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教育的今天,就是经济的明天

Author: 钱颖一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钱颖一,北京市人,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先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6-2018年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2018年当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并于同年起担任西湖大学校董会主席。

本文摘自钱颖一著《大学的改革·学校篇》 , 中信出版社2016年9月。


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都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据说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却问:“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


我讲三个与教育有关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中国和美国的。 大家是否知道今年以来《华尔街日报》(The WallStreet Journal)有关中美问题最热门的文章是什么?是一篇有关教育的文章,题为“中国母亲为何更胜一筹”(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作者是美籍华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Amy Chua)。文章讲述她如何用中国式教育方法在美国教育她的两个女儿。她刚出版了一本《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ofthe Tiger Mother)。就在这篇文章的同一版上,是另一篇关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的评估结果报告。这个国际项目每三年对世界各地15岁的中学生就阅读、数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项目进行考试评估。在2010年的评估中,上海市的中学生在三项中均名列全球第一。而美国中学生呢?阅读排第17名,数学排第31名,自然科学排第23名。可想而知,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给美国人带来的冲击,有点像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的情形。


这篇文章和这本书迅速成为美国主流媒体最受关注和最具争议的话题。“中国虎妈”立刻成为一个流行词。其实她所讲述的内容,都是我们中国家长教育子女的一般方法:要用功读书,不要看电视,不要玩电脑游戏,苦练钢琴和小提琴,不要碰其他乐器,等等。但它们都与美国式的教育方式背道而驰。不过,她的大女儿获得了在纽约卡耐基音乐厅演奏钢琴的殊荣。这说明中国式教育在一些方面确有长处。中国教育部长说中国教育不必“妄自菲薄”,也许其中有一些道理。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印度的。 2009年印度最火爆的电影是《三傻大闹宝莱坞》(Three Idiots)。这部电影打破了印度电影的票房纪录。它是一部讽刺印度大学教育制度的喜剧片,讲的是印度皇家工学院同寝室的三个大学同学,在以严格著称的印度皇家工学院中,如何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唱对台戏。印度的教育体制中存在类似于中国的填鸭式教育的问题。但是这部影片大肆抨击这种教育体制,公开赞扬不循规蹈矩的学生,它既是娱乐片,又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我们不要小看印度的高等教育。去年有三所世界级的商学院院长更换。在前后三四个月的时间内,哈佛商学院、芝加哥商学院和位于法国的INSEAD(英士国际商学院,又译欧洲工商管理学院),都通过全球遴选先后任命了新的院长。毋庸置疑,这三所都是世界顶级的商学院。有趣的是,这三所商学院新任命的院长全都是印度裔,而且都在印度读完了本科。据说在哈佛商学院,最后三位院长候选人当中有两位是印度裔。在哈佛商学院的近200名教授中,有二十多位印度裔教授。但只有一位中国裔教授,还不是终身教授。所以在哈佛商学院,未来十年中都不大可能出中国裔院长。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犹太人的。 犹太人在全世界只有1000多万人口,还没有上海市的人口多。而犹太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超过100人。犹太人不仅在科学上成就非凡,在创业上也非常突出。在美国NASDAQ(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中,除了美国以外上市最多的国家,就是以色列。


犹太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两点相似:一是注重家庭,二是注重教育。我们中国人对教育很重视,投入也很大。但是,我们的教育方法与同样重视教育的犹太人有所不同。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都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据说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却问:“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前者的落脚点是“学知识”,而后者的侧重点是“提问题”。如此不同。


这三个故事都是关于教育的,对我们应该有所启发。我们的教育特点与我们目前的竞争优势有直接关系。我们的学习能力强,对已有知识掌握快。不仅如此,我们还善于模仿并加以改进,而且有执行力。正因为如此,我们成为从开放中受益最大的国家:正是开放把新的知识传播过来,而我们则以比其他任何人更快的速度学会别人的发明和技术,再加上我们的改进,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


但是,我们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并不能抵消我们在另一些方面的劣势。我们的弱点也十分明显。在我们的教育方法中,靠认真刻苦,靠时间投入,靠死记硬背,靠大量做题,靠反复练习,可以让考试成绩优异,让钢琴演奏熟练,让生产成本降低,但这些都不能替代创新和创造。


我们承认我们仍然大而不强。强从哪里来?从创造性中来。人的创造性,就与教育有直接关系。有人会说,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也许是这样,但是不应忘记,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却可以扼杀或毁灭原始的创造性。我们一直认为到学校就是学知识,教育者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这种理念本身可能就是问题。


创造性从哪里来?我认为有三个基本元素,那就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它们都不是“知识”本身,都是超越“知识”本身的。



首先是好奇心。 几年前,有几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来到清华大学与学生座谈。当问及什么是科学家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没有选择勤奋、努力、数学基础,而是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好奇心”。正是牛顿对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上感到好奇,才激发他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好奇心”是驱动人类发现和发明的原始动力。


其次是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局限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而想象力覆盖整个世界,包括那些将会知道和理解的”。正是爱因斯坦本人的想象力,也正是乔布斯的想象力,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我们的商业模式、我们的生活方式。


最后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英语是“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就是善于对被广泛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意见。同时,批判性思维又不是对一切命题都否定,而是用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新解释,做出新判断。据说去年有几位来访的美国大学校长与我国教育界高层领导会见,当被问及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中表现的优缺点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批判性思维”。


