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的背后,是经济!
Author: 漫天雪798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苏州胡友平女士的英勇行为令人感到万分敬佩,她绝对配得上英雄的称号。
生命就是生命,没有日本生命和中国生命。孩子就是孩子,不论是中国孩子还是日本孩子,都是孩子。保护无辜的生命,在任何时候都是英雄行为。一位女士手无寸铁,面对行凶的歹徒挺身而出,更是英雄中的英雄。
胡女士的英勇行为,不光拯救了许多日本孩子的生命,而且避免了一场外交冲突。如果不是她,歹徒对毫无还手之力的日本孩子们大开杀戒,这将被舆论无限放大,看做一场种族屠杀,引起重大的外交纠纷。在中日之间本来就有重大历史恩怨的状况下,火上浇油地让两国关系跌至谷底;也将使正在推动实施的中日韩自由贸易蒙上阴影。在贸易战的大背景下,这
最终对两国人民都不利。
社会大众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不要跟着脑残和别用有心的人瞎起哄。当今的日本人,跟二战时期的日本人,不是同一批人;军国主义的日本,跟现在的日本,不是同一个日本;即便是在军国主义时代的日本,也照样有热爱和平、阻止战争的日本人。不可以把日本这一集体主义的虚构概念实在化,对准每一个实实在在的日本人,这就跟说“河南人都是偷井盖的”一样愚蠢。
我们严厉谴责当初实施暴行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那些发动战争、滥杀无辜的军国主义分子,应当全部被送上绞刑架,包括当时的日本天皇。罪责应当是具体的发动战争的人来承担,而不应当祸及平民,更不应当让平民的后代承担责任。
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受害者心态,不是像法官那样分配赞扬和责备,更不是为了世代为仇相互敌对,而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米塞斯说:
我们寻找真理,而不是罪行,我们想知道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去理解事情,而不是去发布责难。如果一个人按照检察官处理刑事案件卷宗那样的方式——为了控告而寻找材料——处理历史,那么他最好远离它。历史的使命,不是为了满足大众寻找英雄和替罪羊的需要。
也就是说,我们铭记那段惨痛的历史,是为了分析,当初的日本为什么会发动骇人的战争,是为了分析两国之间在经济和社会事实上是什么状态,继而导致了战争。
归根结底,我们的目标是,避免再次陷入那段悲惨的历史之中,进而推动中日双方世代友好。
经济学给出的答案很清楚,那些侵略性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并不是没有来由的,而是有着充分的经济动机。一种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俘获人心,是因为人们相信照他们那样做,对自己是有利的。日本当初侵略性的经济民族主义,是经济政策的结果,一国如果无法自给自足,而对外贸易又发生中断,那么其办法就是要将外国领土变成本国领土,手段就是发动战争“拓展生存空间”。
国内经济政策与外交政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国对内实施经济干预,就必然对外实施贸易管制,否则国内经济干预政策就行不通。由此,在贸易中断的情况下,两国国民没有了利益纽带,发动战争对双方损失不大,反倒可以通过掠夺增进自己的利益,由此就有了战争的基础。因此,经济民族主义通往战争。
这告诉我们,要想避免战争发生,就必须实行自由贸易。当双方国民频繁来往流动,相互自由交换,结成利益共同体的时候,战争对谁都不利,就没有了敌对和战争的舆论氛围。当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解决本国无法自给自足的难题,增进自身福利时,又有谁会采取战争这种高风险的方式呢?当贸易自由,国境线划在哪又有什么关系?
所以,中日之间和平的根基在民间,在双方的人员、资本和商品的自由流动。推动中日世代友好的根本途径,就是自由贸易。
贸易,没有国界。跟日本人贸易,与跟河南人贸易,没有本质区别。战争状态,也并不仅仅指两个国家之间,当人与人之间发生侵犯产权的事件,同样就是战争状态。
那么同理,要想维持国内的和平合作状态,减少国内的战争状态——偷盗、抢劫、杀人放火——同样要在国内实行自由贸易,即奉行自由市场的原则。
一旦
在国内未实行自由市场的政策,导致土地、人员、资本、商品无法自由地配置——就像在国际上使其无法自由流动一样——就会导致经济下行,失业率上升,收入下降,更多的悲观绝望情绪就会出现。于是,偷、抢的机会成本就会下降。
既然都活不下去了,偷一点抢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既然都不想活了,杀几个人泄个愤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不是说,经济繁荣了,就没有反社会的人了。而是在说,经济状态与社会治安之间,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繁荣,治安就好;经济衰退,治安就恶化。
1980
年代,改开初期,街上到处是小混混,偷鸡摸狗,杀人越货,治安很差。为什么后来好转了?
是因为严打吗?不是。严打之后犯罪率更高了。是因为警力增加了、监狱建的更大了吗?也不是。是因为街上摄像头很多,每个人都是透明人吗?还不是。即便给每个人配一个警察,当人活不下去的时候,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
改革开放保障了产权,推动的人的自由流动,因此大量过去生活困苦的农村人开始进城谋生了。而刚开始,资本积累有限,市场不够发达,劳动力相对于资本,是过剩的,很多人无法找到工作,因此就干起了偷鸡摸狗、违法犯罪的勾当。后来随着资本积累、引进外资、扩大开放、市场拓展,企业变多了,规模扩张了,所以大家就都找到工作了,于是犯罪率就下降了。
犯罪也是人类
理性的结果,也
讲
成本收益计算。
当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工作,拿到足以生活得很好的收入时,他会去犯罪吗?
