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僭妄和自负

Author: 张是之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文丨张是之

我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最近几年,考公考编的热度持续攀升,名校高材生争相进入体制内的现象尤为显著。

相关数据有很多,我就不再重复了。

这一趋势的直接影响在于:他们原来是可以在市场上成为一个创造财富、做大蛋糕的人。

但是他们选择考编,成为了分配财富、转移财富、切割蛋糕的人。

我们暂不评判其负面性,但至少这类工作本身具有分配属性,其创造价值的效果显然不如前者积极。

但是很遗憾,现在这件事的负面影响开始出现了。

一般没有什么大的理想抱负的人,有了编制躺平对经济的危害并没有那么大。

相反,学校越好、学历越高的人,他们的理想抱负也越大,这种人进了系统内却未必是好事。

为什么?

如果他们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就会明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减少税收、干预和管制。

但现实是,作为“应试高手”,他们接受的往往是特定导向的经济学理论,或者是凯恩斯主义的框架。

他们是做题高手,更容易对自身管理经济的能力产生过度自信,而这正是哈耶克所警示的“致命的自负”。

而我的担心,在最新公布的《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得到了印证。

草案内容充斥着对市场机制的误解与偏见,以及某种知识精英的认知偏差。

例如: 草案将“低于成本价销售以排挤对手”简单等同于“过度降价”加以禁止;

同时,又认为“过度涨价”和“囤积居奇”同样不可接受;

其核心逻辑在于 :价格涨跌都归我管,必须在我划定的“合理区间”之内。

在官方公布的起草说明中,充斥着“低价无序竞争”、“依法治价”、“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治理‘内卷式’竞争”等概念。

但是就是看不到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一根本原则的踪影。

这份草案中提到的概念,都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词,是“做题高手”才能创造出来的新词。

这恰恰印证了我最初的担忧,当那些怀抱宏大抱负、却深受特定经济学思维熏陶的“做题高手”们,掌握了规则的制定权时,其“致命的自负”便可能转化为对市场运行逻辑的实质性干预。

这不仅是《价格法》草案的问题,更是高学历人才争相涌入体制后,其潜在认知偏差可能影响经济治理方向的一个警示信号。

很遗憾,我所担心的,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张是之,2025年07月28日。

图片

今天郑重推荐张老师的新品“张是之经济圈”,简单来说,这个下单是“买一得三”:

一个是我的经济学的教学视频;

二是圈子里其他内容资源和社群讨论;

三是我们智谷趋势的趋势研判。

定价499,现在上新优惠只需要365。

下单后停留三秒钟,会弹出一个微信二维码,加上我们客服微信,拉你进群。

图片

张老师本人微信 ↓ ↓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