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军事机器,是计划经济的唯一目的

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秦制系列,我写到3.0准备结束。
但我心里是有4.0这个概念,不过写起来有点犹豫。
原因有二。
第一, 写这个有一定的风险
第二, 4.0 模式并不能达成其目的,已被证明失败
但想了想,还是要写,因为他现实存在。
秦制本质上是为战争服务,目的是如何将国家打造成一个战争机器,不管是应用于扩张还是防御。
用中央集权建立决策中心,用大一统建立税基,用统一的官僚系统建立征税系统,用宣传机器和兵役制度形成无限的军队动员系统,用控制货币的方式形成无限的战争持续能力,这是1.0-3.0的发展历程。
如果从控制程度上来说,那秦制4.0确实是集1-3之大成,因为他控制一切,那就是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并非马克思的主张。
理论上来说,马克思并没有提出计划经济的完整主张,虽然公有制是计划经济的基础,而公有制是马克思的主张。
但如果你认真了解马克思的主张,马克思只是天真的在设想另一种模式。
他认为,公有制即为消灭剥削的过程,在低级生产力阶段,按效果分配,也就是要评估每一个人的劳动效果来分配收入,在高级生产力阶段,是按劳分配,也就是按劳动时间来分配收入。
简单来说,就是生产资料公有,然后产出全部分给工人,分配方式不管是按效还是按量,原则还是多劳多得。
他设想的这种模式,是要消灭剥削。工厂生产什么,怎么生产,是由工人自治决定的,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并没有说要成立一个中央政府,来为所有的生产进行计划。
真正提出“计划经济’的是列宁。
“计划经济”这个概念出自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 。”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
列宁提出这个概念,并马上能得到实施,为什么呢?
因为计划经济的本质就是战时指令经济。
而当时的苏联,长期处于战争状态。
在国内战争期间,列宁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把整个经济转向军事轨道,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并在苏维埃俄国形成了军事共产主义的经济体制。
这个体制对后来的苏联乃至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构建经济体制与认识社会主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军事共产主义时期经济体制模式的主要特点有:除了农业外,几乎对全部经济 (包括对超过5人的小企业)实行国有化,以此来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大国有制企业;
对农民,通过余粮征集制征收全部农业剩余产品;从生产到分配全部经济活动,其决策与管理权都集中在国家手里,实行强制的行政方法进行管理;
在消灭商品、货币的条件下,经济关系实物化;国有企业与国家(总管理局)的关系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各企业从国家那里获得全部物资供应,而企业生产的全部产品上缴国家,是完全的“统收统支制”;
分配上实行高度的平均主义;实行劳动力的强制分配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当时很不发达对外经济也完全由国家控制。
这一套体系,完全融合并升级了秦制。
由政府来决策一切经济活动,这是最强大的中央集权
所有的工农业品由政府来使用,收入由政府分配,这是最强大的税收体制
从义务兵制进化至义务工制,这是全民皆兵模式,每一个人本质上都是军队的一员;不过是后勤还是战斗人员的区别;
不需要货币来汲取财富,而是直接用行政手段获得所有资源。
这就是秦制4.0.
