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费的规模,远超你想象

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又看到网上有传言,据说一群顶级专家又在建议加大刺激消费的规模。

我只能叹气。

消费不振 ,我相信,每一位读者,都感同身受

那就是,感觉这两年,钱不好挣了,生意不好做了,整个经济好像有点 ……跑不动了

这时候,你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刷刷手机,几乎所有的 “药方”都指向一个词——“刺激消费”

专家们苦口婆心:大家不花钱,东西就卖不出去;东西卖不出去,工厂就得停工;工厂停工,工人就得失业;工人失业,就更不敢花钱了 ……你看,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得打破它!怎么打破?让大家花钱啊!于是乎,各种 “大招”就来了

最典型的,就是发消费券,搞 “国补”

你买个车,国家给你补贴三千;你换个家电,政府给你打个九折

听上去,是不是特别美好?政府真金白银地帮你省钱,让你去消费,这不就是传说中的 “为你好”吗?

这个逻辑链条,听起来天衣无缝,充满了朴素的智慧

就好像一个人没精神,给他打一针肾上腺素,他立刻就龙精虎猛了

刺激消费,不就是给整个经济打一针 “肾上腺素”吗?

这其实不是什么常识,是凯恩斯在上世纪发明出来的应对经济危机的一种政府策略。

但是,凯恩斯注定遗臭万年。

因为,他发明了一个概念, 就叫 “消费是经济的引擎”

但真正的常识是,所谓经济发展,从来只有一个清晰的定义,那就随着资本的积累、生产的不断扩大。

刺激消费其实是完全违背基本经济学常识的。

“刺激”的钱,从何而来?

我们先从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开始

政府发补贴,发消费券,这个钱,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显然不是

政府不是一个生产单位,它不创造财富,它只是财富的搬运工

那么,这笔钱从哪来?只有一个来源:税收

好,那税收又从哪来?主要就两个地方:要么来自居民,要么来自企业

我们先看第一种,税收主要来自居民

这就搞笑了

政府先把我的钱,通过税收的形式收上去,然后再设计一个复杂的规则,印成一张 “消费券”发给我,告诉我必须在三个月内,在指定的商店,买指定的商品,才能把属于我自己的钱花出去

这事儿有多荒唐?这就好比你爸把你口袋里的 100块零花钱拿走,然后给你一张“亲情代金券”,告诉你,拿着它去楼下小卖部买一包辣条,他给你报销5块钱

你会不会觉得,这中间的流程,不仅侮辱了你的智商,还限制了你的自由?我本来可以用这 100块钱去买本书,或者存起来买个游戏机,现在你非逼着我去买辣条

我自己的钱,难道我自己不会决定怎么花吗?难道我比拿着我钱的那个遥远的 “规划者”,更不了解我自己的需求吗?

所以你看,如果补贴的钱主要来自于居民税,这就是一个纯粹的、低效的、限制人自由的财富转移游戏

那么,我们来看更主流的情况,税收的大头,来自于企业

这下听起来好像合理多了

从企业那儿收钱,发给老百姓花,这不就是 “劫富济贫”嘛,多有正义感啊

但是,问题的关键,恰恰就出在这里

“吃种子”行为

要理解这件事,我得先给你交付一个我们看待经济世界最重要的认知工具

这个工具,就是区分两种完全不同的 “物”

第一种,叫 “消费品”

就是你马上能吃、能穿、能用的东西

一碗面条,一件 T恤,你看的一场电影,这些都是消费品

它们的特点是,满足你当下的欲望

第二种,叫 “资本品”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高级,但说白了,就是那些 “不能直接吃、不能直接穿,但能帮助我们未来生产出更多、更好消费品”的东西

一台缝纫机,它不能穿,但它能做出更多的 T恤;一个机床,它本身没啥用,但它能制造出汽车的零部件;一个程序员写的代码,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的研究,这些都是资本品

它们的特点是,满足你未来的欲望

一个社会是怎么变得富裕的?是因为大家今天吃得更多吗?不是

是因为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 “资本品”

我给你打个比方

鲁滨逊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他第一天,只能用手抓鱼,一天累死累活,抓到两条,当天就吃完了

这是纯粹的消费,没有资本积累

第二天,他下了一个决心,今天我只吃一条鱼,省下半天的时间,去砍树、编藤,做一张渔网

这个过程,就叫 “储蓄”和“投资”

“储蓄”了本可以用来抓鱼的时间和精力,把它“投资”到制造渔网这个“资本品”上

他当天是饿着肚子的,他的 “消费”水平下降了

但是,第三天,奇迹发生了

他用这张渔网,一网下去,捞上来 20条鱼

他吃两条都撑得慌,剩下的 18条,他可以晒成鱼干,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盖房子、做衣服,甚至去探索小岛

