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大战后妈和弟妹跟你有半毛钱关系吗?有。

Author: 小柯柯基基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图片

图片

感谢宗家提供情绪消费


图片


文章大标题看上去像个质疑性的反问句,其实不是。

这种宫斗跟我们平头百姓还真有一点关系。

我在 《越自由,越平等》 中说过两句话: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端有天赋的人们及其家庭在市场的历史长河中风流激荡,财富风水轮流转,上演无数悲欢起落的故事,让升斗小民唏嘘感慨。

消费端的升斗小民实际享受的财富数量直线上升,温饱之余笑看世间风云的时间精力和兴趣也水涨船高。

用来解释这波流量,也是成立的。

我自己也不例外。

昨天还特意花时间查证了一下宗继昌的年纪。

百度百科说是1989年出生,但内文互相矛盾;有的新闻,如澳洲新闻网相关报道还言之凿凿说有提交法院的法律文件证明。

最后我在外网的领英上查到宗继昌(jackey zong)的履历,并找到疑似杜建英母子四人的合照,基本确定,他是1996年出生的。

(网传杜建英母子四人照片,如果属实,老四宗继盛不是2017年生人。)

为什么我要做这种事?

因为放假得闲。

如果宗继昌1989年生人,宗庆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包养女大学生做二奶生娃了。

那就更刺激了。

绝大部分社会新闻,都是我们升斗小民的情绪娱乐品。

没有几十年的市场经济,我们这些看客不会这么有闲去关注人家的家事。

这不,边看新闻,边给孩子下了一单娃哈哈AD钙奶。

资本与身份归属(1)


图片


故事我就不细讲了,满大街都是。

我的情绪价值消费点可能也跟很多人不一样。

站宗家长公主的人觉得:她代表大房忍辱负重,绝地反杀,干得漂亮,一个大女主剧本;小三不道德,私生子违反公序良俗,应该受惩罚。

站二房和私生子的人觉得:继母杜老板也是女强人,对娃哈哈和宗家有功劳,也有苦劳,她的孩子也是老宗家的香火,至少应该得到自己的份额,这几个孩子怎么说也是长公主的亲弟亲妹,长公主太绝情了。

但我觉得吧,这些家务事,关我屁事。

还有人说,杜建英和几个孩子都是美国籍,钱和股份都不能给他们,要不就成了外国资本了。

这个点可以多聊几句。

大家都知道, 当年老宗为了不让法国达能吃掉自己,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一条就是用民族主义人设获得舆论乃至权力的支持。

然而, 正是在与达能的长期纠缠中,宗庆后学会了离岸资本操作,学会了资产和身份全球布局。

1996年,达能正式与娃哈哈合作。

同一年,长公主宗馥莉赴美留学,杜建英做监护人,同时生下宗继昌,随后又生下宗婕莉。

紧接着,宗庆后、杜建英,以及宗家多人拿了美国绿卡,宗馥莉、杜建英、宗继昌、宗婕莉都拿了美国国籍。

宗家设立了一大批离岸公司。

民族主义人设,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打造的。

随着达娃之争,宗家大获成功(达能以5倍收益离场),宗庆后放弃了美国绿卡。

长公主接班前后,也放弃了美国国籍,但宗家其他人并没有。

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快找到一个槽点:

资本家太虚伪了,贩卖爱国人设,脚踏两只船。

资本与身份归属(2)


图片


但是, 他作为在中国市场上如此成功的企业家,为什么不全盘押宝中国,甚至反而随时准备撤离中国呢?

中性地说,全球配置资产和身份,是人们对冲不确定性的常见合理手段。

也可以更直接地判断,就是企业家们对中国的营商环境心存疑虑。

实际上,大批中国企业家都在这样做,好吧,连政府官员这么干的也不少。

所以,只要多想一步,就能明白这种嘲讽就是没有道理的。

相反,如果你是一个爱国者,多想想中国自己的营商环境,想想中国对企业家的吸引力问题,才是更合理的。

再进一步说,宗家的私产掌握在哪个国籍的人手中,对你我重要吗?

这个问题已经很尖锐了,直接说出结论,会让很多人暴跳。

但是,看客们可以了解一下这个简单常识: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必须不断地向消费者提供更加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才能维护自己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如果他做不到,就会被市场淘汰。

有人会说,那外国人拿着这些钱,不到中国投资,去服务外国消费者,我们不就亏了吗?

这些同志,你们要想一想, 最近几十年,中国是全球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欧美资本家大肆“卖他们的国”,来到中国投资是为什么?

你们肯定会脱口而出,为了赚我们的钱呗。

这当然不错,但是,为什么要来我们这里赚钱呢?

不就是我们的营商环境相对较好吗?这时候怎么就忘记爱国了呢?

所以,合二归一,答案不就很清楚吗?