当时的苏联确实处于战争风险当中。
不管是内战,还是国际战争,苏联从一诞生起,就是一个战时体制。
而这一套体制的核心目的,就是确保军工生产。
所有一切资源,尽可能向军事工业转移,包括农民的出产也由国家强行低价收购,用于军事工业工人的消费。
但,你不要以为,这时世界上只有苏联在这么干。
美国也一样。
罗斯福同志,搞的“以工代赈”,就是一种义务工制度 罗斯福“以工代赈”,通过大规模基建,缓解了1929年危机带来的大规模失业问题,但并没有解决失业问题。
但是,以工代赈却提供了一种缓解失业问题的思路,即以政府有形之手,以低水平薪资,为劳龄人口提供低水平就业。
“以工代赈”的招数,经过罗斯福新政小试牛刀后,被大规模运用于二战,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空前的“全员就业”盛世。只不过这次,是“以工代赈”外加“以兵代赈”。
美军参战前人数不过50万,战争期间迅速膨胀,最多时美军规模1400万人,不仅可以将失业人口全数囊括,还要与“平时经济”抢劳动力。
战争不只是军人的事。
一个士兵,平均需要一个军工(军火工业的工人)和两个民工(民用工业的工人)支撑。作为同盟国的兵工厂,美国的军火工业不仅要支持本国的战争需求,更为英国、苏联等提供巨额援助,这些援助甚至高达英、苏战时经济的10%。
所以,因为战争,美国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膨胀,仅作战的军人和造枪造炮的军工,一度就占到美国劳动力市场的40%。 在战争条件下,美国能够轻松实现“全员就业”,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这种“以兵代赈”,依然是一种低水平就业。从事直接作战的军人,薪资水平只相当于非熟练工人的三分之二。
不管是苏联还是美国,在统计数据上,战时经济都显示出了高增长。
先说美国,整个战争期间,美国经济总量增长了50-70%(依不同统计口径)。但是,正如凯恩斯玩笑中的例子,这是一种“推倒南伦敦”式的产出。
产出的飞机、大炮、军舰、枪炮、子弹,主要用于战场的消耗,对美国民众的福祉并无意义。
正如把伦敦城的南部拆了重建一样,对英国民众来说,原来是伦敦,现有还是伦敦,生活没有丝毫改变。我家附近的步道,拆了铺、铺了拆,对我来说还是步道,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对当地的GDP数字有意义。
同理,造军火并消耗于战场的增长,只具有GDP数字的意义,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
由此可见,以全员就业和两位数增长为标志的美国“战时繁荣”,都只是数字上的好看,对民众本身并没有多少实质上的意义。
经济增长也是一样。如果在“拆伦敦、盖伦敦”的两位数增长和经济停滞之间选择,问美国人是愿意白干还是不干,大多数美国人宁愿选择不干(不累),而不是白干(累)。
战时经济只是表面的繁荣,背后是低水平的就业和民众福祉的消失。从这个意义上,二战对美国绝不是一次愉快的经历,而更是一种从经济到个人的牺牲。
从经济来说,表面上光鲜的数字,不能掩盖低水平就业的现实、对民用工业的挤出和巨额战争公债对未来的透来。从个人来说,民众实际生活水平普遍下降,消费数量、质量、选择空间严重受限。
而就经济的结构而言,从战前的市场经济退化到战争期间的统制计划,是经济体系的严重倒退。
配给制和工资价格管制,固然保障了军人/战争的需要和最低水平的民众生活,但扭曲了价格这一市场有形之手的信号。
市场经济是用价格说话的,所有的市场主体闻价格之声而动。价格被扭曲,各类市场主体都变成了聋子,经济混乱、失序,必须由政府之手接管。资源配置的效率、经济运行的效率、劳动生产的效率都由此倒退。
战争期间的统制经济、政府成为最主要的投资者,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也达到顶峰。投资者本就缺少信心和信任,现在不仅资金短缺(战争公债把钱都借光了),也无米下炊(原材料、零配件优先战争)。战争前两年,私人投资从一蹶不振到断崖式下跌,整个国家的经济几乎全由“有形之手”垄断操盘。
战争状态下,大搞计划经济的美国,经济的本质是大大的倒退了。
当然,苏联的情况,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列宁其实还反思过战时计划经济的灾难。
列宁一再指出军事共产主义时期的不少政策超过了限度,多次加以批判性的总结,并指出,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在军事上战胜了敌人,但在经济上没有取得成功。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犯了错误:“我们没有掌握好分寸,也不知道如何把握分寸。”(《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
列宁提出要纠偏,要将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俄共(布)十大通过的决议中有一些重大经济政策:
首先是取消余粮征集制,改行粮食税;实行商品自由贸易;在农村允许农民出租土地和雇工,在城市允许私人占有中小企业,把原来收归国有的小企业归还私人,还允许私人开办不超过20人的工厂;
