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李玲搞免费医疗的人,是一些什么人?

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为什么放这张图,看完你就懂了

支持李玲搞免费医疗的人
是一些什么人?
文:古原


免费医疗,以及各种福利制度的要求,是近二十年来中国最重要的舆论呼吁,参与这种呼吁的人,究竟出于何种动机呢?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要讨论这个问题,先要分析免费医疗的实质。

同时推荐看我另一个号的文章:《 盘点全球各种医疗模式!中国要选哪一种

免费医疗的实质

免费医疗的定义是:
由政府来承担一国中所有公民的医疗消费支出,从而达成一种结果,即所有公民都在进行医疗消费时,无需进行支出。
医疗消费支出的范围:
医疗消费支出包括了体检,诊断、治疗、用药、手术等一系列消费支出,这其中,就包含了医院硬件的费用、人员的费用、仪器及药品厂家的费用。
政府的经费来源:
政府不是生产机构,他的一切支出来源于税收。要满足免费医疗的要求,就必须由政府采购医生的服务、医院的硬件(哪怕是私立的也是一种采购),仪器及药品,你要提供多少消费,就需要征收多少税收。
税收的承担者:
一切税收的承担者,都是生产者。消费者不承担任何税收,因此,一切参与社会财富生产的人,都是被征税者。
政府征税的名目,可以有很多种,但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税,一类叫间接税。
直接税,就是直接向生产者本人开征,这类税收无法转嫁,比如企业所得税;当下中国五险一金中的医保,也是税,实际上是由劳动者全额承担的,名目上写着由企业分摊一部分而已。
这个问题搞不懂的,看我这篇文章:
税收能转嫁给消费者么?
第二种叫间接税,比如增值税。增值税作为间接税,是可以转嫁的,转嫁的对象是劳动者和土地持有者。
税收承担者中,一部分人是不承担的,比如不生产的人,一个国家中,总是有一部分人是不从事生产的,纯消费者,比如,一些公职人员,比如退休人员,比如某些被定义为要救助的没有生产能力的弱者。
因此,要达成免费医疗,经费来源只能是芸芸大众中,那些努力生产产品和服务的那些生产者,以及拥有土地的那些人。
实施免费医疗的基本方法:
医疗是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人们总是受到自己生产能力的制约,我一个月只有三千块的收入,那我就买不起LV包,同样,遇到疾病时,一次检查需要一万元的PETCT我也一样消费不起、一个月用药要两万的治疗方式,我也消费不起。
但免费医疗下,人人是不需要考虑自己的生产能力的,他是一种共产主义的运作模式,那就是按需分配。
谁有病,不管你是大病小病,你就能得到治疗,与你个人的生产能力无关。
在按需分配的机制下,人人都会倾向于多消费,因为并不受到自己收入的任何限制。
作为免费医疗的管理者——政府,这时,他需要做的事是评估两个问题, 第一,我能收到的总税款,第二,我如何将这一笔总税款花出去,具体分给哪些人去消费?
如果民意汹涌,要求消费更多,那就增加税收,以增加可以分配的医疗资源;但同时,由于人人都倾向于消费更多,医疗消费也没有上限,世界上有的是更好的医生、更好的仪器、更好的药物,甚至可以通过仪器维持一个将死之人几个月甚至几岁的寿命。
那么,消费的总人数、消费的标准,都需要进行控制,否则,收取的税收不足以进行支出。
控制免费医疗支出总规模的方法:
1、限制加入人数:
如在一个城市内实施免费医疗,他就要实施阻止非本城市的人享有免费医疗,如在城乡二元体制中实施免费医疗,他就要实施阻止农民享受免费医疗,如果官员体制、国企体制内实施免费医疗,他就要阻止非体制内的人参与免费医疗;
