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公车私用,各位大V会怎么评论?

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最近有一个小的社会新闻,我模仿两位大V来评论一下这件事,大家猜一猜,这是谁写的?

大V1:

老胡今天想就广东英德市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公车私用这个事儿,跟大家聊几句。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两名法院工作人员,开着警车去广州送法律文书,中午顺便去了趟山姆超市,买了点吃的和私人物品。整个过程被网友拍下来发到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英德法院反应也很快,马上调查,然后发了个情况通报,承认错误,表示要严肃处理相关人员,并向公众道歉。

老胡看到这个通报,首先觉得,这两位工作人员的做法肯定是错了。警车是国家公器,是法律尊严的象征,一分一秒都不能用于私人目的。开着它去山姆超市买东西,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违规的,是公车私用。而且,他们还没穿制服,这就更不应该了。这反映出他们纪律意识淡薄,对警车的神圣性缺乏应有的敬畏。法院决定依规依纪严肃处理,这是完全应该的,也是给公众一个明确的交代。

但是,老胡也想说,咱们看待这件事,要有一个复杂的、实事求是的维度。这两位工作人员,是去广州送达法律文书的,这是执行公务。中午吃饭,顺便买点东西,从人性的角度看,似乎也有一定的可理解之处。当然,老胡这么说,绝不是要为他们的错误行为辩护。公私分明是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但我们也要看到,他们并非开着公车去游山玩水,搞什么奢侈消费,而是在紧张的工作间隙,处理一些个人生活所需。根据通报,他们买了牛肉卷、饼干、饮料,还有一些生活用品。这说明他们可能也是想节省时间,下午好继续工作。

所以老胡认为,这件事,我们需要批评,也需要监督,但不必上纲上线,把它解读成司法腐败的严重信号。它更像是一个基层单位管理不严、个别工作人员纪律松懈的典型案例。我们的社会舆论,应该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除病灶,而不是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把整个法院系统,乃至整个公务员队伍都描绘得一团黑。那样的话,就属于情绪化的极端发挥了。

值得肯定的是,英德市人民法院这次的危机处理是相当及时和坦诚的。他们没有遮遮掩掩,没有删帖封口,而是在第一时间展开核查,并且迅速公布了详细的调查结果。甚至连工作人员买了什么东西(牛肉卷2份、饼干1盒、饮料1组)都公之于众,这种坦诚的态度,老胡认为,是值得鼓励的。他们还主动承认,之前有工作人员在未全面调查的情况下擅自对外回应,造成了公众误解,并就此深表歉意。这展现了一个国家机关面对舆论监督时应有的诚恳和担当。

这个事情也给全国所有的党政机关提了个醒:公车私用的问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根高压线,绝对不能触碰。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人民群众的监督无处不在。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被放大,成为舆论的焦点。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它对我们公务人员的行为规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机遇则在于,这种监督能够有效地促进我们的队伍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总而言之,老胡想说,对于英德法院这两名工作人员的错误,要批评,要处理,要引以为戒。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法院方面积极纠正错误、回应社会关切的努力。我们的舆论场,应该是一个既有尖锐批评,又能包容和鼓励改正错误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稳步前进。我们既要对纪律松懈“零容忍”,也要为勇于纠错的坦诚“点个赞”。这才是一个成熟、理性的社会应有的舆论生态。

大V2:

一个法院的警车,被我们的网友拍到停在了山姆超市的停车场,工作人员去买了点东西。法院方面很快就发布了通报,承认错误,表示要严肃处理。

这个事情一出来,网上有些声音,有批评的,这很正常。但也有一些声音,喜欢把这种个案无限放大,然后开始质疑我们的整个体系,又开始重复西方那套“制度原罪”的话语。我觉得,我们看问题,还是要实事求是。这件事,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中国制度的一些独特优势。

我们先做一个比较。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类似的事情,比如说,一辆美国的警车,警察在执勤时间开着它去Costco买东西,被民众拍到了,会怎么样?我可以说,大概率是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不了了之。在美国,警察权力非常大,这种事情可能根本不会被当成一个严肃的问题来处理,民众也习以为常。第二种,它可能会成为党派斗争的工具。民主党的媒体可能会用来攻击共和党执政的地区,反之亦然,但最终的焦点会从“公车私用”这个事实本身,转移到政治攻讦上,问题本身得不到解决。

但是在中国,我们看到了什么?

第一,我们看到了人民监督的巨大力量。 谁发现的问题?是我们的普通网友。在今天的中国,人人都有智能手机,人人都是监督者。这种“随手拍”,就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非常广泛的全民监督形式。这比西方议会里那些议员们吵来吵去、脱离实际的所谓“监督”要有效得多,也真实得多。这就是我们的制度自信,我们不怕监督,我们欢迎监督,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

第二,我们看到了中国国家机器惊人的回应速度和纠错能力。 事件在网上发酵,英德市人民法院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启动了核查,并且迅速、详细地公布了调查结果。通报写得非常具体,连工作人员买了什么——“牛肉卷2份、饼干1盒、饮料1组”——都公之于众。

一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么点小事,至于吗?至于!这恰恰体现了我们这个制度的认真和彻底。它传递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在中国,公权力就是公权力,私就是私,这个界限不容许任何模糊。这种对微小错误的“零容忍”,正是我们这个体系能够不断自我净化、保持活力的关键。这在很多西方国家是难以想象的。他们的体系往往是“小事拖大,大事化小”,最后积重难返。

第三,这件事展现了我们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独特逻辑。 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一直有一种“民本思想”,强调“官”要对“民”负责。老百姓对官员、对公权力有很高的道德期待。所以,当一个代表国家法治形象的警车,出现在一个私人消费场所时,民众会本能地感觉到“不妥”。这种感觉,是我们几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一种政治直觉。

而我们的体制,恰恰是顺应和尊重这种政治直觉的。法院的道歉,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危机公关,它是在回应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期待,是在维护人民对国家公器的信任。这种国家与人民之间深厚的信任关系,是很多西方“选举型国家”所不具备的。他们那里,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是常态。

所以,通过英德法院这件小事,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民监督体系,一个高效回应、勇于纠错的责任政府,以及一个植根于深厚文明传统的、独特的国家治理模式。

当然,犯了错误就要承认,就要改正,相关人员该处理要处理,制度上的漏洞该堵住要堵住。但我们更要从这件事中,读懂中国治理的深层逻辑,看清我们制度的优势所在。当一些人还在用陈旧的西方话语来批评我们的时候,中国已经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探索和实践着一种更加先进、更加有效的治理模式。

这就是中国的故事,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自我超越的故事。我们要有这个自信。

评论区猜一猜吧,第一个都猜不出来,那就是对我国的大V完全不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