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是怎么搞钱的?

Author: 正牌可二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今天是辛亥GM110周年纪念日。

从政治GM思想史来看,辛亥GM可谓陆港台三地最大的公约数,说它某种意义上是全球多数华人都认可的政治正确也不为过。

谈论这么宏大的历史,非本文所能胜任。


我今天聊点实际的。 谈GM首领孙中山——本名孙文、字逸仙、诨名孙大炮——搞钱的方法和他金钱(财政、经济)观的一些轶事。

是聊助谈资,还是管窥见豹,各位看官自便。


孙中山的一生,是搞钱的一生


孙中山GM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894在李鸿章门下吃了闭门羹,求体制内之名、利和“救国理想”无门,立志GM推翻清政府之后,到1911年辛亥GM爆发。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搞钱,主要方法是用GM理想向海外华人募款,夹杂了各种官职和利益许诺。

第二个阶段,从1911年10月10日辛亥GM爆发到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搞权和让权(当总统和让总统)。

孙中山之所以能当总统,根本原因是别人误以为他有钱,或者很容易搞到钱;而让总统则是因为他实在没钱,搞不来钱,总统当不下去。

第三个阶段,从1913年二次GM开始到1925年去世。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又是搞钱,但搞钱的方法升级了,“钱”的内容也升级了,不再止于纯粹货币。

因为他当过总统,IP极大地增强了,而且身边有了武装追随者。

搞钱的主要方法是,向外国政府承诺各种国家利益条款换取贷款、实物(武器)和政治支持,用军队、许诺和政治意识形态软硬兼施,让本国人民——上至富商,下至平民——出钱出力,帮助他实现未竟的理想。

今天只聊GM前搞钱的部分内容。因为花样实在太多,很难面面俱到。

革命股票与债券



话说孙中山吃了李鸿章的闭门羹之后,开始组建兴中会(1895年)推翻清政府。

理想容易聚集斗士,但是搞理想是要钱的。

兴中会章程中有诸多涉及金钱的内容。首先是会费。入会时每人交底银5元。其次是义助,即会员自愿捐款。

最有趣的是“GM原始股”。例如香港兴中会宣言第8条规定:

“特设银会以集巨资,用济公家之急,兼为股友生财捷径……”,具体做法是,每股收银10元,认一股至万股随便,收银后发给入股者一张“银会股票”,GM成功后,每股可收回本利百元。”

在第八条之后,孙中山加上了一句广告词:“此于公私皆有裨益,各有咸具爱国之诚,当踊跃从事,比之(向清政府)捐顶子买瓴枝,有去无还,洵隔天壤。且十可报百,万可图亿,利莫大焉,机不可失也。”

意思是说,诸位花钱向清政府买官,有去无回;买GM原始股,则有百倍之利。

晚清时,因卖官鬻爵太滥,买官者的回报已大为减少。孙中山才能以此作为广告与清廷竞争客户。

这条广告当时募集到了多少钱呢?港元1.3万元。

与此类似的还有“GM债券”。(GM党发行了许多名目的债券。)



例如,1904年,孙中山在旧金山发行的“GM军需债券”(以10美元出售,未来可收回100美元本息),仅卖出4000余元。

这些股票和债券,最后兑付了吗?答案是绝大部分都没有。

美国学者韦慕庭在《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一书中说:


“收入记载当然是很重要的,因为捐款人和借款人必须得到尊敬,收到报偿,虽然如此,许多收入的记载还是失落了。”


而且即使每一项购者寥寥,但名目与种类纷繁多变,所允回报率令人咂舌。

如果全部予以按约兑付,民国政府会立刻破产。

如果延期真实兑付(即不以通胀纸币兑付),民国的财政负担(亦即全民税负)将冠绝中国历史。

但是也有兑付纪录。

比如,1911年7月,孙中山曾发行金币券,允诺回报为翻倍(100%)。GM成功后已经兑付一大部分。其余部分,由1934年国民政府成立的GM债务调查委员会予以兑付。