如果在一国内全民实施免费医疗,他就必须阻止外来移民享受免费医疗资格。
不排外,是不足以维持一个免费医疗体系的,否则,你的支出是不可控的。
比如突然有一群非洲癌症患者去到法国,要求用最好的药,最好的设备,法国不阻止的话,其免费医疗体制立刻崩溃。
2、消费的标准
在各国政府的医疗政策中,有两种不同的采购医疗服务的方式
第一种,是政府直接公办医院,并将医生聘用为公务员
这种方式以英国为代表,公办医院+公务员的模式,便利于政府掌控整个医疗的总支出,因为这时的医院,就是一级政府机关,他直接服从于上级的全部管理;
第二种,是政府可以采购民间医院的服务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民间服务之间会存在价格竞争,政府可以采购到更便宜的医疗服务,以降低支出,但缺点是,民间服务会在政府采购之下加大供给,消费者不花钱的情况下会增加大量消费,导致政府支出不可控。
因此,在费用控制的压力下,采购民间服务的方式最终都要走向政府完全公办,医生公务员化的模式。
政府不针对具体的每一个人的消费进行控制,他需要控制的是总支出。
这种控制支出的常见的手段如下:
1、批量采购以降低药品支出,指定低价质量更低的药品,以减少总支出,同时约束医生,只能开出这种药品,否则进行处罚;
2、控制公立医院采购设备的数量,以设备添置费用和维护费用;
3、控制手术的总费用,以减少不可控的支出,比如DRG;
4、控制医生人员的数量及工资,以减少总支出;
5、控制医院的规模扩张,禁止新建医院,以减少总支出;
6、控制高价药、新药进入,以减少总支出
7、设计分级诊疗体系,以控制进入医院消费的总人数
8、设计排队模式,以控制当年医疗支出
总之,一切个性化的消费需求都要被消灭,管理者计算的是,每一年我就收了两万亿,如何不花超,只要不超支,我就是成功的。
他害怕的是,我收了两万亿,最后医疗系统找我要三万亿,这就麻烦了。
控制医疗消费总支出的后果
1、两极分化
对总支出的控制,不是对具体的个人的消费支出控制。这种控制就导致,有些人消费更多,有些人消费极少。
不对具体个人进行消费控制的目的,是因为免费医疗需要标杆和榜样。
一个贫困的农民,有可能数百万医疗消费是全免的。但一个50岁吸烟的中产阶级,想做一个CT年检,是要排队很长时间的,甚至就不给你做,自己花七千美元做去(加拿大)。
通过部分人极大的消费,就可以让免费医疗政治正确化,并带来名声, 因为他扶弱了,但同时,他必须要限制无数普通人的医疗消费,否则就不可能达成部分人的极大消费。
2、医疗生产陷入混乱
由于谁才应该得到更多的消费,不是由市场决定的,那么,医疗生产就陷入混乱之中。市场的价值在于,他通过价格变化,区别了哪些需求更为紧急,更为迫切,就会主动调整生产,服务于紧急而迫切的需求。
但免费医疗体制下,医疗的供给由官员决定,哪一类的医生应该更多,哪一类的器械应该更多,由于没有价格信号,官员不知道什么才是急需的需求。
于是,就会出现一种计划经济最常见的结果,就是不重要的需求供给量很大,重要的需求反而非常短缺。
苏联时代,貂皮大衣装满了仓库,老百姓却为面包、香皂在排队。
医疗也是一样,比如加拿大的医疗看上去非常好,护工都给你准备了,细心吧,但很多能救命的全球新药,不好意思,没有。很多检查设备,都严重供给不足。
2023年,加拿大人平均需要等待 6.6 周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 (CT),等待 12.9 周进行磁共振成像 (MRI) 扫描,等待 5.3 周进行超声波检查。
3、通过排队控制总支出
在一个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中,随着老龄化增加(医疗消费需求增加),税收减少(年轻人减少),排队的时间与日俱增。
总支出既然被限制住了,那么,面对消费需求的增长,就只能用排队方式解决。

