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的“旋转门”政客

Author: 漫天雪798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文|漫天霾

最近英国发生了一件丑闻。英国议会下院保守党议员欧文·帕特森被爆利用职务之便为两家公司有偿游说,动动嘴皮子, 2-3 天就能拿到相当于两三倍的年薪。注意,是 年薪

帕特森曾任卡梅伦政府北爱尔兰事务大臣和环境部长,担任议员期间,又兼任兰德克斯实验室(Randox Laboratories)的顾问。他代表这家公司与英国政府官员进行了多次接触和会晤,帮助兰德克斯实验室去年获得了政府审批的近6亿英镑的合同,没有经过任何流程。

英国议会下院议员欧文·帕特森

英国媒体顺势揭露了议员充当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官商勾结的黑幕:去年,有超过 200 名议员除了拿到约 8.2 万英镑 ( 约合 70.45 万元人民币 ) 的年薪之外,还有“副业收入”。一 般是,担任某大型企业或者行业协会的顾问进行游说,工作时间大约62-84小时,赚到14.4万英镑。每位议员每年额外收入大约在50万-100万英镑不等。

英国议会下院一共有650个席位,这意味着什么 呢?有将近 1/3 的议员,顶着“人民的代表”的头衔,干的是为个别群体争取特权的肮脏勾当。

所以这位帕特森,并不是个例,他只是吃相有点太难看了,猴急,不懂得事缓则圆。另外,也太贪了,连议员同僚都看不下去了。有议员爆出此人曾有 14 次有偿游说的记录,每次得到的薪酬是议员年薪的 3 倍。

更令公众和媒体愤怒的是,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竟然包庇他。在英国议会做出暂停帕特森的议员职务30天的处分后,约 翰逊阻扰这项处分。最后在穷准猛打之下,他才承认: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我就像大白天在一条宽敞的马路上开车,但没看路,结果就把车开到阴沟里去了。”

他倒不是在宽敞的马路上开车,也不是把车开阴沟里了,因为英国的路已经越走越窄越崎岖,所以本来就在通往阴沟的道路上。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议员这么做,并没有多大问题,否则约翰逊怎么可能明目张胆地袒护一个腐败分子?

原因在于,英国议会有一项规则:只要不违反游说规则或影响本职工作,议员就可以有兼职,只要申报利益即可。

所以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就是:帕特森迫于压力辞职;然后,我们将修改议员的规则。

完了?

完了。

你要是说,议员与利益集团之间暗通款曲不会影响公正执行职务,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然而这居然是允许的。难怪英国媒体说: 我们这里没有腐败,因为腐败是合法的。

喜欢英美“宪政制度”的人又要跳出来了:人家有制衡,有监督机制,有自我纠错,巴拉巴拉一大堆似是而非的东西又冒出来了。我问你,大家都这样,蛇鼠一窝,心照不宣,怎么制衡?有监督机制,怎么这么大面积的腐败?

有自我纠错?你能不能读一读英美历史和美国宪法,看看它们纠什么错了?20世纪以来,一直不是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裸奔吗,只看错得快慢而已。

工党说,我要给 NHS 拨款 100 亿英镑。保守党说,不行,最多 60 亿英镑。好了,“伟大的妥协”一下, 80 亿。

然后保守党宣称,我们是主张小政府的,我们为纳税人节约了 20 亿英镑。接着工党又出来说,保守党代表资本家,它们这么做就是让贫苦的工人阶级看不起病。巴拉巴拉又一阵子。看似相互指责,都是自我表扬。好烦啊!

然而这个数字本来应该是零。 你管这 叫自我 纠错?

英国议会下院辩论

保守党、工党,民主党、共和党,你看着它们辩论得很激烈,就以为那是制衡机制?多幼稚啊, 人家哥俩是要争着执政的,把这个庙拆了对谁都不利,所以在小事情上骂一骂,维护这个体制那可是高度一致的。它们其实是一伙儿的,老百姓永远是那块肥肉,只看让谁吃而已。

清醒点!

还有人说,你怎么有脸说人家英美,你也不撒泡尿照照?

我说英美不对,就是说其他地方对?你既然觉得这样做不对,为什么到了英美那里,你就又是制衡、又是监督、又是纠错、又是“最不坏”了,能不能稍微逻辑一致一点啊?人家自己的政客和媒体都说这不对了,你怎么还一直在帮他们洗地啊?

这事吧,在这边更简单直接,拿起电话, “我给下面打个招呼……” ,就搞定了。

所以简单直接有时候不见得是坏事,它能让大家一眼看清真相;曲折迂回,最终结果是一样的,只不过是骗术更高明了而已。

天下乌鸦一般黑,那边猪黑不等于这边猪白。

政客与说客合体,这在英美政治上叫做 “旋转门”政客

顾名思义,旋转门这边是政客,推着一转,就变成顾问、股东、董事等等了。英美政客玩这一套,玩得是最溜的。

你想啊,他任期就那几年,必然会短视和急功近利,首要的目标必然是先保住自己在台上。在任期间,明目张胆地接受贿赂,当然是不可行的。但是为自己卸任后留一个好的退路,就要想一个万全之策。

那就是,在任期间为大企业和利益集团充当代言人,争取有利于他们的立法或者合同,为他们进行利益输送,然后在卸任后,摇身一变被这些集团聘用,收获丰厚的利益回报。

那个回报的数额跟当个部长、国会议员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没有人能经得起这样的诱惑。

