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先知书店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印度最伟大的诗人泰戈尔(Tagore)出生在加尔各答。近代以前,加尔各答属于印度孟加拉邦,是孟加拉文化的代表性城市。 泰戈尔一生大部分时间用孟加拉语写作,其中有一首诗是这样描绘他的故乡的:
在那九月里和十月里,稻谷一片金黄,长得无比温柔,无比美丽。
在那榕树下,在河岸上,你铺开你的长裙,它的样子多么神奇。
你的话语犹如甘露,令人心旷神怡,金色的孟加拉,我的母亲,我爱你。
英国人控制的南亚次大陆,西至阿富汗,东到恒河口,南至德干高原,如此广阔的殖民地,首府就在加尔各答。这个最初只有几干人的小地方,也成为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城市。孟加拉地区原本就人口稠密,农业发达。英国人到来之后,加尔各答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是整个印度的经济腹地。 泰戈尔笔下“金色的孟加拉”,大概就是指这一段辉煌时期。
1905年,英国人为了便于管理,将孟加拉地区划为东孟加拉和西孟加拉。划分的依据是宗教,东孟加拉几乎全是穆斯林,西孟加拉的印度教徒略多——他们最早是一个民族,只是信仰不同。划分后没几年,东西孟加拉再次合并。
由于这次划分,原本统一的孟加拉出现裂痕。
1947年,孟加拉地区成为“南亚大分家”的前线。真纳(Jinnah)领导的印度穆斯林联盟(穆盟),希望建立统一的伊斯兰国家,即巴基斯坦。 这个将成立的国家名字,由几个穆斯林邦首字母组成——然而它们都在西北地区。人口众多但面积狭小的孟加拉邦并不占主要地位。这也为孟加拉地区的政治独立埋下了伏笔。
东边的孟加拉地区,当时面临着仇恨的火山喷发。早在分治之前的1946年,当地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就已经互相残杀,造成5000多人死亡。一旦开始分家,必将血流成河。“圣雄”甘地(Gandhi)忧心忡忡,亲自前往加尔各答呼吁和平,通过绝食呼吁各方放下屠刀。由于甘地的努力,孟加拉邦避免了空前血腥的浩劫。
最惨的是东孟加拉,也就是东巴基斯坦,原本它所背靠的无比广阔的市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仇敌之国。东巴基斯坦被印度包围,当地人只能靠飞机或轮船走几千公里,远远地绕过印度半岛,才能抵达西巴基斯坦。两地相隔如此遥远,以致几乎无法产生经济联系。
巴基斯坦的主要建国者,几乎全都来自巴基斯坦西北地区,属于旁遮普族和信德族,他们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巴基斯坦的国语定为乌尔都语,也就是西北人的语言,这让人口占54%的孟加拉人大为愤慨。孟加拉人在几百年里和印度人杂居混住,关系较好,这导致他们被嘲笑不够忠诚、爱国。
比政治地位难受的是,孟加拉人受到了经济剥削。 东巴基斯坦所在的孟加拉平原,几百年来盛产的黄麻畅销世界,是国家主要的外汇来源。中央政府将黄麻收入的80%用于西巴基斯坦的建设,这让孟加拉人愤愤不平。
1970年的巴基斯坦大选,成为东、西巴基斯坦抢占国家大权的对决。人口数量最终成为决定性因素。东巴基斯坦人口多些,代表东巴基斯坦的“人民联盟”击败西巴基斯坦政党“穆盟”。后者深感事态严重,拒绝承认选举结果。 “人民联盟”领袖拉赫曼(Rahman)出走加尔各答,掀开东巴基斯坦独立运动的序幕 。 新生的孟加拉国,正在走向历史前台。
印巴分治初期,真纳希望将全印度的穆斯林地区结成一个国家为此印度腹地的很多穆斯林土邦也蠢蠢欲动,想加入巴基斯坦,形成印度的“国中之国”。印度当然没有容忍,直接出兵,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巴基斯坦的东西两部,仿佛对印度形成战略包围,人口数千万的东巴基斯坦,像是抵在印度后腰的匕首。 打击东巴基斯坦,也就成了印度的战略目标。
别看如今印度在印巴局势上气势汹汹,其实一开始,它可是芒刺在背,非常被动。 孟加拉人搞独立运动,简直是湿婆神赐给印度人的礼物。 1971年,巴基斯坦总统(西巴基斯坦人)派兵抓捕拉赫曼。 印度人大喜过望,随即在印巴边境发起挑衅, 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
印度人东攻西守,派大军向东巴基斯坦首府达卡发起围攻,同时在海上筑起防线,拦截千里迢迢赶来增援的巴基斯坦海军。孤无援、军心涣散的达卡守军投降, 东巴基斯坦获得独立,成立孟加拉国,拉赫曼成为首任总统。 南亚三国,全都脱胎于英印殖民地,只是独立有先后。
孟加拉人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这是一件好事。 印度和孟加拉国素无积怨,在解除巴基斯坦的“战略包围”后,很快就解除互相封锁,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 孟加拉国和印度在边界有大量飞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来是很麻烦的事情。 不过,两国没有因此失和,而是携手商谈,互换飞地,开创了解决国际领土争端的新局面。
把孟加拉国贫穷的原因归结为人口和气候,我认为是错误的。 孟加拉国人口之多,非短时期内人口爆炸的结果。因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里是人口稠密区,也曾经历过繁荣。
说孟加拉国气候恶劣,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甚准确。 泛滥的洪水确实给当地带来很大困扰,但是这种困扰并不致命,当地人早就习以为常。不断增加的人口以及增产的粮食都证明自然环境并没有扼制住当地发展。 那么,孟加拉国为何落后?
观察孟加拉国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这个国家在立国之前的20多年,处于被剥削、被封锁的困难局面,无法正常发展经济。 当地大搞“五年计划”,国家垄断土地,主要的经济作物黄麻都是统购统销。 计划色彩如此浓厚,代价是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抑制。 曾长期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孟加拉国,在那时居然出现零星饥荒。
孟加拉国毗邻的印度西孟加拉邦,是印度左翼政党最强盛的地方。 孟加拉国深受其影响,其施政也带有浓厚的左翼色彩,这让其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加之局势动荡,战乱频繁,孟加拉国沦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并不奇怪。
20世纪80年代,孟加拉国开启经济改革,情况略有好转。
孟加拉国的改革魄力远不能和中国相比,离印度和越南也差得远,这让它的经济发展没有太大起色。如今,这个贫穷的国家有了崛起的迹象。
最近几年,孟加拉国不仅在南亚次大陆发展最快,也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2018年,孟加拉国经济增速达7.8%,连续6年以6%以上的速率增长。这样的成绩,在全球低迷的经济环境下殊为难得。孟加拉国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和中国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国家最引人瞩目的产业是成衣制造。这项产业之起步,是中国企业流入的结果。
米塞斯说,只有观念能够打败观念。《国家的贫困和繁荣》,就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用正确观念打败错误观念”的好书: 秉持好的理念,国家就会走向繁荣;用民族、民粹以及其他已被证明是历史垃圾的“主义”治国,国家就会走向衰败。
著名学者张维迎: “陈兴杰是坚信奥地利学派的自由市场派,他的文章有理论,有故事,通过实例分析传播理念,文笔优美,我很喜欢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