加拿大省份就医的平均等待时间(以周为单位)


2022年
2023年
2022年
2023年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25.8
27.7
魁北克
29.4
27.6
艾伯塔省
33.3
33.5
新不伦瑞克省
43.3
52.6
萨斯喀彻温省
30.1
31.0
新斯科舍省
58.2
56.7
马尼托巴省
41.3
29.1
P.E.I.
64.7
55.2
安大略省
20.3
21.6
纽芬兰和拉布拉多
32.1
33.3

在这种排队机制下,某些人可以享受极好的医疗服务,但大部分人发现早期癌症几乎就是不可能的。
要等几十周才能见到医生,对慢性病的患者就极为不利。但对急性病的患者就是有利的,他可以通过急诊机制拿到最好的医疗资源。
4、降低服务的质量
在英国加拿大等地,由于历史上的资本积累量高,所以可以征收的税收多,虽然排队情况严重,但质量还能保持一定的水准。
但在穷一点的地方,医疗服务的质量就大幅下降了。
俄罗斯是享受全民免费医疗的地方,但中国东北有大量的俄罗斯人来中国自费就医。
这也是由于总收入预算所限,只能提供低质量服务,否则维持不下去。
比如非洲有些小国实施免费医疗,但全国只有一台呼吸机,你就明白,这种免费医疗的质量有多低。
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免费医疗的国家,统计其国民医疗支出时发现,他们依然有大量的自费支出,原因就是公立免费提供的质量太低了,人们只能在外面去购买医疗服务。
人们平日认为免费医疗的国家,如英国、日本、印度等,2007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分别为18.3%、18.7%、73.8%。
谁在呼吁免费医疗?
第一类人,是那些追求名声能带来利益的知识分子
因为免费医疗被包装上一个同情弱势的标签,因此,只要你鼓吹免费医疗,就容易得到很多不明就里的普通人的夸赞,比如李玲就被称作为有良心的知识分子。
人们基于道德而非基于理性的舆论特点,让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盈利。
历史上,成功的知识分子们用这招都成就了自己,比如秦晖,李玲,郎咸平,司马南,温铁军等等,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知识分子们以道德感来征服受众,从而收获利益。
这类人他们拿到名声就可以获利,比如,可以晋升,可以讲学,可以当各种上市公司的董事,可以拿科研经费等等;
媒体知识分子可以成为名记,可以拿更多的稿费,可以创办自媒体创造收入;还一些包装成经济学家的人,还可以到处讲学,为企业站台,收益破丰。
他们往往打着反特权的名义。
反对特权医疗,当然是应该的,要怎么反对呢?减税啊,所有的特权医疗不是在花税款吗?
但他们支持免费医疗是在说,人人都应该有特权,人人都应该是官员的待遇。
第二类人:就是民间试图成为君主的普通人
简单来说,追求免费医疗和免费养老、住房,都是因为他们试图获得征税者的地位,因为,如果他们得到了上述服务,他们的就从普通人,成为了一个统治者,他们可以享受政府这个机构征来的税款。
如果是不满自己交的税过多,那应该呼吁减税。但这些人不是呼吁减税,而是在呼吁增税、二次分配,他们试图通过舆论这一手段,将政府变成自己的征税员,从另一群人手里征税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人们总把普通人的利益诉求当作弱者来同情,但魔戒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在权力面前,都抵御不了这种诱惑,都在试图成为君王。
在古代君主制下,君主就是剥夺者,普通民众就是被剥夺者,这是一目了然的,但在现代共和制下,人民主权观念的普及,人人都视自己为君主,即使没有民主投票,一样可以通过舆论方式获得权力。
毛星火,不就是试图通过舆论获得定义汉奸并打击的权力吗?
一个人想要更多的消费,总是受到社会环境、自己能力的限制的,但通过舆论呼吁三免费,就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消费,还可以打着服务于弱势的名义,还能在朋友圈得到良心的表扬,何乐而不为呢?
但只要换个场景,你到你的家族群里说,我的医疗费,表弟得出一半,你敢说吗?再换个场景,你家小区,你说我的医疗费得免费,住别墅、住更大房子的人,你们得交钱给我治病,你敢说吗?
但国家这一名词,将受益者与被征税者隔离开,普遍的税收也让人分不清谁是受害者,谁是受益者。
我们可以明明确确地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生产得少,却能消费很多,那么,这个消费一定来源于另一个人的损失,就一定有另一个人生产很多,但消费变少。
那些退休老人,就是没有生产,但是政府要投入巨款去养他们。上海的一个退休女人,50岁退休,平均寿命86岁,仅仅她一个人,就要花费数百万的税款来养老和医疗。
谁损失了?不知道。溯源很复杂,甚至,一个人被剥夺了,他还以为自己受益了。
比如,生育险,人人都要交,男人也要交。生过孩子的女人,也要交到退休,谁受益?多生孩子的女人受益了,少生孩子的人受损了。
任何一个人得到所谓的福利,都是来源于抢夺另一人的收入。
第三类人,是崇西方的无知者
有一些人认为,只要是欧美国家实践过的制度,那么就是好制度。免费医疗,其实是违背普通人的直觉的,就医不要钱,就要吃饭穿衣不要钱一样,这是历史上的人难以想象的。
但正是欧美国家不少实施了,人们把这个当作文明的象征了。
这种对欧美制度的不加理性分析的盲目崇拜,在中国跨越意识形态,跨越官民,成为了共识。中国在社会福利制度上,特别在医疗制度上,几乎是全面向西方制度学习。
医生规培制度是向法国学习的,医保制度是向欧洲国家学习的,FDA审核制度是向美国学习的,DRG制度是向英国学习的,医生考试制度也是学习于欧美。
至今,很多社科院的专家们,谈到医疗相关数据,比如医生占人数比,人均医疗支出,等都是在与西方国家进行比较。
这种向西方学习的结果,是把西方的医疗管制全面学习过来了。
无数普通人认为,只要欧美实施过的制度就是好的,就应该学习更多一点,甚至要向他们心中最好的欧美国家学习,比如免费医疗更多的北欧国家。
他们没有认知到的是,如果没有这种制度,欧美民众今天的生活水平要比当下要高得多。
他们只是静态地将欧美与中国的现在比较,但欧美工商经济比起中国早发展了几百年,现在却求一CT而不得。
可以说,不管是民间舆论定义中的小粉红,公知,毛左,还是中国高校研究机构、媒体上的知识分子,大都是西方福利制度的粉丝。
少数反对免费医疗的小粉红,他们的意见往往是,中国还不够富,不能搞,现在还早,而不是彻底否认这种计划经济、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模式。
当下热爱李玲、追求免费医疗的人,正是当年公社食堂成立前的人们,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期待一个永远不需要为吃饭担心的未来。
当然如果免费医疗真的实现,或部分实现,他们和当年这些人的命运是一样的,那就是不仅吃不饱,还有可能饿死。