就说那个帕特森,议员年薪 8.2 万英镑,英国伦敦核心区居民平均年薪多少呢, 73917 英镑。所以议员的年薪只是略高于平均数。但是他为什么要抢着竞选议员呢?原因一方面是收入稳定,只涨不减;但更重要的就在于他今后的预期利益太大了,竞选投入可以很快收回成本。

你可别告诉我他们都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服务公众情怀的“十大杰出青年”,我不信。

而他之所以被揭露,前面说了,就是猴急,太贪。你急啥啊,先游说立法或者拿到合同,等卸任了去当顾问或者董事,亦或者过一段时间再收钱多好,神不知鬼不觉,“合理合法”。

你看美国政客就玩得比他娴熟。

典型的,比如前些天逼捐埃隆·马斯克的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戴维·比斯利( David Beasley )。我写过他 最不要脸的人在要求他人高尚 。他 1979-1992 年任南卡罗来纳州众议院议员, 1995-1999 年期间担任南卡罗来纳州州长。卸任后分别任一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美林证券和通用汽车公司高级顾问。

戴维·比斯利逼捐埃隆·马斯克

国会参议员的年薪大约是 16 万美元;美国州长的平均年薪是 10-20 万美元,有 50% 的州,州长年薪低于 12 万。你再看看他卸任后的安排,律师、美林、通用,一跃进入顶级高薪阶层。

他并不过分。因为这几乎是固定操作。

在华盛顿 DC 联邦政府驻地周围,住满了各种游说集团,充当军火、环保、农业、汽车、钢铁、制造等行业的说客,专门的业务就是搜集各种资料,说服国会议员,在立法上倾向于他们的金主,以谋求特殊利益和行业照顾。

约半数的离任国会议员都在华盛顿著名的游说公司聚集地“ K 街”谋得了职位。

其实他们根本不用担心没有高薪工作,美国各种利益集团无不用尽浑身解数在政府中寻找和安插代言人。

财政部长是卸任后“就业”最好的。不像有些蠢材不动脑子大笔一挥给你拨 1 亿美金,人家玩得都很巧:花个几千万税金,雇一大帮人写个冗长的报告,然后到处勾兑,把它变成产业扶持资金,或者给你争取到一大笔贴息贷款,合法了。

又或者,更间接一点,日本集成电路和电子模块便宜是吧,实在是竞争不过啊。好办,加 24% 关税,让它比本土还贵,国内卡特尔形成了,然后说我们保护了美国的产业和工人,伟大了!

所以美国几乎历任财政部长,卸任后大多数都进入超级大公司、投资银行担任董事和顾问。要么再间接一点,直接去还是不够隐蔽,这些卡特尔就赞助一个基金会,把他们雇佣起来专门为其说话。亨利·鲍尔森、約翰·斯諾、保罗·奥尼尔、劳伦斯·萨默斯、罗伯特·鲁宾,都加入了布鲁金斯协会。这个协会 200 多名研究员中,有一半的人都有政府工作背景,担任过驻外大使的就有六位之多。

更牛的当然还有国务卿、国防部长。以及与情报工作有涉的高级官员,你懂的。

这几类人大多进入通用电气、雷神、洛克希德 - 马丁、波音等大型军火企业,这个不用多解释,就是制定对外政策,然后卖军火。没有那个集团比美国军火商更牛。奥巴马政府国土安全部长杰·约翰逊卸任后成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董事会成员;国防部长哈格尔任雪铁龙等多家公司董事;美国国防情报局负责人、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离职后曾在一家国安咨询公司担任高管,同时还在多家公司担任董事会成员。

至于我们熟悉的蓬佩奥,本来可以去美孚、美联航空、杜邦(注意它可不仅是个生产尼龙和黑丝袜的化工企业,它是火药和防弹衣巨头,曾参与过曼哈顿计划)等公司任职,结果被中国制裁,这些公司不想影响与中国的生意,所以他去了华盛顿哈德逊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

美国前国防部长马克·埃斯珀

“旋转”当然也是“双向”的,卸任后去大公司,大公司也千方百计安插人进政府,这不更直接吗。比如特朗普政府国防部长马克·埃斯珀,原来就是雷神公司高管, 分管政府关系事务, 听听这“分管工作”,卸任后又回到了雷神公司。政商两界混得如鱼得水,无缝切换。

你要是再说这些事情与战争和卖军火没有关系,权当我没写。

当然他们和财政部长一样,很多人也去了各类智库。基辛格,大家都认识,卸任后成立了基辛格国际咨询公司并任董事长;拉姆斯菲尔德,大家也熟,卸任后担任美国最负盛名的智库兰德公司的主席;更著名的是“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曾任国务卿的有十多人,曾任财政部长、国防部长的有数十人。

全球共有 5465 家智库,其中美国就有 1777 家。什么狗屁智库啊,纳税人需要他们吗?不需要;消费者需要他们吗?不需要。企业家呢?更不需要。

所以它们大多数都是依附于联邦政府的寄生虫。其存在的目的,就是影响政策制定,进行利益输送;而且写个报告、搞个调查、制造文字垃圾,动辄还几千万美金。说到底,就是想方设法几头切,从美国纳税人口袋里搞钱,祸害老百姓。

这倒也反映了“民主”制度的突出特点:瓜分财富的游戏。谁都想组成利益集团从纳税人的资金中分一杯羹,一场相互劫掠的游戏永不停歇地上演,只看谁抢得多,最终把所有人抢到阴沟里。

end



推荐阅读

最不要脸的人在要求他人高尚


美国终于看到了一束光


美国历史:一部违背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历史


太平洋铁路背后的血腥与腐败


关注小号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