只要我们营商环境好,管它谁手里的钱,都会变成投资我们的资本,成为为我们服务的工具。

以后遇到这种事,如果你有议论的兴趣, 把焦点对准“营商环境”这一点,对我们升斗小民就是最有利的。

不要说自己人微言轻。

围观改变中国,言论造就未来。

至于企业家私产争夺的事情,当宫斗戏看看就好,花落谁手,都跟我们关系不大。

国资问题


图片


还有的同学,主要是男同学,可能还会强烈地惦记一件事: 国资。

我不想在这里掰扯国资的性质和所有权的理论问题,我这个号还想多活几天。

这里只罗列几个新闻报道反映的事实:

这么多年以来, 杭州市上城区国资委及其持股平台 ,尽管是娃哈哈集团的大股东,但 少干预娃哈哈的经营和发展。

宗家在娃哈哈集团之外设立大量的其他无国资持股公司,都不利用股权和政府身份进行干预。

宗庆后个人的经营权、决策权和合法收益权受到了国资大股东的充分尊重。

甚至在宗馥莉接班后,还一度传出国资大股东想让宗馥莉收购手中股权,因杜建英不满(她要求公开招标转让)而作罢。

略懂经济学常识就知道, 国资大股东的这种事实性自由放任的实践,是娃哈哈集团获得大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什么江浙沪能够成为中国经济的标杆之一?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大家更细细地发掘和品味诸如杭州上城区国资大股东的那些从未大张旗鼓宣传,但极为有效的做法。

政府的正确做法常常如此低调,正是因为舆论场上爱胡思乱想的男同学太多了。

而这些正确的做法很可能会因形势和舆论的变化随时戛然而止,并走向反面。

且看且珍惜吧。

110万美元击穿信托


图片


其实,我个人更感兴趣的是宗馥莉用110万美元击穿信托这件事。

先给一段资料:

家族信托是一种信托机构受个人或家族的委托,代为管理、处置家庭财产的财产管理方式,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

其做法是,资产的所有权与收益权相分离,客户一旦把资产委托给信托公司打理,该资产的所有权就不再归他本人,但相应的收益依然根据他的意愿收取和分配。

客户如果离婚分家产、意外死亡或被人追债,这笔钱都将独立存在,不受影响。

国内信托的起步门槛是1000万元人民币,香港和欧美也大差不差。

但它的独立性取决于客户严守财务纪律,不管出现任何问题,都不可以动用这笔基金,否则信托就立刻失效,坊间俗称“击穿”。

据报道,宗庆后设立了总计21亿美元,3个私生子女一人7亿美元的家族信托,但由于注资尚未完成,还没有彻底生效。

宗庆后突然离世,未指定信托受托人继任规则或监察机制。

宗馥莉作为其遗嘱继承人(2020年遗嘱声明境外资产归其所有)及集团掌门人,顺势获得账户操作权限。

于是她利用这个权限,动用了其中110万美元,被坊间指为刻意击穿这笔信托。

目的是让杜建英的孩子,也就是她自己的弟弟妹妹拿不到老爸给他们留下的这笔钱。

而上一个例子是俏江南的张兰,她自己没忍住,动了信托的钱,结果这笔钱被债主一抢而空。

像我这样的小百姓当然没有富裕到需要给自己设立家庭信托的地步。

但是,每个家庭想必都有存设保障基金的需要。

说了这么多,其实对小百姓只有一点点启发:

要有保障意识,对保障基金,要严格自律,严守财务纪律。

家和万事兴


图片


对于媒体和我们这些媒体资讯消费者来说,坏消息才是好消息。

真正的好消息几乎都跟我们的小日子一样平淡无奇。

别人家鸡飞狗跳、一地鸡毛,才有我们嚼舌头的余地。

大量的成功企业家,对身后事的安排都是很有条理的,搞砸了才会上新闻。

老宗自己也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如今的结果肯定是他在九泉之下不乐意看到的。

这里,最直接的问题是,老宗可能没有留下清晰的遗嘱。

否则不会有这么多纠纷。

但更深层一点的问题是,老宗没有摆平家庭关系。

这当然是非常难的事情。

对比双汇集团那些鸡毛鸭血的事情,老宗在世时,能相安无事,已经做得不错了。

家庭是最基本、最常见的经济单元。

维持家庭关系的根本原则,跟市场经济没有什么两样。

那就是建立起极为清晰的产权和权责界限。

然后,大家在这个基础上,要有长远视角,团结协作,互相妥协,和则共赢。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家庭成员,尤其是年长的成员,需要学会警惕和排除各种煽动性舆论的影响。

只要有不满的一方寻求强外力支持——比如政府权力或者反家庭的意识形态,这个家族事业共同体就容易崩溃。

最后所有人全盘皆输。

企业如此,家庭也是如此。

不信,可以看看各国革命史,多少富家子弟反叛家庭,最后整个家族家破人亡。

每个家庭都应该在别人给我们设定的公共教育、社会教育之外, 致力于形成一种基于经济常识、产权与自由常识和低时间偏好的合作精神的家庭文化。

具有经济理性的自由家风和传统,才是所有普通人长久幸福繁荣的正道。

图片
图片

连载合集

图片
图片
图片

推文精选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