他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是什么让他变富裕的?是那张渔网

是那个从当下的消费中,省出来,然后转化而成的 “资本品”

所以,一个社会通往繁荣的唯一道路,就是不断地把一部分资源,从 “直接消费”中节省出来,投入到“资本品”的生产和积累中去

这个过程,就叫 “资本积累”

我们今天能用上智能手机,能享受便捷的外卖,不是因为我们昨天消费得多,恰恰相反,是因为有无数的企业和个人,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把赚来的钱,没有全部花掉,而是投入到研发、建厂房、买机器这些 “制造未来”的事情上去了

搞懂了什么叫“资本品”,我们再回来看“刺激消费”这件事

当政府从企业那里,通过税收拿走一笔钱,然后把它变成消费券发给民众去买车、买家电的时候,它到底在干什么?

它在进行一场财富的 “性质转变”

它把本来可能被企业家用于 “再投资”的钱,也就是本来要变成新的机器、新的研发、新的厂房的“资本品”,强制性地,变成了民众手中的“消费品”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 “吃种子”行为

我们都听过那个寓言,春天来了,农民有一袋种子

他可以选择把种子播种到地里,秋天收获一百袋粮食

他也可以选择,我现在就饿,不等了,把这袋种子直接磨成面,烤成饼吃了

刺激消费,就是那个劝农民 “别等了,快把种子吃了吧”的声音

它让你获得了当下的满足,但代价是什么?是那个本可以更加丰盛的秋天,永远地消失了

那个被税收抽走的企业,它本来打算用这笔钱,升级一条生产线,生产效率可以提高 50%

这意味着,未来它生产的商品,价格可以降低 30%,而且它还能多雇佣20个工人

但是,现在钱被拿走了

生产线升级不了了,商品价格降不下来,新的工作岗位也消失了

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只看到了拿到消费券的人,喜气洋洋地开走了新车

这是 “看得见”的

我们没看到什么?我们没看到那个因为生产线无法升级而被扼杀的、更便宜的商品,和那 20个本可以获得工作的失业者

这是 “看不见”的

每一次对消费的 “刺激”,本质上,都是对“资本”的一次抽血

一次两次,可能不觉得疼

但如果这成为一种长期的、系统性的 政策 策,那后果是什么?

被忽视的 长期 “隐形刺激”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说, 老古 ,你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不就那点消费券吗,能有多大影响?

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太小看我们这个 “吃种子”游戏的规模了

消费券,只是冰山一角,几千亿罢了,这只是端上台面的、最容易被看见的那一道菜

在我们社会运行的底层,常年运转着几个规模极其庞大的、以 “刺激消费”为核心目标的隐形机器

第一个,社保

我们通常理解的社保,是我年轻时存钱,老了自己花

但实际上,我们现行的社保体系,尤其是在职工社保这块,本质上是一个 “现收现付”的系统

什么意思?就是把你这个月交的社保钱,直接转手,就发给了今天已经退休的老人,作为他们的养老金

这是一个巨大的、代际之间的财富转移支付

它把正在创造价值、最有可能进行储蓄和投资的年轻人的收入,直接转移给了已经退出生产、以消费为主的老年人群体

这个规模有多大?每年都是数万亿级别的

结果是什么?你看看我们身边,老年人的消费力是不是特别旺盛?你素材里说的,各地的羊奶店、保健品公司,几千几千地买,眼睛都不眨一下

各种 “夕阳红”旅游团,高端旅居,搞得风生水起

他们在消费吗?确实在消费

这是不是在 “刺激消费”?当然是

但是,这笔钱,如果不出在老年人的保健品上,它会出现在哪里?它可能是年轻人用来创业的第一笔启动资金,可能是他用来进修学习的一笔教育投资,可能是他用来组建家庭、养育下一代的一笔储备

而所有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指向 “未来”,都带有“资本积累”的性质

我们等于在用制度,系统性地把用于 “未来”的钱,抽调到了“当下”

第二个,公共教育

教育,听起来是天大的好事,怎么能是 “刺激消费”呢?别急,我们还是用“资本”的眼光来审视

你提到一个数据,上海一个小初高学生,一年的经费支出是五万多元

这笔钱,同样来自于税收,也就是从整个社会的生产部门抽上来的

然后,这笔钱被迅速地投入到学校的运营中去 ——发工资、盖大楼、买设备、搞活动

这是一个巨大的 “即时消费”过程

我当然不是说教育不重要

但是,我们要问的是,这种由政府 “大包大揽”、强制性投入的模式,是不是最高效的?这五万块钱,如果不是以税收的形式被抽走,而是留在了创造它的那个企业手里,它会怎么用?

