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经理人,我是老板

Author: 漫天雪798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前段时间娃哈哈股东与宗馥莉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争议,已经告一段落。娃哈哈是一家国资为最大股东的公司,如果把国资视为单个投资人,国资委从娃哈哈拿到的收益最大。

国资真的太会搞钱了。当年宗庆后借了14万,从承包了一个校办企业的经销部起步,把娃哈哈做成了中国数一数二的食品饮料巨头。那种校办企业经销部,要不是宗庆后接手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一堆废物,毛用没用还要让纳税人补贴它。就是这样一堆废物,现在居然成为娃哈哈最大的股东,每年从娃哈哈的利润中分走49%,这简直跟印钱一样。

即便是纯民营资本投资的企业,谁是最大的股东呢?还是国家。不管你是否盈利,反正要交13%的增值税,还有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各种税费;如果盈利了,要交25%的所得税;交完企业所得税,股东的分红还要再交一道个人所得税,20%。这就是“拿干股”。

就这,一大堆人睁眼说瞎话,说国有资产“流失”了。

在这些睁眼瞎看来,一家企业的盈利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来个阿猫阿狗都能盈利,即便是一个公务员去管,都能跟一个企业家去经营一样,可以赚足利润。他们不知道的是,一家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不是一堆机器,而是企业家。同样的企业和机器设备,不同的企业家经营,就是不同的效果。而在计划经济下,再好的机器不但不能盈利,最后都会变成破铜烂铁,还要让纳税人不断输血补贴。

你不能耍流氓地假定:一家国企,即便没有明晰的产权,没有任何价格和利润机制,就能跟宗庆后一样,“自然”地变成一家饮料行业的巨头,发展成现在的样子。最大的可能是,它倒闭了,资产一文不值了,卖烂铁都没人要了。这才是真正的“国有资产流失”。

宗庆后能够掌控这家企业,是因为他就是从那个年代一路走过来的,有广泛的人脉和手腕,实现对企业的完全控制,所以他成了企业家。而宗馥莉,即便继承了父亲的股份,却由于不能实现控股,只能做一个经理人。

这都是产权不清造成的恶果。

假如娃哈哈这家企业,就是完全是宗庆后的,那么他按照产权原则,在去世前处分自己的财产,交给宗馥莉,那么会存在原先的股东和管理层不服宗馥莉的事情么?

不服你走人啊。我是老板,资产是我的,怎么经营我说了算,资源由我来配置,工人工资由我发放,盈亏我承担责任,风险由我承担,你服不服的,关我屁事。我可能有许多缺点让你无法接受,但我就算把这企业折腾黄了,关你屁事。

正是由于产权不清,所以把本来清清爽爽的商业关系,变成了拼心机、拼人脉的扭曲游戏。

这就是企业家与经理人之间的区别。

宗馥莉对这一点是看得很清的。她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就很清楚地表达了,在我爸的企业里,我就是个经理人,但在我的企业,我就是老板。我最终要成为自己的老板,我不是经理人而是老板。

啥是企业家,也就是老板?

一个根本的要件就是,拿出自己的财产冒险,对企业的盈亏最终承担责任。

企业家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在企业经营期间,不论产品能不能生产出来,采购生产要素的钱,要从他的财产中出; 不论 产品最终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自愿付费,工人的工资一分不能少;不论 最终盈利还是亏损,成 本是已经投入进去的。如果他判断错了消费者的偏好,那么就倾家荡产。企业破产的时候,债务是他来偿还,跳楼的时候是他跳,工人不用去偿还企业债务,跟着他一起跳楼的。

这决定了他始终在殚精竭虑地预判消费者的需求,把稀缺资源用在满足消费者欲望的用途上;决定了他不敢得罪消费者,要不断地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才能在市场上立足。不这样做,消费者就淘汰他,让他破产,让他跳楼。

原因无它,就是产权——那是他的财产啊,是在“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啊。

所以,真正的企业家,一定是“资本家-企业家”。

不拿出自己的财产冒险的人,就不是企业家,而是经理人。

张小龙最早负责腾讯的微信开发项目,年薪很高,但他是企业家吗?不是。因为他没有投资自己的资产,不用为企业的盈亏最终负责。所以他就是拿再高的年薪,管理再多的人员,掌控再多的资源,也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家,而是经理人。

当他开始持有腾讯的股份,变成了马化腾的合伙人,要为企业的盈亏承担责任的时候,他就变成了企业家。

企业家,即老板,是企业真正的战略决策者。经理人是他雇佣的打工仔。经理人可以有很大的自主权,那是因为老板授权他这样做,他随时可以收回。因为老板给经理人下达的唯一指令,归根结底就是:以最有利可图的方式,为投资者谋求利润。

