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北欧童话(2)

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昨天,我留下一个问题:北欧今天能玩得起这套昂贵的福利游戏,到底凭什么?

我们的初步猜测是,它不是靠这套游戏本身赚钱,而是在 消耗一笔巨大的祖产

这笔祖产是什么?

很多人会说,我知道!是石油!挪威不就有北海油田吗?

这话说对了一半,但解释不了全部。

第一,挪威是到 1970 年代才发现石油的,但它的富裕和工业化基础在此之前早就奠定了。

第二,瑞典、丹麦、芬兰,可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地底下没冒油啊,但它们同样是富裕的福利国家。

所以,石油可以是锦上添花,但绝不是那个无中生有的根本原因。

那根本原因到底是啥?

答案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20 世纪中叶,也就是它们开始全面建设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那个福利国家之前,北欧,特别是瑞典,是全世界最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地区之一。

你没听错。不是之一,在很多指标上,它就是 No.1

那是一个我们完全陌生的北欧。

一个充满着野蛮生长、激烈竞争、企业家精神爆棚的北欧。

一个政府规模极小、税收极低、对市场干预极少的北欧。

咱们穿越回去,看看那个蒸汽朋克版的北欧,到底有多硬核。

时间, 19 世纪后半叶到 20 世纪初。

当时的瑞典,是个什么情况?穷。

欧洲的穷亲戚。

土地贫瘠,气候寒冷,农业上没什么指望。

大量瑞典人因为活不下去,只能背井离乡,跑到美国去讨生活。

今天美国明尼苏达州还有大量的瑞典后裔,就是那个时候过去的。

转折点是怎么来的?

不是靠什么英明的政府规划,也不是靠什么国家顶层设计。就靠俩字: 开放

瑞典在 1860 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改革。干了什么呢?

全面的自由贸易: 把关税墙推倒,让商品、资本、技术自由进出。

金融的自由化: 允许私人自由地开办银行,为工业发展提供血液。

企业的自由注册: 你想开个公司?手续极其简单,政府不干预。

对私有产权的铁腕保护: 你的就是你的,国王也不能随便拿走。
这套组合拳打出来,效果怎么样?

立竿见影。

你想想,一个地方,政府不管事儿,税又低,你的财产还绝对安全,那资本家和聪明人会干什么?他们会蜂拥而至啊!

欧洲各国的资本、技术开始涌入瑞典。瑞典人自己也迸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

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那些瑞典品牌,你以为是福利国家的产物?恰恰相反,它们几乎全部诞生在那个自由放任的黄金时代。

爱立信 1876 年成立。一开始就是个小小的电报机修理铺。

阿特拉斯 · 科普柯 ,全球领先的工业集团, 1873 年成立。

SKF 轴承 1907 年成立。
它的发明,直接推动了整个世界机械工业的进步。沃尔沃汽车( Volvo )最早就是 SKF 的子公司, 1927 年成立。

伊莱克斯 ,家电巨头, 1919 年成立。

利乐包装 ,这个更晚一点,但它的创始人鲁宾 · 劳辛,也是在那个时代精神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你发现没?

这些公司,全是硬核的制造业、工程技术公司。

它们不是靠补贴、不是靠政策扶持长大的,就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参天大树。

1870 年到 1950 年,这 80 年时间,瑞典的经济增长率冠绝全球。

一个穷困的农业国,一跃成为欧洲最富裕、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那时候的瑞典政府,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一个守夜人。

它的任务很简单:维护和平的国内环境,提供公正的法律裁决,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没了。

政府的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长期维持在 10% 以下。

这是什么概念?

今天美国的政府开支大概是 35% 左右,而现在的瑞典,是 50% 左右。

那时候的瑞典,没有我们今天说的那些福利。

生病了?自己买商业保险,或者靠家庭、教会。

失业了?赶紧找下一份工作,没人养你。

上大学?那是少数精英的事,而且要交学费。

听起来是不是很残酷?很冷血?

但正是这种残酷,逼出了一个民族最强的生存本能和创造力。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你想要过上好日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工作、学习技能、或者承担风险去创业。

整个社会,就像一个高强度的健身房。

每个人都在里面挥汗如 T ,把自己练得浑身都是肌肉。

所以,朋友们,我们的第一个历史结论就出来了,这也是北欧童话的讲述者们,最不愿意让你知道的秘密:

北欧的富裕,不是高福利的结果;恰恰相反,高福利,是建立在前福利时代所积累的巨大财富和强大的工业基础之上的。

它们是先成了富一代,然后才开始琢磨怎么当富二代的。

你不能把因果搞反了。

你不能看到一个富二代天天开派对,就得出结论说开派对是致富的秘诀。这是在讲笑话。

好,这是物质资本的积累。

但还有一样更重要、更隐蔽的祖产,被我们忽略了。

那就是文化资本。

什么意思?

