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念头的主人?

Author: 蓝狮子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导读】

本文根据蓝狮子在直播中的分享整理,将“虚幻的自我”,与“修行不是学知识”两部分整合编辑成文。


01

上次在新手村的答疑会上, 有一位同学提问: 被人欺骗,难道就不应该愤怒吗?

同类的问题有很多: 被人批评,难道不应该愤怒吗? 被人冤枉,难道不应该委屈吗? 被人夸赞,难道不应该高兴吗? ……其实这就是一个盲点,很多人理直气壮地沉浸在情绪中时,很少会思考这里面的漏洞。

其实可以反过来问一句: 被人欺骗为什么要愤怒? 谁规定了,你一定要愤怒?

人时常都会掉进八大陷阱里去——

【世间八法】
希望得到,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
希望得到表扬; 不希望被批评;
希望得到关注,不希望被冷落。

之所以会有这些惯性模式,是因为我们长时间形成的自然反应,经过不断地反复串习,慢慢就形成了这些模式。

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有人敲下膝盖,腿就会弹一下。 所以我们认为被别人欺骗就应该愤怒,其实这只是自然反应,条件反射而已,你却以为这是合理的自我保护。

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只要批评他、他就生气; 夸奖他,他就很开心; 不懂修行的人,就避免不了这些模式。 所以情商高的人掌握这种规律,会去夸别人,让对方开心一下。

02

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都跟一个人的自我相关。

自我,是虚拟的。 越是虚幻不实的东西,越想证明自己是真实的。 因为假的东西才会害怕,一旦它被推翻的话,就不复存在。 自我希望它是真的,所以必须得有东西来时刻维护它。

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地认识自己,就会去抓取别人对他的评价。 别人说我很漂亮,我记下来; 别人说我很帅,我记下来; 别人说我很能干,我记下来。 另外一个人说我很丑,也会记下来; 为什么呢? 因为它也是一种刺激,也是一个评价。

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自卑,有时候会自大; 有时候会自负,有时候又会惭愧。

这一切都依赖于外部的评价,但是别人可以给你好评,也可以给你差评。

我们自己亲手把情绪的开关交给了外界。



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都会被自我所控制,因为自我一直要证明自己存在。但真的东西是不害怕消失的,只有假的东西才害怕消失, 对吗?

所以骗子们最怕别人说他是骗子,识破他的骗局;水平不行的人,总说自己水平很好。真正水平高的人从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不在乎别人说 “我”水平不高,“我”水平高不高没关系的,他不在乎的,只有假的才需要被认可。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没有人给你评价,没有人给你反馈的时候,你呆不住。

你必须要刷个手机,看有没有人给 “我”点赞,要不要给别人点个赞?你一个人坐在那儿,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会觉得很无聊、很空虚——“ ”没有朋友 的价值无法体现了。

自我就开始让你向外求,就是这么个模式。

因此 自我会一直寻求各种 维持它存在的 幻象 但却又充满 痛苦 其实自我是比较喜欢痛苦的,越痛苦自我会越明显。越快乐,反而自我没那么明显,因为快乐的时候是忘 “我”的,很多事情都不在乎了。

越痛苦的时候 念头越多: “他们对我这么不好” “谁骂了我好几遍” “三年前他就说我不好”……越痛苦,自我 的存在感越强,所以 特别喜欢抓 东西。

常常说, 不要做情绪的奴隶,不要做念头的奴隶,因为很多念头都是自我的把戏。

03

那怎么样认识 真正的 自己呢?

今天很巧,我刚好听到我师父的开示,他说: 有的人就只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的确如此,很多人只喜欢听自己爱听的话,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只愿意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些不想做的,别人让她做,她就会很生气。 只能待在顺境里,遇到一些稍微麻烦点的事情,就很难受。

其实这就是在做“念头”的奴隶。 我们之所以那么痛苦,就是因为一直在成为念头的奴隶。

《觉察之道》第一章就在讲,是奴隶还是机器? 我们不只是被情绪控制,还被各种“习气”控制。 绝大部分的人平时都是被念头所带走的。 修行,可以让我们成为念头的主人,真正的你,本来就是主人。



那如何成为念头的主人呢?

觉察就是最简单,又最强大的方法。

觉察,让你可以成为念头的主人。 只要坚持练习,在某一时刻就可以体验到这一点。 觉察为什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烦恼? 并不是因为我们把烦恼消灭了,而是我们发现,烦恼本身就不是烦恼。

04

有很多同学会提问题,其实最终都会发现,疑问是不需要答案的。

你本身就是天空,怎么会在乎乌云多了一点,还是白云少了一点呢? 就像你是个成年人了,不会在乎托马斯玩具是被别人拿走了,还是多了一个? 别人送你一个,还是拿走一个,可能都已经不在乎。

在生活中修行、练习觉察,方法其实没那么重要,反而是你对于这个事情的认识比这个方法更重要。

只要你真的认为它很重要的时候,向道之心自然会变很强。 当向道之心足够强的时候,哪怕悟性很差,走得很慢,没关系。 这条路不是比谁走得快,不是比谁悟性高。

修行这件事情,有人说学了很久也没找到感觉,原因在于把修行当成了学知识。 我讲过很多遍,有很多人道理是明白,但是做起来还是会偏。

为什么修行不是学知识呢?