能取得利润,你这个经理人就可以继续当,你的项目、部门、团队就可以继续保留;不能取得利润,那么你就会被开除,你的项目、部门和团队就会被裁撤。

一条指令,就已经决定了经理人怎么做。他必须战战兢兢地服务消费者,否则消费者不愿意买单,他就完蛋。

宗馥莉的 尴尬就在于, 她并没有持有娃哈哈最多的股份,也 像老爸一样根深叶茂,可以搞定最大的股东 国资以及其他大股东。 所以人家 就把她当一个 人,随时想换的那种。

如果产权明晰, 自己是老板, 除了消费者——不给她的产品金钱投票—— 能换她 ,谁都换 不了

股东们当然 可以不服 老板的决定, 他们可以撤资, 这就是最 真实而明确的反对。 就像股票市场, 出出进进 的, 其实就是对 老板的商业决定的 一个金钱投票。 市就 是资本市场, 决定了 资源应当被配置在什么 样的行业和领域。

现在有一个普遍的误会,就是把国企老总视为企业家。我们按照上述定义对照,就知道他们根本不是。他们最多只能算经理人。

原因很简单,国企不是他们的财产,他们只是在任期内——替“国家”——临时代管这些财产。国企最终的盈亏,跟他没有什么关系,亏死了,他也不用把自家的房子卖了还账,更不用跳楼。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不会在乎消费者的偏好,因为你决定不了我的去留。

既然国企经理只是在一段时间内临时掌管这些国有资产,那么必然地,他就会目光短浅,倾向于在任期内的有限时间,尽可能地榨干这些资产的资本价值,为自己的个人利益服务。这种利益包括,自己更多的实际收益、安排七大姑八大姨、用税金和廉价信贷搞大项目——不管它是不是消费者的迫切需求——服务于自己的升迁,等等。

经济学称之为时间偏好高。意思就是,更多地消耗资本,服务于当下消费,而不是着眼于长远的未来,实现资本的增值和未来的更大产出。

真正的企业家就不会这样搞,因为这样搞,就意味着有今天没明天,意味着变穷,意味着未来能交给自己后代的资产变少。

正是真正的企业家,一代一代地节俭、积累、投资,实现了资本的不断增值,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步,最终造福于全体消费者。

企业投资最有利的,并不是企业家自己——尽管那是他投资的原动力——而是劳动者和消费者。宗庆后那么有钱,你就是放开让他吃喝玩乐,他能花几个钱呢,他的钱绝大多数用于再投资,安排就业,造福消费者了。

国企经理干的事情,恰好与其相反。这跟他的人品、素质、情怀、心理状态,都没有关系,而是产权没有长远预期的必然结果。

国企经理,又分为几种类型。

一种是纯苏联式的。一切资产都是中央计划机构的,一切生产都听从无所不能的全能王指挥,这时候他就连经理人都不是,而是一个公务员,一个傀儡。

一种是纳粹德国式的。虽然还都保留了企业财产的私有性质,但是一切行动还要听从当局的指挥。这时候,产权只是名义上的,其实已经被盖世太保征用了,服从的是他们的目的,而不是消费者的目的。

当然,更多的是中间状态。

比如美国的军工企业,电力企业,铁路企业等等,虽然都保留了私有财产的名义,但是受到了美国政府的重重管制和干预,生产经营得听联邦政府的,那就跟德国模式一样。如果军工企业唯一、或者最多的订单来自于联邦政府,那么这个时候它虽然挂着私有企业的名号,但是已经变成了联邦政府的狗腿子。

当我们说要搞产权明晰化改革的时候,指的是一切资源由市场来配置,一切生产听从消费者的指令,而不是说,把政府职能的一部分由私人企业承担。并不是每一个私人行为都值得歌颂,私人也会杀人抢劫。我们要做的是,取缔这部分职能,而不是改头换面地由私人来提供,其结果是权力的进一步扩张、利益输送和培养更多的权力的同盟军。这才是真正的阶层固化。

而另一种状态是,原有的国企,引入了一部分市场化的因素,这就是边际改善,因为这就是往产权明晰化的方向迈进。

例如原来是一家邮电局,现在变成了移动电信联通,让他们相互竞争,谋求利润; 根据利润指标来决定国企经理的去留,以及他们和从业者的薪资待遇;管理层持股;等等。这就是边际改善。 因为 利润来自于消费者的金钱投票,所以这时候国企就会改变高高在上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开始响应消费者的呼声。

一切国有资产,如果一时难以市场化,那么边际改善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像私有财产那样去经营它。

中国的医院,是国营的,但是为什么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远高于加拿大和英国?就是因为它引入了更多的市场化因素。现在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是因为它还不够国有化,恰恰是因为它还不够市场化。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全的市场经济,也没有完全的计划经济 ,都是中间状态。 但是要看清楚,往哪个方向 才是改进 万万不可只看表面不看实质; 更不可 国企本来就有问题, 却说 要办更多的国企 那就是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