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甄选闭门思过,俞敏洪能挽救危机吗?
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财联社12月16日电,12月16日凌晨,东方甄选官方抖音账号更新简介,宣布当天暂时停播,“闭门思过,敬请大家批评!俞老师在带领大家进行检讨。12月17日准时开播,感谢大家的厚爱和宽容!
停播不是一件小事,因为仅仅是昨天,东方甄选决定举办15号到17号的大型促销应对这场危机。
作为一家公司,已经官宣要搞的大规模促销直播,都把他停下来了,说明俞敏洪是认知到了严重性。
12月15日,风波中的东方甄选首次回应近期质疑,承认近期舆论的爆发,暴露了东方甄选在网红模式和产品路线两种模式之间的冲突。面对两种模式冲突问题,将选择产品路线。关于舆论中心的董宇辉问题回应中只字未提。
从董宇辉小作文事件后东方甄选的反应来看,他们正在将事件推向与董宇辉彻底决裂的这一步。
虽然事后,小孙总和俞敏洪都出来道歉了,但是,这不是真正的反思,而是一种权宜之计,仅仅是为了平息舆论。
因为,东方甄选马上搞了一次大规模促销,销售金额达到历史最高点,当日销售超过六千万。
接下来的回应,说要走产品路线,也是在告诉董宇辉,我们不允许你一家独大,而推出的三天大促,小孙总站在C位,这更是向全网公布,我小孙总,没有董宇辉,一样可以把直播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随便换一个人,这时,早就表态要走了,我估计还是俞在用情感留人。俞敏洪在第一时间的反应,是认为不是什么大事,不过是一个管理上的小漏洞,但现在他不这么认为了。
其实小孙总和董宇辉的矛盾,已经台面化,公开化了,这些行动赤裸裸地在向全网昭示,东方甄选做好了去董化的准备。
这种认知,甚至在中国很多有过生意经验的人,或是一些企业高层中形成了某种共识,那就是,公司怎么能被一个人绑架呢?
这种思维其实都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那就是将公司所有人视为一个整体。公司只不过是一个合作的场所,是为了合作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于是大家集中办公,但公司不同的人之间,本质上都是合作关系。
一个演出公司的老板,请了刘德华过来搞商演,刘德华要价一场三百万,老板如果认为,我怎么能被刘德华所绑架呢?你会不会觉得这个老板有病。你找刘德华就是因为他有票房影响力,他是你的赚钱工具,这叫绑架吗?
如果小孙总,真的具备正确的老板观念,他思考的不是董宇辉拿了多少钱,而是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与董合作,我能赚多少钱。
老板请一个员工,如果这个员工收入超过了老板,老板们往往会说,我在为这个员工打工,这也是错误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的产品就是要空运,空运费用占企业成本的一半以上,你会说,你在为空运企业打工吗?当然不会,因为,这是你要赚钱必须要支出的成本。
这是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值多少钱,是由市场决定的,你请一个明星员工一年给一个亿,你只能赚一千万,你一点也不委屈,这太正常了。
你只需要把这个明星员工想成是市场中购买过来的一个原材料就能想通了,不管这个原材料多贵,你购买他能否赚到钱,才是老板要思考的问题。
一个合格的老板,从来不需要考虑成本有多少,而是要考虑投入成本下去的产出有多高,只要投入有产出,根本不需要犹豫,只要你投的钱产出高于社会平均利率,那么,这一笔买卖,都是划算的。
小孙总,应该物化董宇辉,把他认定为就是一个光刻机,得花高价才买得到,但能创造利润就行了,而不是在企业里搞薪资攀比。
有人说,一个企业的产出,是由无数人一起合作而成的,缺了谁,都不行,这种言论,往往也成为老板们管理时的鸡汤,经常用这句话来平衡各部门的关系。
这种思维也是错的离谱,因为企业中每一个人的价值,并非来源于合作的产出是多少,而是来源于他们在市场中的定价。
平面设计师的收入应该拿多少,打开招聘网站就能判断,企业怎么可能根据什么权重,根据什么贡献率来评估每一个人的收入呢?不可能的,他是根据市场价来采购服务。
雇佣一个平面设计师和把平面设计工作外包给一个企业有什么区别吗?没有。外包公司跑来争功,不是很搞笑吗?