我查阅了资料,虽然没有找到具体数字,但是估计金币券本身发行量不是很大,因为此时距离GM成功只有三个月。

此外,由于允诺兑付和允许流通,实际上金币券起到的是货币功能,也就是说,它其实是孙中山凭空发行的货币。

海外捐款与经济历史分析


兴中会搞起来之后,就要搞起义了。

辛亥GM前,孙中山前后“策划”了十起武装起义(无一例外,都很快失败了)。

但是,GM有分工,孙中山没有一次亲临现场参战,没有制定任何一次军事计划,也没有亲自或遥控指挥任何军事活动。他的任务就是募款。

募款情由与数额,诸多论文与史著都有详细记录,此处不赘述。只列一个数据:

据唐德刚估算,这十次起义,由孙中山筹得的各方捐款总额约62万港币左右(约31万美元)。

辛亥GM前的搞钱活动,主要还是以情怀募捐,是那些痛恨清政府或者希望中国制度西化的海外华人为孙中山的GM买了单。

孙中山的宣传鼓动能力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极少有论者指出:

(a)自愿捐款+债券募款相对于频繁的起义和战争,始终数量极为有限。

(可以对比国家间的政府代理的公费冲突之开销)

有意思的是,孙中山的GM募捐,比康有为的立宪(保皇)募捐数量少得多,因为有钱人更加能直觉到GM对他们不利。(GM元老胡汉民曾经论述过这一点)

也就是说,这数量有限的捐款,大多来自平民之家。

(b) 尽管辛亥前的起义频频失败,但这有限的款项,对于整个GM事业来说,其实效率很高,


因为这种自愿的行为带来的是,第一,人心未散;第二,GM观念广为传播。最后使全国GM水到渠成,连GM党人自己都没有预料到。

这与政府代理的,以国库(即税收)形式支出的战争行为带来的巨额浪费和民众对战争目的与效果的质疑,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可以对比美国对外干预战争的开销、民意的反弹以及干预的成效)。

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捐款人毁家取义的故事,可歌可泣,甚至可悲可叹。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

唯需指出的是,正是来自捐款人对GM事业进展的频繁要求、不断批评与期望,使GM的开销与收益比达到了最大化。

有许多论著杷梳当时舆论和捐款人批评孙中山个人滥用款项的记录,据此认为孙贪污成性,我认为并不允当。

恰恰相反,这些记录正好是自愿捐款机制下,主动自发约束款项使用者的记录。

即使这些记录的批评完全成立(其实有许多批评,对孙存在误解),所涉数额,也不过数千、近万元不等。与数十年中孙中山经手的GM经费相比,所占比例也很小。

当然,孙中山亦非圣人,经手如此巨款,个人开销或有奢华之处,也在情理之中。但总体而言,他受到的约束还是很强。

在机制上,支配自愿捐款与支配公共开支有非常显著的区别。

此外,整个辛亥GM前后十余年,各地GM党经费都十分紧张。

例如,武昌起义前,湖南GM党人居正、焦达峰曾率领几名哥老会会员去蕲州达成庙盗取金佛,因佛像太重,不好跑,就想办法打破,结果只弄断了一只手。天亮和尚惊觉,他们只好放下金佛逃跑了。

另一湘籍GM党人邹永成暗暗在食物里放进闷药,企图麻醉姑妈,偷出首饰,等到一干人按时行动,却发现姑妈“立于堂前,谈笑自若”,也没得手。

这种窘迫,也逼迫GM党人高效使用捐款。

捐款最多的是孙中山亲哥


除去摇唇鼓舌之能以外,自为表率,“亲自”掏钱GM,也是孙中山得以成功游说诸多同胞捐款重要原因之一。

GM之前,其兄孙眉经商有成,他自己又是医生,二人经济状况良好。

1900年惠州起义共花费十余万元,而所得捐助仅两万五千元,其余都是孙氏兄弟自掏腰包补足。

孙中山说,“吾一人之财力已尽,而缓急皆赖家兄之接济,而妻子俯蓄亦家兄任之。”

每当坊间有人批评孙中山贪墨捐款,他都会现身说法,“若为图利计,我亦何乐于GM致失我谋生之地位,去我固有之资财,折我兄已立之恒产耶!”

