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想让你手里的钱升值

Author: 漫天雪798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黄金价格的不断上涨,是对法定货币体系投下的不信任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纸币成为脱缰野马,已经丧失90%以上购买力,其他各国在美元储备的基础上继续膨胀,比美元更加疯狂。
那些认为金本位制是“野蛮的遗存”、已经彻底崩溃的人,他们错了。金本位并没有崩溃,它是被人为废除的。世界性的货币仍然是黄金。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币,谁对黄金的价格越是稳定,谁就越是价值坚挺,就是明证。一国货币当局,始终在关注黄金价格与本国法定纸币的价格比例。当他们看到美元超发不可阻挡、本国持有的美元资产在贬值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增持黄金,维持储备的稳定。
他们作为最有能力的买主,增持黄金,驱动了去美元化的倾向。由此引发黄金暴涨。
这看起来像一个悖论: 他们禁止市场使用黄金作为货币,然而其行动却非常诚实,黄金才是他们信赖的国际通货。
如果贸易战继续打下去,这其实就是让美元无法外流,缩减美元的流通范围;美国动辄威胁要把他国踢出Swift体系,也就是不让用美元了;冻结外国的美元资产,伤害本就脆弱的美元信用;然后还在毫不克制地不断发钞。那么,美元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就会提前到来。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拥有一个自由市场选择的、脱离了利维坦控制的、健全的货币体系,我们手里的钱会发生什么?
会升值。
因为只要资本积累在持续,技术在进步,劳动生产率在提升,那么意味着供给在不断增加,而货币数量却不变、或者增长速度慢于经济进步的速度,那么就意味着你的储蓄在升值,你过去的辛勤生产,转化为了更高的实际购买力。
货币购买力的提升,相对应的,就是其他商品的价格下降——货币是唯一与任何商品都有交换比率的商品。 也就是说,过去你手里100块钱的现金,能买30斤大米,现在能买50斤了,这意味着所有持有货币的人变富了,意味着即便你的名义工资不变,实际购买力却增强了,也就是,生活水平提高了。
这正是经济进步的正常进程。
人们唯一要做的是,努力提升自己、努力生产,服务消费者,就必然迎来回报,而且这个回报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美妙的结果,你能为你的后代留下一笔可靠的资产,让资本一代一代累积,成为经济进步的驱动力。因为拥有资本,就意味着离预想的目标更进一步。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自己辛苦奋斗一生的财富,不够孩子买个手机,甚至留给后代的是负资产。所以整天想的是,怎么设法保全自己的资产,整天研究股市行情,怎么靠近政府的货币源头,把心思放在了防止被别人抢、然后如何抢别人上。
作为一个消费者,实在想不出,货币升值,以及它的对应现象商品价格降低,到底有什么不好。
但是有人不想让你的货币和储蓄升值。
首要的阻力来自货币当局。
从古代国王垄断铸币权,往金属货币中掺假,到现代社会直接 禁止民间黄金持有、 中止偿付、实行法定纸币,国家控制货币的历史,就是一部部通胀史和灾难史。
这样做的目的很清楚:只有清除通胀道路上的拦路虎黄金,才能让自身的扩张和敛财之路通行无阻。只有控制货币发行权,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民众的购买力转移给自己、给想要照顾的群体,由此将许多人的命运与利维坦彻底绑定,成为“建制”的支持者。只有控制货币,才能改变市场形成的生产-收入关系,让生产与消费不成比例,生产多的人反而消费少,而生产少或者不生产的人反而可以多消费。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面临恶性通胀、逃离到真实商品的以物易物、货币体系崩溃的威胁,贬值之路是注定的,印钞机是不会停下来的。任何认为授予一个机构如此巨大的权力,而他们会节制地使用这项权力的人,以及认为建立一种所谓的监督制衡机制就能防范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人,都是天真的。因为要改变的是这个机制本身。
其次是那些宫廷经济学家。
他们依附于整个建制而生存,维持一个权力扩张的世界对他们是有利的。美联储雇佣了几百名经济学家,每天研究的课题就是如何操控货币供应量,以实现货币购买力的稳定。他们认为中央银行的任务就是稳定物价指数和充分就业。
他们认为货币供应 必须锚定一个价格指数。一旦有升值现象,物价下降,那就开动印钞机,把你手里的储蓄稀释,让其购买力下降。 那武断任意的物价指数,并不比一个家庭主妇随意选择几种“一篮子商品”所计算的价格指数更不武断。试图稳定货币购买力,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货币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有供给有需求,其价值受到边际效用规律的支配,始终处在波动之中,而且每个人对货币的主观评值都不同。