企业中,什么东西的贡献率最大,我告诉你,是水。如果办公室没有水喝,全部人得渴死,是外卖员,因为如果这些人不吃饭,一天都工作不下去,但是,提供水和外卖的服务无比廉价。
这是市场决定的,市场决定了送一份外卖就是五块钱,送一瓶水就是十块钱,虽然他的重要性无比重要,但却根本不值钱。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空气,没有空气,你能办企业么?但企业老板需要为空气付费吗?不需要,因为太多,随时都有,所以不要钱。
如果以重要性排序,评估谁为企业创造 了更多的价值,送水工、外卖员岂不是应该排在董宇辉前面?
如果董宇辉自己出去就能赚十亿一年,那么,新东方用几千万的薪资和股权绑定他,是占了大便宜,是董年轻不懂事,被这些中年油腻男的温情脉脉所忽悠了。
更多的老板有一种思维,我培养了你,给了你平台,现在你能力强了,名气大了,离开我就是道德败坏。
这也是扯淡,从来不存在什么培养,每一次合作的达成,是相互的选择,是合作互利,董宇辉成长的过程,新东方没有获利吗?当然有,而且获利颇丰,合作的过程中,员工出名了,成为明星了,这只是合作的一个正向副产品罢了。
这种正向副产品随处可见,所有去其他公司任职的员工,都会摆出自己的简历,这些简历都在证明一个人的能力,这也是合作的副产品,但伤害了谁吗?没有,恰恰相反,这种副产品早已在薪资中有了定价。
很多人想办法要去更有名气的企业,接受更低的岗位,接受更多的工作要求和历炼,就是这一副产品的对价。
而很多员工名气的副产品,是事前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因此没有价格,不管任何一家公司搞直播,都有可能碰到员工莫名其妙就火了,事前大家没有预计到,因此,没有对价。
如果一个职位,有确定性的会产生对员工个人的副产品,比如有利于他找到更好的下一个职位,你放心,市场一定会对他进行标价。比如,有人不要钱也会出演电影。
老板们缺乏基本的市场常识,导致他们喜欢用道德来批评员工。
这种事情太常见了,一个电影公司选择了一个演员,最后他大红大紫了,以至于这家电影公司都请不起他了,他说我培养了他,他忘恩负义,这不是扯吗?按这种逻辑,中原电影制片厂是拍《少林寺》的国企,李连杰现在得感谢他吗?不需要,合作而已。
中国的公司文化 ,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思维的遗留色彩,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人工作一样,不分贵贱,这种思维,在广泛的舆论讨论中都可以看到,甚至变成了政策,比如,说没有农民,你们吃得上饭吗?
但在市场中,谷就是贱,中国的大米的价格,已经很便宜了,但这还是得到补贴后的价格,没有补贴,大米还得降一半。因为全球的大米产量很高,不管大米多重要,他就只能是这个价。
企业的员工,不过是老板购买的一种服务,和普通人上街买一瓶水是一回事,不同质的员工,就是不同质的产品,你不能说,我要办个婚宴,想请一台大奔当婚车,却只愿意出面包车的钱。
他们从来不是一个集体,而是相当于你请了一个装修队。你自己家请个电工,请个水工,请个泥工来装修,你会给他们开会说,我们是一个集体吗?哪来的集体?试问,一家公司在一起办公,不就是一个老板请了一个装修队来家里搞装修吗?
一些公司老板还喜欢搞什么主人翁精神,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吗?装修工人是这个家的主人吗?当然不是啊,老板才是主人,员工不过是请来的合作者。
只需要把员工也当作一个一个独立的企业,就清晰明了了,你也是老板,我也是老板,难道电工不是老板吗?也是,他天天接业务,自己做生意。每一个员工也是老板,大家是市场中平等的主体,你赚你的钱,我赚我的钱,咱俩不是一个集体。
主人翁精神,有时是老板欺骗员工让他多付出的手段,有时,则是企业内市场观念消灭殆尽的结果,结果就变成了小编怼董宇辉争功,这和泥工和水电工争功有什么区别?
电工和水工哪个功劳大,这种问题不是疯了吗?他们的市场价是多少就是多少,与功劳一点关系没有。
俞敏洪的白左味和爹味很重,如果开会反省,如果还天天讲什么企业文化 ,不能将基本的市场规则搞清楚的话,可能白反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