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梁洋睿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
|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都在用的钱,最初到底是怎么来的?
很多人可能会说,是国家印的。但再往前追溯呢?在国家和央行出现之前,人类用什么做交易?是贝壳、盐、还是一块黄金?
经济学中有一个深刻的原理,叫做“回归定理”。它揭示了一个简单的真理: 一样东西能成为广泛接受的货币,前提是它本身必须先是一种有市场需求的商品。 黄金能成为货币,因为它首先是贵重的饰品;贝壳能成为货币,因为它在某些部落是珍贵的装饰。钱,不是靠法令凭空创造的,而是在无数人自愿的交易中,一步步演化出来的。
然而,这个原理的深刻之处,远不止于解释货币的起源。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所有社会制度的起源之门。
就像货币一样,我们社会中那些最重要的基石——法律、产权、语言、甚至道德,它们的起源都不是某个天才设计师的精心规划,更不是统治者的强制命令。
它们都是“长出来的”,而不是“造出来的”。
想象一下语言。没有哪个国王颁布法令,规定了主谓宾的语法结构。语言是在千万人日复一日的沟通需求中,自发形成、演化和完善的。同样,产权的概念,也不是源于一张盖了章的官方文件,而是源于人们为了避免冲突、和平生产而自发形成的默契和习惯:“这是我种的果子,那是你打的猎物。”
这种源于个体自愿选择,为了改善自身处境而形成的秩序,我们称之为 “自发秩序” 。它是健康的、有生命力的。
与之相对的,是依靠强制力建立的秩序。如果一个制度的维系,不是靠人们的自愿认可,而是靠持续的暴力威胁,那么它不仅是低效或不公的,更是缺乏合法性的。它如同无根之木,一旦强制力消失,便会立刻崩塌。
这个区别,在“财产”问题上体现得尤为尖锐。通过辛勤劳动和公平交换得来的财富,与通过暴力掠夺而来的财富,在道德和经济的根源上,截然不同。
这时,一些批评者会提出一个听起来很有力的反驳: “历史上,哪有完全干净的财产?所有私有财产,追根溯源,都可能来自某一次的暴力和掠夺。所以,私有财产和国家财产一样,都充满了原罪。”
他们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既然财产的源头都不干净,那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来充当“法官”,通过强制手段进行管理和再分配,才能实现所谓的“正义”。甚至有人更进一步说,产权本身就是国家创造的法律幻象,离了国家的暴力保护,根本就不存在。
这个逻辑听起来似乎无懈可击,但只要稍加审视,就会发现它站不住脚。
让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就算某个人的财产最初是通过不光彩的手段得来的,比如,他是一个窃贼。在没有国家干预的社会里,他偷窃成功后会怎么样?
他不可能永远靠偷窃为生。为了保住并享用他的赃物,他必须进入那个由自愿交换构成的和平市场。他需要用偷来的钱去买食物,去投资,去交易。在这个过程中,他曾经的“不义之财”就进入了正常的市场循环。通过一代代的交易、竞争、继承,最初的“污点”会被市场的潮水不断稀释和冲刷。
最关键的是,这个窃贼没有“垄断暴力”的特权。他时刻面临着被报复的风险,也无法阻止别人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有趣的是,当他为了防止自己偷来的东西再被别人偷走时,他自己反而是在捍卫“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个概念。
现在,我们再来看国家财产。
国家财产的来源——税收,本质上是一种持续的、合法的强制。它不是一桩发生在历史上的“抢劫案”,而是一场 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抢劫” 。国家的“所有权”,完全建立在它对暴力的垄断之上,以及由此产生的、民众无法反抗的地位。
所以,一个来路不正的企业家和一个靠税收维持的国家,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一桩 “过去的罪行” ,并且会被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慢慢修正;而后者,是一个 “进行中的罪行” ,并且被制度永久化了。
想清楚了这一点,那些批评者的逻辑就显得非常荒谬了。
如果他们真的如此痛恨历史和现实中的不公与掠夺,那么他们最应该做的,不是把更多的权力交给那个最大的、制度化的掠夺者(国家),而是要求立刻废除它。
如果一个制度本身就是建立在持续的强制之上,那么指望它来主持“公平”,无异于请狐狸来看管鸡窝。唯一符合逻辑的、真正追求正义的道路,是立刻停止一切形式的强制——也就是废除税收,并将所有所谓的“国有资产”归还给创造它们的民众。
我们常常听到“国企私有化”、“市场化改革”这类词语。但大多数讨论都忽略了一个根本前提: 只要那个用强制力支撑的庞然大物还在,任何“改革”都只是暂时的、可逆的。
枪,从未离开过房间。
在一个强制体系下的所谓“私有化”,不过是权力的一种恩赐,随时可以收回。减税的政策可以一夜之间取消,放松的管制也可以随时收紧。被国家捏在手心里的市场,只是一个人质,而不是一支被解放的力量。
真正的私有化,始于对一切强制的彻底否定,始于个体主权的回归。
只有当每一个独立的个人,其生命和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才能真正地、有意义地谈论产权、市场和自由。这,不是一种政治偏好,而是从“人为了改善自身处境而行动”这一最基本事实中,推导出的必然逻辑。
|
💡 说明
本文译自奥地利学派(奥派)相关的自由主义网站。若您有兴趣阅读原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