这三个元素是相互关联的。好奇心是驱动力,推动我们去探寻;依靠想象力,我们拓展思维空间,使探寻超越现实的局限;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挑战已有的知识,永远去寻找新的、更好的答案。


客观地说,我们的传统教育文化是考试文化。在这个文化中,这三条不仅是缺乏的,而且被视为有害。本来,人的本性中有这三方面的潜能。但是,我们的教育文化把它们扼杀了。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问题与具体学科无关,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无论是工科还是医科,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都是一样的。



创新源于好奇心,创新源于想象力,创新源于批判性思维。如果一个人学会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但若没有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他也只能是一个有知识的人,而不可能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同样,如果一个国家,教育只是致力于灌输知识,而不注重培养能力,特别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那么,这个国家可以在经济发展的追赶阶段表现出色,但很难获得引领世界的地位。


最后,我要说的是:经济的竞争最终是创新的竞争,创新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终是教育的竞争。


中国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国经济的明天。



钱颖一是与改革开放关系最密切的学者之一,也是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教育学家。2016年,钱颖一获得首届中国经济学奖。吴敬琏在颁奖仪式上说: “这些年来,钱颖一忙于清华经管学院的院务管理,这无疑减少了他在经济学上的精力,但我们收获了一位教育学家。”


在大学教育本质被颠倒、大学被市场与权力双重扭曲、遍布“短期功利主义者”的情况下,“似乎只有‘格格不入’可以形容钱老师的努力。” (刘瑜老师评)

钱老师本可像其他院系领导一样,申请课题、做做研究,让学院依靠“惯性”运转。但是,他将大学生年轻、活跃但相对空白的头脑视为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他希望学生能从短期功利计算的蚕茧中挣脱出来,成长为“有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

2018年8月,钱颖一老师卸任清华经管院长。 在7年院长生涯中,他还曾举行过20场“院长对话”,被对话者都是世界范围内的业界大咖,包括:
马斯克、扎克伯格、彼得•蒂尔、蒂姆•库克、马云、马化腾、张一鸣、沈南鹏、万方、余隆、金铁霖等当今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创业家、企业家、投资家以及国内著名的人文艺术人士。
钱老师做这件事的目的, 就是把世界上最优秀人物的观念,介绍给中国的普罗大众, 让象牙塔之外的人们, 也能从这些人身上 找到“成功”的共性,学会独立思考,敢于做自己。


这些真诚、有料的对话录,很多判断过了10年仍然犀利,时间这块试金石检验了这些对话的价值。 现在已经集结成书,书名就叫《钱颖一对话录》,简单、朴实,却干货满满。
钱老师的“老本行”是经济学。无论是国际声望,还是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解读,钱老师都是威望最高的华人学者之一。
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吴敬琏先生说:
“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的成败得失在哪里?中国一些令人困惑的经济制度安排意味着什么?市场转轨时都面临哪些困境?以及如何找准中国自己的定位?——无论是多么纠缠难解的问题,他都能“给出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回答。”
钱颖一老师很少出书,但是每一本都深受好评,不仅有对中国经济的深刻洞察,还有他“用一杆子插到底的方式做事”的严谨治学态度。
推荐钱老师的两部心血作品:《钱颖一对话录》与《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先知书店有幸邀请 钱老师亲笔签名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王建勋:他们为何选择了特朗普

一本极具争议的书,国内外评价冰火两重天

吴敬琏: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利益的冲突要钱,观念的冲突要命

秦晖:关于特朗普,90%的人都看错了

所谓的“国民劣根性”背后,其实是中国文化的四大缺憾

愚政,难以治愈的绝症

《五月花号公约》四百年:美国奇迹的源泉

吃饱饭才多久

罗翔:一个社会不能没有必须坚守的底线

丛日云:我们为什么会误判美国和特朗普

建于荒谬的高墙,终将倒于荒谬 | 柏林墙倒塌35周年

让人困惑的一个时期:前面的路很明确,但走着走着路没了

大选结束后,中美关系将何去何从

大清洗是一种体制

知识分子是时代的眼睛,而我们却失明了

傅高义生前对中国的十条忠告

中国经济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历史的三大谎言

警惕中国下一代反常的“集体沉默”

人的三个基本权利不能让渡 | 洛克逝世320周年

从盛世到灭亡,为何只用了三年

对“资本主义”的四大误解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人情与面子:中国社会的日常

张维迎:两千多年来,人家做大了企业,我们做大了政府

谬误不死,危机不止:大萧条的教训

葛兆光:有些人奇怪的“中国文化优越感”,让人非常担心

张维迎:“不友好的局面”是如何造成的

邓晓芒:儒家文化的最大遗毒——习惯虚伪和集体无意识

“塔西陀陷阱”与精英政治的崩溃

刘瑜:俄罗斯何以走到今天这一步

高学历不等于高认知——“新无知”的三种表现

“再见了广东”,一个时代正在落幕

辛亥革命113周年:庞大的清王朝为什么会瞬间崩塌

张维迎:为什么中国股市骗子奇多

失去的三百年:中国曾走了怎样一条弯路

为什么牛马总在加班?哈耶克早就给出了答案

中国文化的五大暗流:朋党、黑帮、流氓、游民、饥民

雷颐:把盲目排外称为爱国,是近代中国的一大悲剧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什么那么难

乔布斯的死亡真相: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

三千年文明,为何培育不出一株自由之花

谌旭彬:真实的商鞅,不过是游荡在历史长河中的恐怖幽灵

我们离文明社会还有多远

国家的方向,远远大于个人的才华和努力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