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张维迎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
从强盗逻辑走向市场逻辑
中国近30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从强盗逻辑走向市场逻辑的过程。
计划经济就是一个强盗逻辑。过去的这种体制不是建立在人民自愿交易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一部分人可以强迫命令另一部分人的基础上。比如,一个农民养了一只鸡,鸡下了蛋他自己不能吃,到市场上卖也不可以,必须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卖到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再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卖到城里。
我认为,从另一个角度看,计划经济可以说是职位经济,某人在计划经济情况下得到了什么,完全依赖于所处的位置。而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平等的权利基础上的经济,无论人的职位高低,只要有钱,就可以享受好的待遇。我们现在看到坐在一个车厢里的,可能有当官的,也可能有普通老百姓。这也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平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可以理解成特权、权力经济转向产权的变化。
从历史角度来看,人类的发展是不断交换的过程。在丝绸之路之前还有青铜之路,我们现在常见的很多东西,比如玉米是印第安人培植的,小麦是中东人培植的,牛是从中东那边传过来的。我们的文化不是完全内生的,本来就是人类交融的结果,人类未来的前途也会不断地、更多地交换。在这个交换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必须是从计划走向市场的逻辑,而不是强盗的逻辑。
目前为止,中国市场里的强盗逻辑还是很多的。尽管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决定我们当不了强盗,但是我们经常用强盗逻辑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例如,10年前中国加入WTO谈判的时候,我们的谈判代表向领导报告说跟美国要达成一个双赢的协议。我们外交部的一位官员马上站起来反对,说中国跟美国怎么可能有双赢呢?这就是一种强盗逻辑的思维方式:要不就是我占便宜,要不就是你占便宜。市场是双赢,我们要让每个人都得到好处。但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用强盗逻辑思考问题,最后只好演变成真正的强盗逻辑。
有人就说,也许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逻辑模式,现在也强调要让中国的经济有自己的特色,也就是“中国模式”。1820年中国GDP是全世界第一,但是今天的中国,我们要成为全球第一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有些城市比如北京的现代化程度,远远高于全世界任何国家。这100年来中国人用的是自己的方法,难道不是中国的特色吗?
我认为,真正的“中国模式”是不存在的。
这几十年物质财富的增加,是中国改革的成就,因为中国有市场,也在逐步走向市场。中国的改革使得经济发展这么快,恰恰是由于国家的干预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中国加入了WTO之后,使得中国利用的全球市场越来越大,现在中国利用外资是一个特点。就像在15~16世纪的时候,在英国做生意的人主要是意大利人,当时英国有好多鼓励意大利人来投资的政策,包括不能歧视意大利银行家和意大利商人。中国只有按照市场的逻辑逐步走下去,建立真正的自由、真正的私有财产制度和真正改变我们对国家观念的认识,才能获得经济的强势。
国家政府不是父母官,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为百姓服务,它的价值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企业靠价格获得收入,价格必须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比如这瓶矿泉水定价一块钱,如果顾客认为不值一块钱就不会购买,企业就一分钱也得不到。政府靠税收获得收入,税收是无论百姓同意不同意都得缴纳的。政府真正替老百姓服务,必须有民主制度的约束,必须有权力的制衡。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能更多的是一如既往地利用强盗逻辑来办事,而不是真正尊重市场的逻辑。
▌
市场经济带来最大限度的自由
纵观历史,恰恰相反,市场经济出现以后,真正最大的受惠者是普通的消费者。举个简单的例子,电发明之后,得到最大好处的是老百姓。在没有电之前要用蜡烛照明,只有富人、皇室才用得起,普通人因为没有钱买蜡烛到了晚上只能睡觉。有了电之后,今天每一个人享受的照明条件跟任何一个最有钱的人或者最高的国家元首都差别不大,家里的照明要多亮就可以有多亮。这就是市场经济带给普通消费者最大的好处。
那么市场逻辑和个人权利是什么关系?
市场的基础,第一是自由,第二是产权,第三是企业家精神。其中前两项是前后互相推动的,非常重要。
市场的交换自古以来就有,但是真正能够称得上市场经济的只有这两百年的历史。其根源就是这两百年里西方通过宪政制度的变革,建立起真正的产权制度,产生了真正个人的权利。
在中国目前的状态下可能会误读自由。是不是我现在这么讲座、写作,没人管我,我就自由?很多人持有的这种看法其实是错误地把自由理解为一种特权,人家让你有就有,让你没有就没有。
其实自由是一种权利,是别人不可以剥夺的,像吃饭、上厕所一样,是属于每个人的、一种天生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是平等的。我建议,大家如果要理解中国的现在,也许可以看看100年前的西方,他们当时提出了“天赋人权”的概念,只有先有了这样一个观念上的变化、一个宪政制度方面的变革,西方才最终走向了市场经济。
中国正在面临着这样一个变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础,于是又回到100年前严复当时面临的问题:为什么这种自由的思想在西方发展出来了,而没有在中国发展出来?中国在一百多年前,哲学辞典里没有“自由”这个概念。
为什么中国没有发起这种自由思想?我推荐大家看《理性的胜利》这本书,书里主要讲的是基督教与西方文明。基督教的教义里本身包含了理性、包含着对进步的假设、包含着不断对宗教教义新的解释,个人主义、自由都是在那种文化下发展出来的,产权的概念也是在那种文化下发展起来的。
基督教有一个神学家奧古斯丁,奥古斯丁对产权讲得非常明确。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为什么政府有时候会用强盜的逻辑解决问题:国王抓了一个海盗,问他:“你为什么当海盗?”海盜说:“你问我,其实你跟我一样,唯一不一样的是我只有一艘船,你领导着好多船,你就是国王,我就是海盜。”
同样的意思,中国哲学领域也有,庄子的书里也谈到,你偷一个小东西是犯法,但是你偷了整个国家你就变成了国君。
这种书籍对思想自由的影响,最后变成了自由对整个国家进步的影响,反过来说,国家走向了市场经济,对百姓是很有好处的,进一步扩大了这种自由。关于这方面的书籍,我觉得可以推荐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书中的有些观点不一定对,但是过去两百年的思想,就是“国富论”思想。
比如,亚当·斯密讲道:市场规模越大,人类发展越快,市场是陌生人之间的交易,因此人不能靠彼此的情感维持交易。比如一瓶矿泉水是谁生产的我不知道,但是我要喝它。
这就是产权制度的重要性、企业制度的重要性:由于有了产权制度,我喝这瓶矿泉水出了问题就找企业的麻烦,在一家企业名字下的所有人都要承担连带责任。《权力与市场》是奥地利学派丛书中的一本,这本书应该读,还有一本书是《资本的秘密》,是秘鲁人索托写的,非常好。
但是,无论你读什么书,应始终保持一颗自由的心;如果心不自由,读什么书都会有问题。心自由不太容易,因为你受到的外界支配可能太多了。任何一种 思想都不应该获得垄断地位,思想就是要竞争才有生命力。
▌
经济学范畴以外的市场经济的问题
通识经典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