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降级的连岳,背后隐藏的舆论密码
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古三古四、古五古六彻底阵亡了,请大家关注新号,古一古二。拜托朋友帮我尽量多转发,因为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新号,只有转发才能找到老朋友们。
因为微信突袭搞了个IP地址显示,结果发现他的IP在日本。
大半夜的曾经试图把IP从日本修改回国内,但未成功。
后来上网一查,才发现,旅游签证现在是办不了的,只能再改口。
很多人在群里评论连岳,说他为了赚钱,完全背离了自己当年的认知。
连岳很早以前就是情感专栏作家,后来成为南方系的一员,再后来一度在中国高摇哈耶克、罗斯巴德等奥派大旗,宣传自由市场观念,然后再变成现在的无脑吹捧中国的所谓爱国大V。
客观地说,如果仅仅是微信公众号的生态要求,我认为无法解解释。
因为他就靠写情感、写励志文,一样是大V,一样可以打赏无数,收入可观,如果有压力 ,他可以不讲社会问题、不讲经济问题。
他是最早进入微信公众号的知名写手,粉丝早已是数百万的规模,根本不需要靠爱国这一招牌来吸粉。
而且据我所知,连岳是自媒体当中的顶流,年入至少是千万以上,并且投资收入可能远高于他的自媒体收入。也就是说,边际上增加一点流量收入,根本不致于吸引他转变立场。
而且,他基本上不参与重大时事评论,这也可以理解,这么大的号,万一挂了,损失太惨重了。
如果是有人和这种级别的大V打过招呼,我也可以想象 ,但他可以不谈这些话题,做一个情感博主就好了。
很多人无法理解,作为一个理解过自由市场思想,理解了基本经济学逻辑的人,怎么可能反转?逻辑不是一个人理解世界的基本工具吗?一旦建立,有这么容易消失吗?
同样出现这个问题的,还有李子旸,这位曾经是铅笔社的创始成员,而铅笔社是来源于著名的经济学故事《铅笔的故事》,讲述的就是社会分工和自由市场如何帮助人类创造财富的。
我看他的公号阅读量还不如我原来的号,收入也有限,微博上也没有多少流量,所谓大V,也不过是因为其反转成为臭名昭著的大V。
因为利益,而背弃自己认同的思想,用来解释他的反转,我认为也不合理,有人说,他被收买。我认为他这种公号阅读几千,微博才一百万粉、转发经常就十几个的小咖,没人看得上。
乔木原来是国内公知圈知名大V,移民去美国后,一反常态,全面反转,怒批美国假民主,反过来开始力挺中国。
这么一个人,背离原来熟悉的圈子,承受原来好友的指责,而人已经移民到美国了,你要说这种人是被迫说好话,或是被充值,我是不太信的。
如果你再到各种群看一看,各种反转在最近几年非常普遍。
中国人熟悉的有,中医、转基因、民主、防疫、病毒危害、女权,联想事件、资本、社保、动保、俄乌战争等等。
每一次撕裂,都会产生友尽,割席,然后人们开始重新站队。
如果观察这个世界,你一样能看到无数撕裂性的话题在全世界存在。
美国的普通人的人际处理原则是不讨论宗教、种族和一些撕裂性的话题,每个人的政治倾向甚至是保密的,因为一谈就会导致割裂,无法相处。
堕胎、移民、关税、口罩、种族、医疗、战争这些都是撕裂性话题,每天在上演,也有无数人在这些问题上立场不断的反转。
那反转的原因是什么呢?来源于客观现实与当初观点形成的巨大冲突。
第一次反转发生在2020至2021年,国内外对疫情处理的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上。特别是美国政府对疫情的处理,成为一个社会重大分歧的来源,甚至直接影响了当年的总统大选。
而中美不同的疫情处理方式,造成的后果也不一样。美国出现了大量死亡、医疗挤兑、经济衰退、物价上涨的多重负面后果,而当时的中国,经历了武汉封城后,大部分地区在长达近两年的时间里,是保持了相对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的。
那么在现实下,不少所谓美粉,也开始粉转黑了,因为现实并不支持他当时的观点了。
同样,在这一波奥密克戎来袭时,中国严防死守带来的巨大 经济生活的影响 ,也让另一部分曾经长期支持近两年防疫政策的人出现反转。
社会重大撕裂性话题,在只是话题时,他呈现出来只是各种口水战和理论战,当他落到现实中时,他就会产生直接后果,这些直接的后果,比理论和口水强大一百倍,不得不让部分人开始自己质疑自己的观点。
比如,喜欢在国内支持免费医疗的不少人,当他们移民到加拿大、美国、英国这样的欧美国家时,却被现实中的免费医疗击穿了当初的支持。
低效、长时间的排队、昂贵的医疗费用、昂贵的药品,欧美国家的医疗制度呈现出来的痛苦,让当年的羡慕变成了讨厌,反而大量的国人开始跑回国来看病,中国半市场化的医疗体制,在欧美的医疗制度下面,反而显得更加优越。
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特征,那就是自媒体的崛起。
不管在任何一个国家,自媒体都在迅速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
微博、推特还是以传统大V为中心的观点集散地,而在视频新媒体时代,则呈现出去中心化和多元化的特征。
而在最近几十年,中国大量的普通人离开中国,在全世界各地生活,甚至出现了一股“出国即爱国”的舆论潮流。
原本人们认为的欧美与中国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出国后,现实告诉人们,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便利、医疗、收入,与国外的普通民众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异,甚至在很多领域 ,中国生活的便利程度远超欧美,比如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生活变化。
你想了解美国人的生活,在美国的华人自媒体播主,会给你算他每月多少收入,买菜多少钱,交保险多少钱,孩子上学习班多少钱,给你讲的明明白白。
世界各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都通过无数普通人向全世界传播。
原来由文字构成的微博、朋友圈等以文字以为的信息的力量,远远不如视频带来的现实感强大。
过往的美国大选,大部分中国人只是看着大通讯社的新闻,而2020年的美国选举,中国有大量网民充分了解所有细节,甚至连充满细节的各种谣言都在群里大量传播。
在移动媒体时代,哪怕有很多的限制,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信息全球化传播是一个无法阻挡的趋势。
原本很多观点是在信息较为封闭的情况下形成的,在信息更加开放的时代,人们就更容易反转,改变自己的看法。
今年发生的各种重大舆论事件中,比如铁链女,比如上海疫情,你有多少信息来源和观点来自于传统媒体呢?
