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就不应该搞
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河南村镇银行的事啊,闹得沸沸扬扬,具体事件我就不评论了,什么原因你们懂的。
为什么会存在村镇银行这么一个物种呢?这得追溯到几位经济学家。早在2000年初啊,中国就有一批经济学家热衷于农村的金融市场。
这里包括了一些知名的人士,比如茅于轼,吴敬琏等人,他们认为,农民得不到多少金融服务,导致他们生产力没有办法得到提高。
甚至茅于轼本人还亲自实践,自己拿钱出来,成立为农村提供小额贷款的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几位经济学家,一直忧心农民得不到足够多的金融支持,呼吁国内设立面向农村的更有力的金融机构。
信用社是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其主旨一直是服务于三农。
但信用社一直不是一个合格的市场主体,未能真正形成股份制的改造,这就有了从信用社到农商行的改革,这个改革的核心是股份制和产权明晰。
而村镇银行则是配套这个改革的,村镇银行要去填补在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后留下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缺。
于是,自2007年以来,中国成立了大量的村镇银行。
准确地说,村镇银行并非市场化的产物,而是金融业计划经济的产物,因为他主要是由原来的信用社系统推动的,大部分村镇银行的发起者,往往就是当地的农商行。
比如,河南这几家出事的村镇银行,大股东也是当地的农商行,并且其管理者也是农商行的高管。
他们成立村镇银行并非象普通企业一样增加盈利,而是为了达成用金融服务三农的目的,所以他是由政策驱动的,是计划性的,而非产生于市场需求。
应该说,茅于轼、吴敬琏等经济学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定市场观念的学者,但不得不说,他们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经济学训练,其经济学水平是有重大瑕疵的。
他们推广农村普惠金融的目的,更多的是基于情怀,而非基于市场的逻辑。
因为从市场的逻辑出发,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非常小且低质的市场,对于以利润为目标的金融企业来说,没有吸引力。
所以,为什么四大行,不愿意做农村市场,因为利润低、坏帐率高,客户成本高。
当年的中国农行,还曾在乡镇拥有很多网点,后来改制后,都将农村网点全部撤除,因为这些全部是负资产。
而中国金融业的管理者一直追求普惠金融的概念,要为三农送去优质低价的金融产品,这其实是一种违背市场规律的乌托邦式的想法。
以往的农村信用社,还往往有政策性贷款,他将原来农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继承了过来,这种人为设定价格的金融市场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只会让信用社这种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变的越来越低下。
股份制改革应该来说,是一种向现代企业制度进发的改善方式。
但只要是企业化了,那就意味着他必然是一个追求利润的机构,他就会寻找优质贷款客户,而抛弃掉质量低下的农村客户。
从广义上来说,农村客户并非就完全是质量低下的,但银行的贷款利率是被限制住的,高息贷款是不被允许的,那么在这种价格管制下,低息的贷款是无法对冲高风险的小农贷款的。
这就注定了所有的金融机构必定会抛弃农村客户,将他们认定为低质客户。
现在大量的村镇银行,其实很多都设在城市里面,他们的服务对象也是以工商企业为主,因为这是利润驱使的必然啊。
虽然中国有一千多家村镇银行,但这些村镇银行但凡想取得好的收益,他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离开农村,这就形成了悖论。
如果村镇银行的服务目标,就是城里的客户,那开设他还有什么价值?
如果村镇银行不能赚钱,只能向农村提供低息贷款,那为什么要设立一个股份制的企业?办个扶贫机构不就行了吗?