就是北欧人独特的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

我们刚才说,那个自由放任的时代,把瑞典人练得浑身肌肉。

这练出来的,不光是经济上的肌肉,还有精神上的肌肉。

我们今天提到北欧人,会想到什么?

诚实、守信、勤奋、节俭、有责任感、尊重规则。对吧?

这些品质,是写在他们文化基因里的。

这就要追溯到更早的新教伦理了。

几百年的宗教传统,塑造了他们这样一种世界观: 工作不光是为了赚钱,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天职,是一种荣耀。

你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到最好,以此来荣耀上帝。

这种精神,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里,简直就是王炸。

你想想,一群人,又聪明,又勤奋,又诚实守信,还把玩命工作当成一种信仰,然后你再给他们一个完全自由的、低税收的、产权绝对安全的环境。

这会发生什么?

经济奇迹啊!

所以,在那个黄金时代,瑞典的企业家和工人,可能是全世界最卷的一群人。

大家彼此信任,签了合同就一定会遵守。

老板相信工人会好好干活,工人也相信老板不会随便赖账。

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极低。

这种高度的社会信任和强大的工作伦理,是那个时代的北欧,留下的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好了,现在我们把两笔祖产都盘点清楚了:

一笔是雄厚的物质资本 :强大的工业基础,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富裕的国民。

一笔是丰厚的文化资本 :勤奋、诚实、守信、负责任的国民性格,以及高度的社会信任。

这两笔巨额遗产,就是北欧在 20 世纪中叶,站在历史十字路口时,手里的全部家当。

然后,故事开始转折了。

二战之后,整个西方世界都开始向左转。凯恩斯主义盛行,大家都觉得,政府应该更多地干预经济,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

北欧的社会民主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左派政党,开始长期执政。

他们拿到了这两笔巨额的祖产,然后开始了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胆的社会实验。

他们说: 我们已经这么富了,肌肉已经这么强壮了。

现在是不是可以不用那么辛苦了?

是不是可以把一部分财富拿出来,搞一个覆盖所有人的、完美的保障体系,让大家过得更轻松、更平等、更幸福?

这个想法,你得承认,出发点是善意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同胞都过上好日子呢?

于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北欧童话版本,正式上线了。

税收开始一路飙升,从占 GDP 10% 左右,一路涨到 50% 甚至更高。国家拿走了你一半的收入,然后承诺用这些钱,为你提供一切服务。

公共部门急剧膨胀, 政府雇佣了越来越多的人,去管理教育、医疗、养老这些公共事务。在瑞典,高峰时期,三分之一的劳动力都在为政府工作。

福利项目越来越多, 从失业救济到育儿补贴,从住房津贴到免费大学,一张无所不包的安全网被建立起来。

这个过程,在初期,看起来非常成功。

为什么?

因为祖产厚啊!

人口少,但却有一大群的牛逼的大企业。资本积累足够多。

这就好比一个继承了 10 个亿的富二代,他开始花天酒地,头几年,你根本看不出任何问题。

他还是那么光鲜亮丽,出手阔绰。他甚至可以一边花钱,一边跟你说:你看,我这套生活方式多棒,既享受了人生,又不耽误我继续有钱。

北欧在六七十年代,就是这个状态。

它靠着前福利时代积累下来的强大工业机器继续运转,靠着老一辈人那种根深蒂固的新教工作伦理继续创造财富。

然后,新建立的福利系统,就像一个巨大的财富抽水机和洒水器,把这些财富抽上来,再均匀地洒向全社会。

那段时间的北欧,确实是它神话的顶峰。

经济还在增长,福利又好,社会矛盾看起来都被熨平了。

但是,还记得上一篇我们手里的那几把手术刀吗?

我们说过,任何对私有财产的侵犯(高税收),和任何用强制取代自愿交换的制度(国家福利),都会像病毒一样,慢慢地侵蚀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力和道德基础。

这个侵蚀的过程,在初期是看不出来的。因为有祖产这层厚厚的脂肪可以消耗。

但病毒,终究会发作。

到了 70 年代末、 80 年代,问题开始显现了。

第一个症状,叫瑞典病( Swedish Disease )。

这个词当时在经济学界很流行。什么病呢?

