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带孩子出国读书,近两年大部分都后悔了

Author: 南洋富商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日单美利奴羊毛短袖季末 8.5折 促销中;
纯色美利奴羊毛短袖 9.5折 促销中;

南洋富商微信群,365元/年,点此加入


刚解封,备用号及微信请见文末。



Part.

1


富人出国如度假,穷人出国如炼狱。


所谓富人,就是一出国就可以轻松全款买房养车的人。他们换取身份,可以用投资移民的方式,自己给自己打钱。私立学校,国际学校,对他们都是小意思。


普通人没这么多钱。出国就要找工作,打拼。第一代移民都很艰难,第二代才能融入当地社会。


出国得到好处的,主要是下一代。


很多人出国移民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再苦再累也值。


中国的教育让人一言难尽。孩子们真累。这累的意思,不是让你汗流浃背,而是 把人生变成不正常的人生,把人变成不正常的人


不仅累,还卷。卷的意思是:虽然非常努力,却不是天道酬勤,而是到头一场空。


教育可以成就人,也可以毁掉人。


为了孩子不被毁掉,为了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那就让他们接受另一种教育吧。


一种是自己出国,带着孩子从小在国外读书。另一种方式是让孩子从小读国际学校,将来去国外读大学。无论哪种方式,最目标都是一样:逃避中国教育。



Part.

2


中国是个价值观单一的社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以前的人要想改变命运,主要靠科举进入体制,现在的人依然信奉这种「科举宗教」。



在全国每年只招生几十万大学生的年代,学生们读书大多数是靠天赋的,真没天赋的,不会把自己逼得太苦,毕竟考上大学的只有少数,考不上的才是主流。


大学招生扩招到每年一千多万人的年代,如果你家孩子没读过大学,就是「坠落最底层」。


即便考上大学,二本以下文凭基本上也就是个摆设。 但是大多数人是211、双一流也考不上的。他们拿着大学文凭,充满自卑。


自卑的原因 一个是自己的文凭真不值钱。另一个原因是真知道自己啥也不会。


为什么累? 因为大多数孩子在做不适合他的事。


为什么卷? 因为把美好青春用于刷题,而不是学知识学技能,发展自己的人生,扩展自己其他方面潜力的无限可能性。


为什么孩子读完大学却废了?因为被刷题废掉了求知欲。因为大学读的是自己读不懂、也没啥兴趣的东西。因为 很多大学的环境就是六个室友一人一台电脑玩游戏。


看到就业环境真是很恶劣,看不到未来的出路。读大学学知识又不是自己擅长的,找不到读书的乐趣,也找不到自我效能感。


年轻人没到大学毕业就已经死气沉沉,眼睁睁看着退休老人生龙活虎、朝气蓬勃。这是今天的现实。


所以,带着孩子出国吧。不管多累,也要离开这个环境。



Part.

3


对中产阶级而言,出国的代价有时候出乎想象。


最近看到一大堆出国后感慨生活艰难的视频,更有一些实在无法忍受海外的艰难生活,最终回国。


其中最多的例子,是加拿大的新移民。 过去几年为了增加人口和劳动力,加拿大输入的新移民非常多,主要来自印度和中国。但是,大多数新移民却没有成为「劳动力」,尤其是中国新移民。



加拿大本国的失业率达到9%,也是近几年的高峰。


二十年前很多人移民加拿大,技术移民很容易找到合适的职业。时过境迁,如今找工作已经很难。


中国移民语言适应力远不如印度人。对西方文化的适应能力也不如印度人。印度人可以自信到喊出这样的口号:「加拿大是印度人的加拿大」,但是中国人没这个底气。


印度人到加拿大,收入大部分大涨。


而中国这些年的经济飞速发展以及房产经济带来的泡沫高薪——尤其是一线城市,很多企业高管的收入都是遥遥领先,等他们到了加拿大,即便放下身段,想找一个工资略低于国内时期的工作都找不到。