它可能会投入到一场技术革新里,这场革新,可能会在五年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成本极低的教育模式,让全中国的孩子,都能享受到比现在更优质、更个性化的教育资源

你看,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投入,它倾向于把资源 “当下化”、“消费化”

而由市场主导的私人投资,它天然地倾向于把资源 “未来化”、“资本化”

我们选择了一种模式,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种模式的可能性

而我们可能放弃的,恰恰是那个能带来颠覆式进步的未来

第三个,医保

医保更是如此

我们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医保体系,结果是什么?无数医院生意好得不得了,一些三甲医院,年收入几十亿、上百亿

为什么?因为当看病可以报销的时候,对于患者个人而言,价格信号就失灵了

本来一千块的检查,自己掏钱可能要犹豫一下,现在能报销八百,那就做吧

这种由第三方支付的模式,极大地 “刺激”了医疗服务的“消费”

结果就是,海量的社会资源 ——最优秀的人才、最先进的技术、最宝贵的资金——都像潮水一样涌向了医疗产业

这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是我们的医疗水平提高了吗?是的

但是,我们为此付出的 “看不见的代价”是什么?

是那些本可以成为顶尖工程师、物理学家、企业家的聪明头脑,都去当了医生

是那些本可以用于研发芯片、新材料、人工智能的资本,都变成了医院里闪闪发光的昂贵仪器

我们通过 “刺激消费”的模式,让医疗这个行业变得异常“繁荣”,但这种繁荣,是以牺牲其他所有行业的资本积累为代价的

我们正在品尝什么?

好了,当一个社会,长期、大规模、系统性地执行着这种 “吃种子”的策略,把资本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当下的消费时,最终会得到什么呢?

我们会得到你现在感受到的这一切

第一,资本的匮乏,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增长停滞

因为种子都被吃掉了,地里长不出足够多的庄稼

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本去更新设备、去搞研发,生产效率就无法提升

整个经济的蛋糕,就没法做大

第二,工资的停滞和就业机会的减少

工人的工资,最终是由他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一个开着挖掘机的工人,和一个拿着铁锹的工人,谁的工资高?一定是前者

因为挖掘机这个 “资本品”,极大地放大了他的生产能力

当整个社会的 “资本品”积累速度变慢,人均拥有的“资本”数量不增加甚至减少时,普通人的工资水平,就失去了上涨的根基

企业也因为缺乏资本扩张的能力,无法提供更多新的就业岗位

第三,也是最重要、最吊诡的一个损失:消费品价格下降的速度,不够快

我们为什么要积累资本?我们为什么要投资?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未来的消费品,变得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好,越来越多!

想一想,三十年前的大哥大,几万块一个,只有大老板用得起

今天,一千块的智能手机,功能比它强大一百倍

这是为什么?是 “刺激消费”的结果吗?恰恰相反!是无数科技公司,把利润省下来,投入到研发和生产线这些“资本品”里,才带来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

资本积累的真正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创造一种 “通货紧缩”,是一种良性的、让所有人的购买力都不断提升的“价格下降”

而我们那些 “刺激消费”的政策,通过提前吃掉未来的“种子”,恰恰延缓甚至阻碍了这个进程

我们等于为了今天能多吃一个饼,而放弃了明天可以免费吃十个饼的可能性

我们以为在帮助穷人,实际上,我们剥夺了穷人未来能够以更低价格,享受到更好生活的权利

所以,我们今天面临的经济困境,它不仅仅是什么简单的周期性问题,也不光是货币超发带来的后遗症

在更深的层面上,它是我们长期以来,奉行那套完全错误的 “消费驱动论”,不断地将“资本”直接分配为“消费”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换一个路标,走向真正的繁荣

我想说, “刺激消费”,是一条通往贫穷的死路

它背后的那套理论,把经济体看作一个简单的管道,以为只要从一头 “注入”需求,另一头就能流出繁荣

它完全无视了经济体内部那个复杂的、需要时间的、精巧的 “资本结构”

它只看得见眼前的花钱,看不见未来的生产

真正的繁荣,从来不是 “刺激”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

它需要我们像一个有耐心的老农,尊重时间和规律,把最好的种子留下来,播种,灌溉,耐心等待秋天的收获

这个 “种子”,就是储蓄和投资

这个 “耐心”,就是对未来的信心和远见

所以,下一次,当你再听到有人,无论是专家还是官员,在大声疾呼 “要千方百计刺激消费”的时候,你可以在你的心里,为他轻轻地敲响警钟

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们为了点燃这堆看似绚烂的篝火,到底烧掉了多少本可以用来建造未来大厦的珍贵木材?”

看清了这个 “看不见”的代价,你就拥有了一双比别人更能洞察经济真相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