当你辛辛苦苦创业,赚了 100 块钱,国家要拿走 70 80 块,你还有多大动力去冒险?
很多企业家选择了躺平,或者干脆把公司搬到国外去。
我们熟知的宜家( IKEA )的创始人坎普拉德,就是在那个时候,为了避税,跑去瑞士住了几十年。
利乐包装的总部也搬走了。那些曾经创造了瑞典辉煌的参天大树,要么停止生长,要么连根拔起。

当你发现,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和领着高额的失业救济金,到手的钱差不了多少,你还会那么努力地去工作吗?
福利依赖开始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很多人开始钻制度的空子,动不动就请病假,反正有国家买单。
整个社会的肌肉,开始萎缩了。

曾经的增长明星,慢慢变成了慢郎中。
新的大型跨国公司,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
整个经济体,都好像被一层厚厚的、温暖的棉被给捂住了,失去了活力。

第二个症状,是文化资本的流失。

这个更隐蔽,也更致命。

老一辈人那种工作是天职的信念,在新一代人身上,开始慢慢淡化了。

因为新一代人,是生在福利摇篮里的。

他们从记事起,就知道国家会为自己的一切负责。

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个需要为生存而挣扎的健身房时代。

对他们来说,向国家伸手要福利,不是一件可耻的事,而是一项理所应当的公民权利。

那种勤奋、节俭、为自己负责的新教伦理,正在被一种依赖国家、权利至上的新伦理所取代。

这就好比,那个富一代爷爷,勤俭持家,艰苦创业。

他儿子呢,从小耳濡目染,也还知道家业来之不易。

但到了孙子这一代,他生下来就在金山银山上,他会觉得,钱,就是从银行卡里自动冒出来的东西。

他无法理解爷爷当年创业的艰辛。

北欧社会,就经历了这样一个代际之间的精神熵增。

所以,我们今天的第二个历史结论也出来了:

北欧童话这个模式,其本质是一个消耗模型,而不是一个增长模型。

它在持续不断地、一代一代地消耗它在前福利时代积累下来的物质资本和文化资本。

它就像一辆装满了油的、非常豪华的汽车。

六七十年代,它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飞驰,看起来风光无限。

但开着开着,大家发现,这辆车的引擎设计好像有问题,它自己不怎么造油,而且油耗特别高。

到了 90 年代初,这辆车终于快没油了。

瑞典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失业率飙升,政府财政赤字,货币大幅贬值。

那个完美的童话,第一次露出了它狰狞的真面目。

从那以后,你猜瑞典做了什么?

他们开始踩刹车、往回倒。

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我们中国人会觉得非常眼熟的改革:

减税! 大幅降低公司税、资本利得税,把企业家请回来。

私有化! 把很多国营的企业卖掉,引入竞争。

放松管制! 在养老金、教育、医疗领域,都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私人选择。
比如,瑞典是全世界最早搞教育券制度的国家之一,你可以拿着政府的补贴,自由选择去上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

你看,这叫什么?

他们嘴上还在宣传福利国家的优越性,但身体却很诚实地在往自由市场的方向挪。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北欧,已经不是那个神话顶峰时期的北欧了。

它是一个打了补丁的、在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北欧。

它之所以还没崩盘,恰恰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背叛了那个童话的原始教条,悄悄地给自己松了绑。

那么,今天,我到底想说明什么?

我想带你完成一次认知破壁。

我们过去对北欧的认知,就像是只看了一场精心剪辑过的电影预告片。里面全是高光时刻,全是温馨场面。

而我们今天做的,是把整部电影,从头到尾,连同那些被删减的、不好看的片段,一起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我们发现:

这个故事的第一幕,不是福利,而是自由。 是一个多世纪的自由市场经济,给北欧赚足了出场费。

这个故事的第二幕,是消耗。 是福利国家这个昂贵的社会实验,开始不断燃烧历史留下的资本。

这个故事的第三幕,是修正。 是在撞到南墙之后,无奈地向市场的常识回归。

所以,当今天再有人向你兜售那个完美无瑕的北欧童话时,你心里应该就有数了。

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告诉他:

朋友,你说的那个童话,可能只是历史的一个片段,甚至是一个被精心美化过的片段。

它省略了最重要的前提,也掩盖了最深刻的危机。

它用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舒适,透支了更长远的活力和未来。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人间天堂,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终极方案。

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有我们看不见的代价。

所有轻松的获得,背后都有被强制付出的成本。

戳破北欧童话,不是为了幸灾乐祸,也不是为了否定北欧人民取得的成就。

恰恰相反,是为了从他们的成功和困境中,学到更真实、更深刻的教训。

那就是,无论一个国家多么富裕,文化多么独特,它都无法逃脱那些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和人性法则。

尊重个人,保护财产,鼓励交换。

这三条看似简单的古老常识,才是通往真正繁荣的、可持续的道路。

而任何试图用国家的宏大叙事,来代替个人责任和自由选择的乌托邦方案,无论它的初衷多么美好,最终,都可能把我们引向一个我们不愿意见到的未来。

好了,前面两篇,我们把这个童话的外包装给拆开了。

但里面的零件,我们还没来得及仔细看。

下一篇,我要拿起显微镜,来分析这个系统里最核心的一个部件 —— 税收

我们会看看,那高达 50% 的雁过拔毛,到底是如何一点一点地、从经济、社会、乃至伦理的层面,腐蚀掉一个国家的根基的。

这会是一场更加清晰的解剖。.

接下来,下一周,我的文章选题,让大家投票选一选,看看,你们喜欢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