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长暑假,别让“为你好”毁了孩子的天赋

Author: 马慧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根据全国各地发布的暑假通知,今年暑假开始时间在7月1日到7日之间,结束时间是8月31日,是 近十年来最长的一个暑假。假如这个最长假期的纪录以后不被打破, 就意味着这将是你一生中陪孩子度过的最长的一个暑假。

按照很多人的设想,相处时间越长,父母和孩子就越亲密。但从网络上的留言看,好像不是这么回事。血浓于水的感情会随着假期的延长逐渐变淡,直到开学前一周,父母忍无可忍,只恨假期太长。

换个角度,其实假期不只是孩子们的课题,也是父母自我修炼的契机。你可以在这个假期,尝试一点不一样的亲子共处的方式,尝试一些家庭教育的新方法。也许60天暑假结束之后,你和孩子都会有一些新收获。

今天,我们来说几个父母可以在假期尝试的方法。
作者:马慧
来源:得到App《得到头条》
01

亲子相处的关键,在于适当的留白

第一,学会适当地留白。与其贴身陪伴,不如适当把手放开。
拒绝贴身陪伴,这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普遍议题。为什么?因为贴身陪伴的代价太大了。比如在美国,最近很多高校开设了一门课程,叫《成年人101》。教什么呢?主要是各类生活技能,包括洗衣服、买杂货、换轮胎等等。
要知道,学这门课的可都是年满18岁的大学生,他们中有不少人居然不会洗衣服。这你受得了吗?这门课的设计者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陪伴过度,什么都管。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把握陪伴的分寸呢?有位澳大利亚的儿童心理学家,叫朱迪思·洛克,她认为, 亲子相处的关键,在于适当的留白。
首先,是时间上的留白,适当留出一些亲子之间不在一起,各自独立的时间。 父母和孩子短暂分开,反而能帮孩子培养自信心。假如亲子共处时过得很快乐,那么父母不在的时间里,孩子也能主动探索生活。
其次是角色上的留白,和孩子共处时,父母不用事事都把孩子当成主角,不应该完全围着孩子转。 父母应该在某些事情上,把自己当作主角,做自己的事,让孩子在旁边适当参与就可以。
南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萨克斯贝,把这种方式叫做“有意识的低度养育”,通过适当的“忽视”,让孩子们观察大人做事,他们也能从中学习生活技能和社交规则。
比如,你可以带孩子去长辈家做客,但不要全程关注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看看大人之间是怎么相处的。再比如带孩子去银行办事,让他们参与一下成年人的日常事务。
假如在旁观时,孩子抱怨无聊,父母也不要立即提供解决方案。尤其是要控制住给孩子递手机的冲动。把手机递给孩子,换取孩子20分钟的安静,这看起来是最容易的选择,但假如长期以往,这可能会让孩子对手机产生依赖。
当然,在这里也提醒一句,我们前面说的是,家长要适度放手,而不是完全撒手。你可以在大部分时间“忽视”孩子,但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一定要保留必要的精力,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
这里说的“真正需要的时候”,指的是,孩子明显感觉到不安、迫切需要帮助,或者需要及时指导的时候。
这是第一个给家长的假期建议,适度放手。

02

观察孩子的长板,而不是纠结短板

第二个给家长的假期建议是,利用假期观察孩子的长板,而不是纠结短板。
我们都听过木桶原理,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由最短的那根木板决定。因此,很多人就顺理成章地认为,要取得最好的成果,一定得把短板补齐。但是,在培养孩子这件事上,这么做容易起到反作用。对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提出过高的要求,孩子很可能就会感受到过大的压力。
家长最该做的,是找到孩子的优势,打磨孩子的长板。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有位心理学教授,叫莉·沃特斯,讲过一个故事。她在一次研讨会上,让家长用橡皮泥捏出自己孩子的样子。
她发现,家长们捏的人脸都很传神,但身体和四肢都走样了。她让家长们继续完善。这时候,大部分家长会盯着瑕疵去打磨,要么重新捏个胳膊,要么改改躯干的轮廓。
只有很少一部分家长,会继续雕琢孩子的脸蛋儿,再从脸开始,扩大修整的区域,直到完成全身。沃特斯发现,这些家长捏出的成品,不仅优点更加突出,缺陷也变少了。而那些更关注瑕疵的家长,虽然的确修补了一部分缺陷,但作品的全貌还是有些别扭。
儿童发展专家认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老师和家长的任务就是培养这些天赋,做“基于优势的教育”。 多帮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能让孩子压力更小,整体表现也更积极。要知道,自信是能传染的,让孩子做自己擅长的事,积攒下的力量也能延伸到其他场景。
具体来说,怎样找到孩子的长板呢?
首先,是长板的分类。
目前教育界普遍认可的分类,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教育实践,从芬兰的“多元评价体系”,到美国的“成功教育计划”,都是依托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设计的。
所谓多元智能,一共包括八种,任何人都一定占据其中的至少一种,甚至更多。
一是语言智能,擅长表达。 这样的人将来适合当作家,而家长要做的是鼓励这样的孩子写日记,编故事,或者参加辩论。
二是逻辑-数学智能。 这样的人擅长推理,可能成为数学家,也可能成为程序员。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如,怎么用三种方法平分蛋糕之类。
三是空间智能, 有这方面天赋的人将来可能会成为画家,成为建筑师。对他们来说,最好的游戏可能是拼图、积木之类的。
四是身体-动觉智能, 有这类天赋的人,有成为运动员,或者手工艺人的潜力。
五是音乐智能 ,适合从事音乐相关的创作工作。
六是人际智能, 擅长与人合作,这样的人也许能成为心理咨询师,或者团队领导者。
七是内省智能, 能够深入察觉自我情绪,喜欢琢磨深层次的问题。很多哲学家都属于这一类。
八是自然观察智能, 对自然现象很敏锐,很多生物学家都属于这一类。
以上八种智能搭配组合,基本上就涵盖了现代职业所需要的所有能力。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前面所有技能的显现,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些人的天赋,可能要几年甚至更久才会逐渐显露出来。但假如方法得当,可以让这个过程加速。