大家不要认为,开一个村镇银行很复杂,其实投资非常低。
另从注册资本上看,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相对较低。根据相关要求,在地(市)设立的村镇
银行,其注册资本不低于
5000
万元;
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
300
万元;
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
100
万元。
如果是开一个民营银行呢,监管要求最低注册资本至少10亿元,且对主要的民营资本股东还有连续盈利、净资产占总资产比例等要求。
也就是说,北上广深有套房,你卖了他,都可能开个十来家村镇银行了。
大量的民间投资者参与了这些银行的投资,没多少钱嘛。
你知道开个小额贷款公司,需要投入多少吗?在上海开一家,注册资本不能低于2亿。
而小额贷款公司与银行是两种物种,小额贷款公司只能用自有资本放贷,也就是你有2亿,放贷金额也就是两亿,但村镇银行可不是这么回事,银行是可以揽储的。
如果存入100亿,根据货币乘数法则,他可以贷出去几百亿。
你看看爽不爽,几百万的投入,就可以做几百亿的生意。这玩意,比什么都暴利。
这次出事,就是这些村镇银行全国揽储惹的祸。我在本地找不到人存款,我上网上找啊,提高一点存款利率,那就有海量的存款进来,只要有存款,我就能放贷。
但放贷是一门技术活,一切金融业的本质都是风险控制能力。
村镇银行这种级别的投资,能拥有强大的风控团队吗?当然没有。大部分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都远弱于其他银行。
一边是高息揽储,一边无法控制住贷款风险,那么,这样的银行效益会好吗?当然不会好。
那这样的村镇银行是不是股东进行管理的呢?也不是,如果有上千家投资几百万就可以开设的特许私人银行,那早就出大事了。
大部分村镇银行的管理者就是他们的发起者,也就是当地的农商行。
则农商行,则是由省联社统一管理的,而省联社是由所在省政府直接管理的。
换句话来说,大部分村镇银行的管理者,实质是所在省的政府。
这是一套特殊的管理体制,从产权上来看,农商行和村镇银行都是股份制银行,但从管理上来看,他又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农村信用社的政府管理体制。
当然,问题的本质还在于,普惠金融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如果你是一个借款人,你自然是嫌贫爱富的,因为富人有资产抵押,风险低,你愿意出借,而穷人没有资产,风险高。只要你是追求回报的,那自然会考虑风险与利率的对价。
如果有输光了家产的赌徒向你借款,还一个人用房子抵押向你借款,你却给他们同样的利率,有这种傻瓜吗?
可是,出于对高利贷的害怕,对金融业的恐惧,中国这个社会反对利率的市场化,这就使得所有的金融企业其实不敢向穷人借钱。
向穷人借钱,就变成了一种地下生意,或是少数企业偷偷干的生意。
金融业是存在严重的价格管制的,这种价格管制,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金融业更加向富人和大企业集中。
人为压低利率的事,美国干过。那就是克林顿等一堆美国总统搞的居者有其屋的计划,他们要求金融企业必须给穷人贷款,帮助他们买房。
结果是酿成了次贷危机,这是对金融业进行计划管制的必然结果。
村镇银行不光受到价格管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企业本就不应该存在。
只要放开市场,四大行,或民营银行,或外资银行,自然会去服务于各种下沉市场,有利润的业务谁不会去做呢?为什么要人为地搞一批这种低质量的银行企业呢?
说一句不好听的,大多数村镇银行与专业银行去比的话,他们的团队就是草台班子。
这次之所以出这么大的事,不就是因为在管理上无法做到正规化吗?
不存在所谓的农村金融市场,因为中国的小农经济模式就不应该得到金融支持,这是人为地去扶持落后产能,农村需要的集约化的生产,是农业企业进场生产。
是需要一批上市企业进入农村,而这些企业完全是可以得到大银行的支持的,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商业模式,管理体系。
而具体的农民,谁能判断他的风险系数呢?是看他脸上的皱纹来判断吗?
茅于轼等人设想的农村金融市场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消灭小农经济才是正道,而不是搞这些所谓的农村金融来扶持小农经济。
更多的农民出路在于进城,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接受城市的金融服务,这才是农民需要的金融。
总而言之,村镇银行这个物种,需要谨慎对待,如果控制不了风险,还不如全部关了,免得再去祸害人。
当然,我不会开评论区,你们不要来害我,我只想谈谈经济学。
不怕有人取关我,我直接冷血地说,对于那些人,我不同情,因为我看到现场图片了,看中间的人像了,我不是为了号的安全,而是我的直接态度 ,我不会为现场这些人说一句话,我只会冷血地说,求仁得仁,他们去找天天骂各种贷的司马南吧。
老铁们,
关注新号吧。
新号文章很精彩的,千万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