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商二代,王安石是官二代

Author: 亮叔一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商二代与官二代的论战。

01

关于苏轼兄弟与王安石的政治争论,史学界已经写过无数解读:

变法与守旧、理想与现实、中央与地方……

但今年我再访眉山三苏祠时,却忽然想到一个新的角度:

出身。

出身并不完全决定一个人的认知,但会深刻影响他的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农村孩子懂得农时与收成;而城里的孩子可能对这些一无所知。

苏轼兄弟是 商二代

他们的爷爷苏序在乡下务农,父亲苏洵读书游学,母亲程夫人则经营丝绸生意,负责赚钱养家。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记载:程夫人在县城的“纱縠行”租了一处院子,用来住人、纺织和储存货物。苏轼兄弟从小在乡下祖宅与县城的家之间往返。

也就是说,他们在农业社会与商业社会之间来回穿梭,看惯了生产、运输和讨价还价的日常。

王安石则是 官二代

他的父亲王益长期担任县令、知州等职,性格“秉公执法、说一不二”。这种威权式的性格,很可能源于官场:虽然只是一名地方小官,但也是辖区内头号人物。“拗相公”王安石显然继承了这份强硬与自信。

商二代与官二代看待同一件事,必然不同。

尤其是谈到 “理财” ——也就是赚钱这件事时,差异格外明显。

02

在王安石看来,赚钱很容易。

国家财政缺钱,只是因为“未得善理财者”。只要自己来理财,就能“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赚钱之易,如囊中取物。

而在苏轼看来,赚钱很难。

要投入成本,要整合资源,要承担风险,要计算盈亏,还要经过许多复杂环节:

“夫商贾之事,曲折难行,其买也先期而与钱,其卖也后期而取直,多方相济,委曲相通,倍称之息,由此而得。今官买是物,必先设官置吏,簿书廪禄,为费已厚。非良不售,非贿不行,是以官买之价,比民必贵。及其卖也,弊复如前,商贾之利,何缘而得?”

——苏轼《上皇帝书》

翻译成白话就是:做生意要先垫钱,还要承担后续的风险,利润不过是对风险的补偿。官府做生意成本更高,还动辄陷入腐败,哪里来的利润呢?

苏轼奏书中的这段话,很多人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这像是一段废话。

只能理解为苏轼在很耐心的向皇帝、宰相和士大夫们解释一些最基本、最浅显的商业常识:

投资要考虑成本和风险。不能一拍脑袋,就觉得到处都是一夜暴富的机会。同样是做生意,官府的经营成本要远远高于市场,缺乏竞争力。最好不要瞎搞。

遗憾的是,这些最基本的、废话一样的商业常识,不管是新党的士大夫,还是很多现代人,都不理解。无论是圣贤书还是科举考试中,确实也没有这些常识。

这些常识来自实际的商业。

王安石的一系列变法项目,就像一份份商业计划书。这些计划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谈收益,不谈风险。

当然,很多现代的商业计划书,也是这样的。甚至宣称:高回报,零风险。

苏轼则像是那个在投资会上举手提问的“讨厌的人”:

“你考虑过亏损吗?”

03

王安石为什么如此自信?

因为他的思维方式更像一个典型的“官二代”。

官府做生意时,投的不是自己的钱。

要不要担心风险?大可不必。

凭借官府权力,完全可以转嫁风险、垄断市场、排除竞争。实现高收益低风险(甚至零风险)。

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的确让朝廷实现了暴富:

青苗法,给朝廷每年新增收入 93 万贯!

市易法,给朝廷每年新增收入 100 万贯!

(注: 1 贯约等于 1 千文,相关数据来自萧瀚《熙丰残照:北宋中期的改革》)。

苏轼唯一支持的“免役法”,给朝廷每年新增收入为 300 -400 万贯。这份巨额收入,主要来自违规苛征。

面对高价摊派,百姓没有议价权,只能被迫买单。

所以,王安石是对的:官府做生意,确实不用考虑风险。

苏轼也是对的:风险不会凭空消失,它只是被转嫁给了另一些人。

王苏争论,看似是变法与守旧的碰撞,其实也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冲突。

官二代:看到的是收益,因为风险永远可以外包。

商二代:看到的是成本,因为风险最终要自己兜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类的悲欢有时相通,但不同的思维之间,却隔着厚厚的高墙。

商二代苏轼并非一个风险规避者,他也看到了盈利的可能性。他在给皇帝的奏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来质疑那些只谈收益不谈风险与成本的变法者:

“今有人为其主牧牛羊,不告其主,而以一牛易五羊。一牛之失,则隐而不言,五羊之获,则指为劳绩。”

——苏轼《上皇帝书》

有个人替主人放牧牛羊,他拿一头牛换了五只羊。牛的损失只字不提,换来的羊却被当成业绩。

那头牛去哪儿了?那些代价由谁承担了?

参考文献:

苏轼《苏轼文集》

周文翰《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崔铭《王安石传》

赵冬梅《大宋之变: 1063-1086

萧翰《熙丰残照:北宋中期的改革》


强烈推荐:

少年经济学周末营(8.9-10) | 在游戏中遇见亚当·斯密

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学习高手

这门AI通识课,带你稳拿微软初级AI工程师认证

用了上百款AI工具后,我只推荐这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