加拿大的工资年薪中位数是4.6万加元。 去掉税收、保险、昂贵房租和必要是开支,一个月的可支配消费额也就不到一千加币 ,这比一线城市大厂高管的生活水平低多了。和一线城市、东南沿海二线城市的公务员的「可支配收入」相比,普通加拿大人的可支配收入也是比不上的。



加拿大昂贵的物价让人无力。 加拿大的公交车,一上车就是18元人民币,比日本京都的11元更贵。 对于习惯了国内公交费只需要2元的中产阶级,在加拿大的消费力是远远不如当初在国内好。


还有些中国人其实很热闹大城市。加拿大的冷冷清清,让人觉得还不如中国的三线、四线城市繁华。


这种失落感,一定带来精神的折磨。留下,还是回去?回去不仅仅是自己没面子,不再有国内的机会,也让孩子无法适应。



Part.

4


很多人未必喜欢加拿大或者欧美国家。但是作为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如果不能让孩子脱离中国的教育,父母会愧对孩子。


让孩子出国读书,这已经是一种生活标志,正如买房买车的档次,衣服包包的档次,已经是一种身份标签。


但是,现实经常很残酷。


发达国家的读书也是卷的。越是高端家庭,越卷。 在中国,卷考试成绩就可以。在发达国家,还要卷各种其他东西。孩子的才艺,体育,表演能力,领导能力,有没有发起什么团体,参加时髦的环保活动,甚至去落后国家做义工,这些都是要卷的。


卷的背后,是需要钱和社会资源的。


其次,很多中国家长放不下中国式的卷。明明身在欧美,觉得孩子读书的内容太少,有钱的北美家长甚至暑假寒假让孩子回到中国找个高端补习班。


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也可以说「心里的辫子还没割掉」。


更有人惦记着「以华侨生身份读北大清华」,至少也读个985。尤其是那些在国内根本考不上211的学渣,靠着华侨身份读中国顶级名校,这确实是出国拿身份的重大好处。



Part.

5


鱼和熊掌其实不可得兼。


华侨生为何上清北和其他985很容易?因为这些人即便拿了名校学历,在海外其实没啥大用。 你以为的顶级名校,出了中国就没几个人听过。


比如说在日本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问日本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哪个更好?基本上都说北京大学好。因为北京是有名的首都城市,北京大学让人想到东京大学,而清华大学很多日本人从没听过。


再问北京大学和上海大学哪个更好?大多数日本人认为上海大学好。因为上海是个现代化高科技的国际化城市,而北京像个古老的守旧首都。


之所以华侨生和留学生很容易录取,不是因为中国政府特别照顾侨生和留学生,而是因为那些中国顶级名校在海外并没有什么崇高身份。更多的侨生还是更愿意读欧美大学。


但是,如果这些人以后回国生活呢?


现在中国的公务员体系对于这些从小在海外读书的华侨生不太欢迎。你很难进入到核心岗位。留学生不仅进公务员体制难,进去也是被另眼看待的。更受欢迎的是985大学的选调生。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引入外资企业,留学生回国,有语言优势和国外文化优势。那时候外资企业收入很高,海归也确实金贵。



但是时过境迁,现在的外资企业纷纷撤离,残留的外资企业收入也不高。 留学生回国找工作,其实没什么优势。至于普通私企,以现在的经济疲倦状态,几乎是没有高薪机会的。


经过海外教育的孩子,已经很难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除非爹妈在中国还有足够的背景、资源、财产,才可以在中国混得容易。


所以,带孩子一出国,基本上这辈子就锁定在在海外了。自己老了或许想回国养老,但是孩子十有八九只能留在国外自己打拼。但是,以现在的欧美国家的状态,生活条件其实并不好。


为了孩子教育而移民海外,或者让孩子从小读国际学校,付出的代价是很高的。 如果以金钱收入方面的「投资收益」来考虑,基本上是失败的。


但是,如果你看中的是社会环境,希望孩子在另一种社会生活,那就不要考虑金钱,毕竟有些东西比财产更重要。




最后一点库存 7折清仓 ,扫码进入主页购买



备用号


风高浪急,此为 备用号

加负责人微信, 防失联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