03

三步让孩子的天赋快速显露

怎么让孩子天赋快速显露出来呢?最近,《大西洋月刊》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回答了这个问题。家长们可以试试这么几步。
首先,观察孩子的兴奋点,看看他们到底对什么事情感兴趣。 这步很简单,不用多说。
其次,刻意练习。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资源,让他们去练习自己的技能。比如,对机械感兴趣的孩子,可以让他练习搭模型,喜欢表演的孩子,也可以让他去尝试辩论或戏剧。
这步是要看看,孩子们到底是喜欢这件事本身,还是喜欢它带来的某种感受。比如,有的孩子说自己喜欢数学,可能只是因为他数学分数高,能通过数学体会到优越感,他喜欢的并不是数学本身。
最后,用优势解决劣势。
有时候孩子遇到一点困难就会觉得自己失败了。这时候,父母就该发挥作用了,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从擅长的那些事出发,去解决整个问题。
比如,孩子口语很好,但写作有困难,你可以鼓励他先说出想法,再写下来。再比如,孩子情商很高,但不怎么会安排自己的时间,你也可以鼓励他,组织同学们团结起来一起做小组项目,然后请小组同学们安排时间、互相监督。就算孩子的优势不能直接平移到做其他事上,也可以多提醒孩子,让他意识到自己有擅长做的事,这个信念就能支持他,在面对困难时多一点信心。
简单说, 就是先找到孩子爱做的事,再让孩子通过练习强化这个优势,最后再用这个优势反哺其他领域。 在一个领域获得信心,可以帮助孩子在另一个领域建立韧性。
最后,引用一个《罗胖60秒》讲过的故事。曾经有个老师,去一所很著名的中学面试。其中一个环节是,问面试人,假如班上的学生发生了冲突,你该怎么办?
前面说过,这是个很著名的中学,因此来面试的老师也很多。面试官就让这些老师六人一组来讨论这个问题。但是,面试官观察的重点,不是看这些老师提出了哪些方法,而是在通过这个老师讨论问题的状态,来判断他是不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
控制欲越强,得分就越低。为什么? 假如一个人在同龄人中,表现得就很有控制感,那么等他当了老师之后,岂不是控制感爆棚? 他的班级也许成绩不错,但却可能是以学生得不到尊重为代价。
其实,这个道理放在父母身上也一样。 与其寸步不离,不如适当放手,更多的可能性可能就会慢慢显露出来。

👆👆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罗辑思维”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

推荐阅读

考得好更要报得巧,城市选对不内耗

0 6 -29 大学生最多的四个城市,该怎么选?

“聪明药”席卷华尔街,人生能靠化学加速吗?

07 -01 激烈的竞争,导致人们对效率产生了接近畸形的追求

过去半年,那些“让人感到幸福”的好消息

07-03 来,分享你上半年获取的好消息

教育最大的误区,是父母一直不退场

06-30 李希贵校长带来的不只是教育课,也是人生的课程


得到CEO脱不花老师主理的深度对谈栏目 《长谈》 ,第五期将于周六0点正式上线。


本期邀请到了得到课程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李笑来谈AI时代的家庭教育》 的主理人 李笑来老师 做客,和你一起聊聊如何不依靠意志力,无痛退出坏习惯、建立好习惯。


· 如果你有戒烟、戒掉一些坏习惯的想法;
· 如果你希望能培养一些好习惯却无法坚持;
· 如果你想过上“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邀请你点击图片,订阅《长谈》第五期 「其实你不需要意志力」
这一期《长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小彩蛋,在节目更新后,你可以来得到App的《长谈》专栏页领取本期内容的思维导图和行动指南,希望它可以帮助你变得更好。

也建议你现在就在得到App首页或搜索 “长谈” 并且订阅它。


最后再介绍一场直播。如果你感觉AI知识学不少,工作还是没用上;尝试了各种AI工具,效果总是一团糟,欢迎锁定7月11日晚7点 “AI学习圈AI真落地大会”


现场6位实干家来分享他们用AI解决问题、拿到结果的真实经验。想要AI真落地的同学们千万不要错过。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得到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