美国的传统媒体早已被打成fake news,而在美国影响力最大的不再是传统的媒体,而是几十个知名的脱口秀。
这些自成一体的民间大V的舆论影响力超过了传统媒体。
中国也形成了一众自媒体意见领袖,这不仅体现在各种时事评论上,还体现在商业和消费领域 。
很多人无法理解的直播带货大V薇娅和李佳琦,其实是消费领域的自媒体意见领袖。
传统媒体不仅在技术上面临着与新媒体的断层,由于其传统媒体的运营系统也无法支持新媒体的发展,搜狐新浪凤凰等传统媒体的电子版,也正在快速进入衰退期。
新的自媒体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他们自成风格,没有传统媒体的各种限制,他们不需要做成全国性的媒体,少则几千,多则百万、千万,都能创造良好的盈利模式。
新媒体在制造反转时,还在制造“信息茧房”,相同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抱团取暖,不断强化自己的观点,甚至有可能酝酿出极端思潮。
传统媒体时代,是以客观事实不带立场的报导+各领域内专家评论作为运营模式。专业人员在传统媒体时代,往往成为意见领袖。
在川拜之战中,贺卫方等专家被川粉痛批,从原来的意见领袖,变成人人喊打的对象。
在疫情争论中,张文宏和钟南山,都成为反复被不同观点的网民羞辱和敌视的对象。
人们对专家的信任,远低于对他们所认同的自媒体博主的认同,哪怕这个博主在这一领域连皮毛都不懂。
你今天能在互联网媒体上看到还能长期以其专业来一锤定音的人吗?几乎是看不到的。
福奇作为国家首席的传染病专家,能说服大众吗?照样被骂成狗,甚至遭受人身威胁。
这与专家言论被政治化,被民粹化也有关联,完全客观的言论甚至是很难找到的。
基于对全球舆论的观察,我曾设计了一个商业模式,但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对象和合作伙伴。
争论和吵架,在这样一个撕裂性的世界,其实也是一种需求,也需要被满足。
我设计的这一项目,就是为了满足民众吵架的需求而来。
可以针对一个主题,无休止地争吵,但所有的争吵其实背后都有一套逻辑,一套理论,一种观念。
而这些逻辑、理论和观念都可以分型,进行不同层级的争吵。
而人们可以在这个软件中,层层递进,找到吵架的根源,也即背后的观念和理论,然后知识精英在理论层面争吵,而普罗大众在事实和简单伦理层面争吵。
另一条吵架路径则是全球名人,以名人言论作为基础 ,展开争吵,这个吵架利器可以随时调用,甚至你要参与任何争吵,都可以在这个吵架树当中找到事实依据,理论依据,历史依据。
当然,这个产品是以世界市场为目标,不适合在中国市场做,但市场需求非常庞大,因为这个世界中,吵架是常态,也是最重要的需求之一,也是接近于毒品的产品,因为他有成瘾性。
我现在也在全面转型为自媒体创业,也提出了一套自媒体创业的商业模式,那就是内容工厂。
这个想法来源于好莱坞的影视加工工业。比如美剧的编剧,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合作分工进行运作的,有搞整体把控的剧集总监,有搞剧本协调的编辑 ,有写故事梗概的,有写人物对白塑造性格的,他们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调整风格,高效产出,成为影视工厂。
而在国内要做好一个自媒体,一个人能独立完成内容创意,脚本设计,口播台词设计,专业演绎拍摄,专业后期,其实不容易 ,都是需要团队。
但最难的部分来自于优质内容的输出,而优质内容来源于少数人多年的积累,这是无法工业化的,所以,我在培训大量的视频文案写手,同时也在找有大量有专业内容积淀的达人来形成内容工厂式的合作。
明天,我就会启动一个自媒体文案写作训练营,有兴趣也可以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