不会的。
当一个人通过工作就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时,他何必采用犯罪这样高风险的手段呢?
当一个人的生活蒸蒸日上的时候,你纵容他去犯罪,他也不会去。
因为他觉得那样做损失大于预期的收益。
反过来,当经济下行,找不到工作,都快要饿死的时候,并且预期未来也不会变好时,人们时间偏好就会提高,倾向于满足当下,偷鸡摸狗抢劫财物就变得更有吸引力,收益也会大于成本。于是社会治安就会恶化。
而经济下行的原因,就是因为市场经济遭到了阻碍和破坏。
社会舆论今天要反资本,明天要反大企业反垄断把马云挂路灯,资本就跑了,就没有人敢投资了,那谁来安排就业呢,工资率怎么提升呢?动辄要整顿职场,
把
企业家视为仇敌,
要侵犯自由契约,要立法提高工资,
生产要素就无法经济地配置了,人与人自己的自由契约就无法达成了,那又怎么指望就业增加工资提升呢?
当司马南整天要收拾民营企业,低下应者如云的时候,当企业税收
负担太重的时候,
那就只能撤离或者关门大吉,由此,大量本来有收入的工人失业了,变成了无业游民和潜在的犯罪分子。
一切政策,都是大众观念积累的结果。舆论最终会转化为政策。大众呼吁反市场的政策,反市场的措施就会出现,就会造成经济衰退,其结果就是把
社会推向贫困的深渊,推向犯罪的深渊。
把一切问题推给权力,是逃避自身责任、简单化归因的方便办法。但是社会大众,尤其是知识阶层,要不要反思,权力到底来源于何方?自己在塑造权力的过程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你们的所做作为,不论打着多么高尚的旗号,多么善良的愿望,但结果到底是在扩张权力,即阻碍经济进步,还是在消解权力,推动经济进步?
不仅治安状况与经济进步密切相关,安全事故,健康水平,当然也与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那些通过信贷扩张和大量税金堆积起来的
大项目,当
经济高速进步的时期,民间尚能承受,因此还能不断地继续维护,以保证它的安全。
但是经济衰退了呢?那些大型项目还在,但是民间资本积累变少,无法征敛了,拿什么维护呢?结果就是年久失修,安全事故频发。(
我挺担心梅大高速事件
)
现在孩子的养育成本很高,是因为什么?还是因为经济进步了,人们可以实现目的的手段增多了,所以能够在养育孩子上投入更多的资本而维持相应的生活水平。于是,孩子们夭折的概率很低了,而且营养水平很足,个子比我们长得高多了。所以这个因果关系是这样的:不是因为投入养育和教育的成本更高了,所以经济进步了;恰恰相反,是因为经济进步,所以人们投入的养育、教育成本更高了。我们的父辈,父母投入的养育和教育成本并不高,因为经济太差,根本没啥可投入的,能活下来、会挖地就不错了。
医疗健康水平也是一样,是经济繁荣,资本积累,让医疗水平进步,进而延长了人类寿命,提升了健康水平。即便是医保制度,照样是民间经济和资本支撑的结果。一旦
经济衰退,拿什么支撑呢?导致的结果必定是诊疗水平和保障水平的下降。
所以,即便是国家行为,强制力支撑的行为,照样受到经济的制约。
那些认为苏州行凶事件,是多年仇日宣传的结果的观点,是不触及根本,站不住脚的。
一起反社会的暴力事件——哪里都有反社会的人——也并不能证明大众就有仇日的心态。
普通中国民众对此是无感的,无成本的沙文主义口号,也是当不了真的。
总以为宣传有那么强大的塑造思维的能力,是另一种形式的国家崇拜——他们以为利维坦
可以做到一切,就像克努特国王以为自己可以向潮汐发布命令一样。
那你又怎么解释,我们都受到的是同样的教育,怎么就是如此地不一样?
种种行为的背后,都是个人动机,经济动机。即便是看起来的集体行为,也并不是什么“乌合之众”的盲目从众,而是每个人采取了相同或者相似的行动偏好的结果,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做出了边际选择,相信这样做对自己更有利。
不从经济角度看待治安问题,看待国际关系问题,而总是从所谓意识形态、宏大叙事的角度去分析这些问题,是那些不学无术、思维能力低下的人的一种无聊消遣和娱乐活动,是某些野心家掩盖真相、挑起事端的借口。
所谓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是在说什么?
就是在说就业容易了,治安才会好,才能“稳定”下来。
这说明,他们也很清楚我们所阐述的经济与治安之间的因果关系,
老百姓不看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他们在乎的就是能很快找到工作,工资率节节攀升,生活越来越好。
所以,要想推动社会治安的持续好转,就要通过
降税收、砍管制、少干预、更开放,促进资本积累,推动经济进步,这才是治本的方法。
没有经济进步,就既没有富裕的生活,也没有良好的治安,
不但会受穷,而且是找死。
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若是认不清经济进步与社会治安之间的关系,搞不懂基本的经济原理,整天乱呼吁,就不仅是让自己陷入饥寒交迫之中,而且会将自己置于险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