参与度在一个更广的层面上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更应该关注 国家机构、养老基金、 银行机构、 保险公司、主权基金、各种信托等。
一旦他们开始“把一部分资产交给比特币”,那条需求的河道就开深了,一旦比特币当作他们资产表上的一行,这想象力就无限大了。
如果此时此刻,你觉得,那比特币不就被这些机构垄断了,从而失去了所谓“去中心化”的叙事了吗?嗯,那你喵的绝对错过了我这篇文章的最后那几段。
我提到过“ 每一次集中,都会孕育下一次更高层级的分散。 ”如果你错过了,罚你再去读一遍:
“如果比特币真的去中心化、独立于政府或金融机构,为什么一个政治人物(比如特朗普)的政策就能让它暴跌?那这还算是‘去中心化’吗?”

再说几句宏大叙事,我的理解可能不到位,欢迎评论区补充

比特币在10万美元之前的价格基本面是散户和部分机构驱动,而未来比特币从10万美元到100万美元甚至1000万,1个亿的级别,很大程度取决于宏观环境与制度的合纵连横。

若未来几年,美国、欧盟、日本、发展中经济体货币政策维持宽松,或者通胀压力未能有效控制,人们就会倾向寻找“非主权”避险资产,那比特币就有天然吸引力。

告别黄金时代?后危机时代的比特币避险新叙事

但反向风险也很严重:利率上升、货币紧缩、监管打压这些都会给风险资产带来坍缩压力。比特币并不可能“独善其身”——它每天都受到这些宏观力量的拉扯。

政策上的变动,等于是在给比特币现实价格增加了杠杆。

这个杠杆包括:税务规则 (比如比特币利润如何征税)、托管制度合法性、跨国资本流动规则、ETF/信托产品合法性、央行态度、国家司法对加密资产的立法态度、以及国家是否允许或支持比特币在其金融系统中的存在。

虽然确实我们看到了很多利好政策出台,比特币ETF、信托、托管等制度通道在不断扩张,这降低了大额资金进入比特币的“门槛”与“心理的障碍”。

但制度的另一面是:如果某国监管突然收紧、大型交易所被强监管扣押、跨国资本流入被限制,那么即便其它两条线再强也可能被拉回。制度是那根最可能被折弯的铆钉。


做个小预测: 今天炒币不收税,获利也不收税,那么以后呢? 不仅仅是历史,政策法律法规也是一样,都是人人打扮的小姑娘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聊完比特币价格,再上升一下高度,以免投机感太重。

其实,比特币真正考验的,从来不是市场,而是人的时间观。

它逼我们重新思考一个古老的问题: 你是想在五分钟内赢,还是在十年后赢?

短期的波动,是资本的游戏,长期的积累,是认知的胜负。

价格的高低决定你赚多少钱,但认知的深浅,决定你能留多久。

比特币这场实验,不只是一次货币革命,更是一次人类信任体系的重构。

虽然中本聪没有说,但我想,他问了全人类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当国家、银行、机构都可能失信时,人们是否愿意相信一个算法、一段代码、一种由全球共识支撑的数学秩序?

你不必急着给出答案。

因为时间会回答,周期会回答,历史会回答。

你要相信,在这个世界的所有噪音和短视之后,真正伟大的东西从来都需要时间沉淀。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迁,都是在长期主义者的孤独等待中完成的。

所以,如果哪一天,比特币真的走到了 100 万美元,也许那并不是人们口中“暴富的巅峰”,而是一种必然而然。

因为那时我们会明白,比特币的意义从来不在于你赚了多少钱,而在于它逼迫我们重新思考: 什么才是钱,什么才是信任。

那我想这句话就有了意义:

愿你穿越牛熊周期,归来仍是囤币少年。

比特币投资具有高波动性及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请理性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并谨慎决策。本公众号仅作信息分享与个人投资思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所有决策需基于个人独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