在工矿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以租让形式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即允许外国资本在苏维埃俄国开办工厂和开采自然资源;进行货币改革,同时消灭预算赤字。
1929 年斯大林在击败布哈林之后,就全面停止了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其实看的很清楚。
为了保证超高速工业化需要的财力、物力与人力资源,斯大林认为,必须利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达到控制经济的目的。不能通过市场,而是要通过集中分配的办法来实现对整个经济的控制。
其次,在很大程度上,农业全盘集体化是合乎超高速工业化逻辑的产物,是从农村榨取资金与粮食的重要办法。
如果在这个时期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应该按照商品交换原则运行经济,重视市场的作用,那么,也就不允许对农庄这样的集体经济下达几百个指令性指标,更不允许工农业产品存在十分严重的剪刀差,就得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并大幅度调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这样国家就难以从农村获得大量的粮食与资金,也就无法保证工业化的超高速发展。
另外,强化计划原则与权力斗争是实现政治集权的保证。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展开的种种斗争,往往与权力之争密切相关。
斯大林通过党内斗争,把各个反对派逐—击破,在这过程中把权力日益集中在自己手里。在政治权力集中的同时,他必须牢牢地控制经济,其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建立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斯大林上台后,苏联就疯狂地开始了长期战时经济体制的模式。
斯大林在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同时,大胆地提出了自己发展社会主义的一套“左”倾路线。 他提出的“大转变”有着深刻的含义,涉及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大转变”,为建立斯大林体制模式开辟了道路。
从实际情况看,苏联工业化作为一个运动的全面开展始于1928年,即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共13年左右。
斯大林工业化方针的最主要特点是:强调高速度是工业化的灵魂;集中一切力量片面发展重工业;用高积累与剥夺农民的办法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据估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农民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化所需资金的1/3以上。
在工业化运动期间,斯大林在苏联创造了“世界上所有一切工业中最大最集中的工业”,而且是“按照计划领导”的“统一的工业经济”。
其实这个工业前面应该加两个字,叫军事工业。
因为他不是以满足民众对工业品的需求而创造的工业,而是以国家安全为目的的工业体系。
在苏联高速工业化的过程中,斯大林主要依赖两个手段,第一就是将农民当作资产阶级消灭(斯大林专门论述过为什么农民是资产阶级),改为农奴,完全听从国家指令生产。
戈尔巴乔夫在下台后出版的著作中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强迫劳动,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
第二、 是开发石油矿业,并向全球出售,出售收益用于购买英美等企业的制造业技术和设备。
苏联这个国家,从诞生起到其最后结束,终其一生,都是一架军事机器,他不是为了民众福祉而产生,而是为了所谓国家安全而存在的。
今天的朝鲜,其实也是这样的一套体制。
一切体制,所有的行动,只指向一个目的,迎接战争。
人们对战争的认知,才是秦制出现的根本原因。
有限的和平时间,其实在人类历史上弥足珍贵,大部分时候,战争阴影笼罩着人类。
但战争总是来的猝不及防,一战前,欧洲的繁荣和技术成果,其实是当代所有技术突破的源头,甚至可以说,现代社会只不过是在一战前的欧洲成果上的一点点延伸。
没有谁能想到战争会发生,并且如此惨烈。
要阻止战争,要阻止秦制,无它,全球化是唯一途径。
只要所有的民众通过交易紧紧的合作在一起,损失任何一个地方的生产,都让全球合作产生重要损失时,让每一个人有直接而惨痛的痛苦时,战争才可能减少。
战争,从来都是政府之间的战争。
坏蛋,只能引发冲突,和局部骚乱,其实对于合作中的人类世界来说,消灭这种冲突,太容易。
但一国民众全部绑上战车,不死不休的风险,现在依然存在。
因为市场合作还不普及,人类还是被分割成部落式的族群,合作的价值还没有被充分认知到,繁荣的因还没被人们正确的发现。
请憎恨一切政府发动的战争!
秦制系列(完)
秦制系列前三篇,发表在古三古四帐号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