玛丽兰身体不舒服后,花了两年时间都没能约上家庭医生,而此时她已经罹患癌症。这期间她担忧身体状况,去急诊室看病,但却一次次被赶出门外。而等她终于约上医生,得到的却是3期癌症的诊断书,她被活活的拖到了晚期。

据统计,加拿大新斯科舍省一名家庭医生的候诊名单上,现在有55801个人的名字。是的,五万多个处于病痛中的人,同时在苦苦等待一个家庭医生的救治。

你看,加拿大的这个女人,不就被“饿”死了么?
没有人比中国人更了解计划经济、人民食堂、政府分配消费品带来的惨绝人寰的灾难了,但是,受了这么大的罪,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有汲取过教训吗?
他们依然在煽动民众,追求共产主义,追求按需分配!
我的结论:
免费医疗是那些想忽悠大众的知识分子们搞出来的,在西方是试图当选 贿赂选民 的政客搞出来的;
这种计划经济模式,只会带来一个结果,那就是供给越来越少,最终全民的医疗消费整体变低,不过是一部分人变高。
同时,他还将带来越来越高的税收,使得生产力降低。
他也不会让什么全民受益,他只是一部分人抢劫另一部分人的工具。大多数人,最终都是受害者。
因为所有增加的税收,最后带来的结果就是劳动者收入的降低。你可能增加了一千元的医疗消费,最后损失了一年几千元的收入。但由于几千元的劳动收入的损失是潜在的,而增加一千元的医疗消费是明显的,人们不容易看到看不见的灾难。
如果你知道上海一个普通年轻人,一年要交的医保税超过了一万,那你就明白了,如果要进一步变成免费医疗,他要交一万五,甚至两万。
他们是医疗福利节节上升的受害者、被剥夺者。

不同情那些交高税的年轻人的人,有什么良知吗?不懂时,可能说只是无知。当他清楚地知道年轻人要为老年人支出这么高的医疗税是,还支持这种制度,当然毫无良知!
当然不少中老年人往往不在意,那个辛苦在上海打工每月要交一千块医疗税的人,是我的什么人?我为什么要同情他?我只考虑我老了以后,能得到更多的医疗消费,反正不是我动手抢的。
有人说奥派是社达,错了。
他们才是社达,才是丛林中的抢劫犯,我同情那些一年要交三万多社保支出的年轻打工人,我希望取消社保制度,让这些人的收入增加三千,让年轻人看得到未来。
但无数中老年人铁石心肠,反正不是我的孩子,管他去死!退休金、医疗金,给我涨!给我继续收税!我要当不劳而获的君主!我要用这些钱满世界旅游,天天广场舞,医疗全报销!
他们才是只考虑自己、从不同情纳税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
说来说去,不过是一群知识分子在煽动民间流氓,试图在这个社会通过政府进行大规模的抢钱罢了!
什么是丛林?当免费医疗,免费养老,免费住房横行的时候,社会就丛林化了,每一个拿到税款超过自己缴付税款的人,都不过是一个抢劫犯罢了!哪怕你就是一个自称为底层的人!
结果也是必然的,那就是重回贫困,然后又改革开放,然后又开始抢,又全民贫困了,然后又改革开放............
那些天天说什么政治轮回的秦晖等知识分子们,他们不知道,就是他们主张福利主义,会导致经济发展一段后,又跑回灾难现场了,然后又来一轮反思,几十年后,又开始作死。
但没办法,轮回已经开始了。
医疗系列文章:
李玲是怎么把政府和民众忽悠瘸的?
谁杀死了李晟医生?
蠢到极点的“医疗不可能三角”
最后推荐购买一本神书,社会科学领域最有价值的一本书,那就是奥派经济学最顶尖的集大成者米塞斯最为重要的一本书,全球奥派必读的一本书,《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