老子说过一句话,他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你想要学习某一项技能,那可能学得越深、越多越好。 但是若想要修行,就得做减法,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往往在细微处,会有一些智慧的显现。

举个例子,例如我们讲了很多口诀,类似于“不编故事”,如果你能够把“不编故事”这一个口诀掌握好,会发现自己时刻都在当下,这时候智慧自然就会出来。 并不是我们要学八十一个口诀,想用哪个用哪个,修行不是这样的。

就像刚才说的“我被人欺骗,难道不应该愤怒吗? ”就从这一句话深入进去,会发现很多的问题。 这个逻辑从哪儿来? 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个逻辑? “自我”为什么是假的? 那“自我”是假的,什么是真的等等。 深入去看,会发现原来这就是智慧。



05

我再讲一个故事。 以前有两位得道高人,经常相互斗法。 两个人都觉得对方水平不如自己,他们各有一名弟子。 两位大师心想: 我们两个人斗得这么厉害,不能让两个弟子成为朋友。

所以,他们就跟各自的弟子说: 你不要去跟对方交朋友,那个人很危险,他们的理论都是错的。 两个弟子毕竟年幼,听了就很好奇,为什么对方就是错的?

有一天,其中一位弟子去买菜的时候,就碰见对方的弟子也去买菜。 他奇怪为什么师父不允许跟他说话,就想: 我还是问他个问题,打个招呼吧。 于是他就问: “你去哪儿?

对方弟子一听这个问题,立马想起师父说的话了: 我不能跟他正常交往。 他回答说: “你为什么问这么傻的问题? 我去哪儿? ‘我’根本就不存在,‘我’不存在,怎么能去哪儿? ‘我’只是一片树叶,风往哪儿吹,‘我’就去哪儿。

这个回答还蛮精彩的,提问题的弟子傻了,菜也不买了,就回去找他师父,说: “师父,你说他们比较危险,还真是这样的。 我问了对方一个问题,他的回答我没法应对。

师父说: “你问什么? ”弟子说: “我问你去哪儿。 他说我不存在,风往哪边吹,我就去哪儿,我就是一片树叶。

师父说: “水平还不错。 你下次这么回答他: 如果风停了呢? 你这个树叶不就落地上了吗? 你还能去哪儿,哪儿都去不了了吧?

那弟子一听,觉得很对,风停了怎么办?


到了第二天,这位弟子又去买菜,又碰见了另一位弟子。 他心想: 我学了一招,这次不怕你了。 他又问了同一个问题: “你去哪儿?

另一位弟子一愣,说: “我去哪儿? 我不知道。 我的腿让我去哪儿,就去哪儿。

这个弟子又懵了,怎么不按套路出牌了,怎么不是风吹了? 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赶紧回去问他师父。

他师父说: “没事,我再教一招,他下次再说腿去哪儿,你就说我要是把你的腿砍了,你能去哪儿,你还能走吗? ”这个弟子又觉得自己学会了。

等到第三天,他心想风这个答案我知道了,腿这个答案我也知道了。 所以他又问那个弟子说: “你去哪儿? ”那小孩看了他一眼说: “我去买菜。

故事讲完了。



结语

我们学知识就是这样寻找标准答案,但在生活中很难有标准答案。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智慧是活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有答案的,你记住了很多答案,但是生命不会问同样的问题。

没有人的问题是一样的,所以记住一堆知识,永远对付不了生活中的难题。

其实生活就是一场梦,有的人愿意做梦不愿意醒来,打扰一个不愿意醒的人,对方会生气的。

没有人愿意在睡觉的时候被打扰,只有真正想醒来的人,你才能带着他睁开眼睛。

修行,是教你睁开眼睛。


(完)


关于新手村

如今,烦恼、焦虑困扰着每一个人。每一次发怒,都很正常,每一次指责,都很正当,但烦恼却从未远离。


必经之路应运而生,是一个倡导大家抄写经典,引导大家在生活中修行,减少烦恼,增长智慧的公益组织。


必经之路的新手村,带你了解必经之路,了解什么是生活中修行,带你“看见”,体验“自由”,看见,即自由。


设立多元化主题的自然村,例如主打乐天派的乐天村、诵读经典的金刚村、知行合一的光明村、别致的SEE•看见村、练书法的得月村、智慧的福娃村、不是旅游村的温泉度假村,在轻松愉悦中修行,在焦头烂额中修行,在每一件事上修行!

这些志愿者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这个世界少一个被情绪控制的人!

如果你有兴趣,来吧,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填个表报名,加入我们!

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必经之路一个机会!


▼点击 “阅读原文” 报名新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