此言一出,非议的声音总是会很快弱下去。

这些说法,虽然并未能有效证明孙中山不曾滥用捐款,但其所述,并非虚言。

当然,这也可以看出,孙中山本人其实没有多少财产,所谓自掏腰包,主要掏的是哥哥的钱包。

有研究统计,孙眉先后为GM捐款多达75万元。

1907年,孙眉在檀香山宣布破产,积蓄全部用于GM事业,到银行借贷的钱,到期不能偿还,债主拍卖其业,以偿债款。

孙眉本人,只能迁居香港,寄人篱下,务农为生,终老乡村。

颇有意味的是,辛亥GM后,广东有人欲举荐孙眉为粤督,但为孙中山所拒绝。他在给孙眉的电报中劝说兄长“不必当此大任。”

论者皆以孙文不以私害公,而我却替孙眉大为不值。

因为孙中山在争夺辛亥GM果实,攫取总统权力时,并没有这样公道。

更危险的搞钱手段


但是,除了自愿募捐之外,孙中山还有其他搞钱的方法。

甲午战争后,游说日本政府出钱支持他搞起义推翻清政府。不过,此时他IP不够大,日本人不信这种投资能带来回报。

比如,孙中山多次通过日本驻香港领事中川恒次郎要求日本政府援助即将举行的广州起义,后者认为孙中山太年轻,难以成大事,未明确表示支持。

但是这种游说,在孙中山下野搞二次GM之后,成功概率就大多了。


因为这时候,很多外国人相信他有能力掌权,并以权力动用国家资源兑现那些承诺。(可能以后再写。)

此外,孙中山是有伟大理想的GM家,1905年成立同盟会时,就设想到了GM战火燃起之后怎么搞钱:

同盟会当时拟定了《军政府宣言》,其中赫然写道:

宣言规定:


GM军每到之地,百姓十人养一兵;

一切官业、反抗军政府的满人官吏家产、反抗军政府的人民家产,一律充公;

凡军队所至,得与境内人民有家产者借用现银;

境内人民家产,过一万元上者,令捐十分之一;

五万元以上者,捐十分之二;

十万元以上者,捐十分之三;

五十万元以上者捐十分之四;

百万元以上者捐十分之五;

每军的“因粮局”有权发行“军用票”,流通市面,与实银同一使用;

军队所到之处,清政府发行的纸币,一律作废。


这比刘邦和李自成恐怖一万倍。


刘邦起事,靠尽量少扰民的“约法三章”;李自成成事,靠减轻人民负担的“闯王来了不纳粮”。

而孙中山GM,自有这个念头起,就不止于为GM而搞钱,而是一早就想好,GM就是为了搞钱。

当然,他有民主共和的理想情怀加持,根本不觉得这种通盘劫掠民众有任何不妥。

还有,为了搞钱,孙中山还喜欢滥发允诺。

1908年时,孙中山曾致信邓泽如,说如果吉隆坡一位富商愿意出10万元钱的话,那么可以将云南全省的采矿权给予他10年。

据孙中山的外籍顾问端纳回忆,GM成功后,孙中山的总统府已成为喧闹的官场中心,每天从火车站走出成群接队的人,他们带着铺盖,锅碗瓢勺,像羊群一样在总统府逛来逛去,找孙中山要职务。

端纳问孙中山:哪里来的这么多无业游民?

大总统回曰:那些中国人是来求职的。因为我犯了个错误,在在美国各地募捐时,向他们许愿说,只要捐了钱,将来GM成功了都给官职,他们这都是来找我还愿的。可我没想到满清会倒得这么快。

今天看起来,这些都像是儿戏,但都是切切实实发生过的事情。

为了理想,可以不择手段,在孙中山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他浑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这就是理想主义GM家的可怕之处。


(在二次革命以后,这种不择手段就更加变本加厉了。想看的同学,点赞置顶留言。点赞过1000,考虑继续写。)

最后,想问问大家:


如果你身边有亲友也是这种人,

你会因为他的人格、理想、表率而以 真金白银助他搞GM吗?

会赞成他以正义的名义,动用强制力征掠民财吗?

参考资料:

范福潮:《孙中山的为GM筹款历程》

端木赐香:《疯子还是傻子——端纳眼里的孙中山》

罗词安:《“中华民国金币券”发行始末》

何映语:《辛亥GM的账本》

杨津涛:《孙中山发行“GM股票”,是在赚杀人钱吗?》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