所以他们所谓的维持货币价值稳定、稳定价格指数,不过是为扩张货币供应寻找理论依据;是他们把美联储打造成了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似乎离开这个法力无边的机构,经济混乱就会发生;也是他们,对金本位恨之入骨,必须把它当做通胀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予以清除,否则如何实施他们的通胀计划呢?同样是他们,在凯恩斯主义和菲利普斯曲线遭遇惨痛失败、美国陷入滞胀之时,还在厚颜无耻、死不悔改地呼吁通胀。
这些人还希望通过通胀政策,将利率降到零,由此 实现资本的充裕,一劳永逸地解决资本稀缺问题。他们迷信信贷扩张能够将“石头变成黄金”,却不明白一个简单的人类常识:增加货币并不会增加资本供应,只有再分配效应。将利率人为压低,只会引发毁灭性的繁荣萧条商业周期,让人类在虚假的繁荣与财富清零之间痛苦挣扎。
第三是重商主义者。
他们是通缩恐惧症患者。价格越高越好,现金收入越大越好。一旦价格降低,不是有众多的企业就活不下去了吗?
他们的首要错误就是重商主义思维,不是从经济进步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然而市场经济,始终以消费者需求、而不是生产者为中心。
消费物价的下降,将传导到生产它们的要素身上,降低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品的价格。商人从事经营,从来看的不是终端消费品的价格,而是看消费品与生产要素之间的价格差,即价格结构。
价格的下降,也并没有减少生产要素的数量,原有的要素,一直在那里,只是价格改变了而已。
一个价格不断下降,而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消费者福利不断改善的经济,一个名义收入下降而实际收入不变甚至上涨的经济,是可以同时发生的。
通货紧缩与经济萧条之间,根本没有直接的因果关联。 只要价格体系还存在合理的灵活性,而不是通过管制和命令手段不允许价格的自由波动,就没有伴随实体经济中的萧条,或者只发生短暂的萧条并随之迅速调整和治愈。
这在美国、中国,都曾经真实发生。
那些出口商也希望货币贬值,增加其出口额。然而这只不过是用本国纳税人的资金来补贴外国消费者。现在把这种补贴切断了,公平交易了,到底又有什么不好?
重要的是,通缩不会带来生产结构的错误延长,即错误投资,不会造成资本消耗和毁灭。
第四是债务人。
货币升值,对债务人不利。他们将会用“重货币”,去偿还过去“轻货币”形成的债务。
这会让社会大众立即联想到万恶的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剥削”。
这首先是对债务契约的误解。交换双方可以通过约定,对货币贬值与升值予以安排,以规避借贷合约的风险。
这世界上为债务人说话的人太多了,似乎举债有理,债务人就天然地处于弱势地位,是受剥削压榨的对象,从来没有几个人为债权人说话。 你要是把钱借给别人,就会知道这种想法有多么荒唐。
难道债权人手上的储蓄是天上掉下来的?难道是债权人求着债务人把钱借出去的?怎么能一直鼓励做老赖呢?借别人的钱怎么就有理了呢?难道让债务人占便宜,就是天然的正义?是你自己借的钱,其不确定性和风险,当然应当由自己承担。
而且,现代社会,债务人是谁呢?是富人而不是穷人。是富人伸手向穷人借钱,而不是相反。那些以穷人之名同情债务人的人,他们本来就同情错了方向。
谁是最大的债务人呢?是国家。
看看各国的国债、赤字就明白了。
是国家一直通过通胀手段,用轻货币来偿还重货币,也就是,它从你那里借走50斤大米,一年后只给你还30斤。现在如果回归健全货币,就把这个过程逆转了,从你那里借走的30斤大米,现在要还50斤了,这简直是天大的喜讯,到底有什么可怕的呢?
这将导致国家无法持续举债,无法扩张自身,由此缩减其权力,难道不是好事吗?
最后,正在看文章的你,其实也不希望货币升值。
在如今的法币体系下,你一方面对自己的储蓄被不断稀释而愤怒,一方面想方设法靠近货币扩张源头,希望攫取通胀利益。举债生活,成了许多人发财的途径,因为经过通胀的稀释,你就可以用贬值了的货币去偿还你过去欠下的债务;甚至只要通胀持续,一买一卖,就利益到手。
贷款炒房、买房的人,谁不是这样的想法呢?现在持有几套房产,而不断降价的人,谁不希望国家拧开水龙头、骑着白马来救他呢?
这时候谁还顾得上在这场通胀再分配游戏中,到底谁受损了呢?
通胀开启了一场掠夺竞赛,是一场相互抢劫的游戏,是有你没我的零和博弈。这就像是被强征上战场的士兵,要么死在对方的屠刀之下,要么举起屠刀杀人。这就是野蛮的回归。
所以,要想让你手里的货币增值,要想消除通胀的掠夺,依赖于我们每个人的观念。你到底是相信国家还是相信市场,到底是认为人类必然面对稀缺性的约束,还是认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像永动机一样带你来到天堂,到底是希望一个不受控制的诚实货币体系,还是认为自己站在“货币食物链”的顶端可以掠夺他人……这些问题,并没有中间路线和妥协的空间。

如果人们在观念上不支持健全货币,那么美联储就屹立不倒,金本位就不可能回归,你的储蓄就必然不断贬值。

作为一种现实的边际改善路径,必须允许不可兑换法币面临其他替代性货币的竞争。换言之,既然政府自己发行的法定不兑换纸币,那么在偿还政府债务、例如纳税的时候,必须允许人们用不断贬值的货币;但是在商业交易中,每个公民都享有不受限制地选择使用贵金属、其他货币签订合约和付款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