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洲之珠到亚洲病夫,复盘菲律宾被“观念”误导的下半场

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持续添加商业圈(就是指在商业运营一线、老板或高管)朋友,以谋划一下将来是否有合作的可能。我也想组个商业社群了。先加上,拉群要过一段时间。

guyuan9800  ,添加时,注明行业,城市。


准备写个各国系列吧。先从中国周边国家写起。

马尼拉的尼诺 · 阿基诺国际机场,或许是理解菲律宾当代困境最直观、最令人心碎的缩影

每天,这里的离境大厅都上演着无数场生离死别

年轻的母亲泪眼婆娑地告别蹒跚学步的孩子,将他们托付给年迈的父母;健壮的父亲紧紧拥抱着家人,转身踏上前往中东油田或远洋货轮的征途

他们是菲律宾的 现代英雄 ,是海外菲律宾劳工大军的一员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家庭的完整,换来一笔笔汇款,支撑着这个国家的经济

这些汇款,是菲律宾经济的生命线,却也像一剂强效的吗啡,掩盖了国内经济肌体的沉疴

菲律宾海外劳工人数约为233万人, 占总人数的1.9% 。外劳汇款创历史新高突破370亿美元,占该国GDP的8.5%。这些外劳人员为菲律宾国内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这是痛苦的。

这其中接近六成是女人,她们往往在异国他乡孤独地为一个家庭服务,远离自己的亲人。

因为本国,没有收入高的工作机会。

机场本身,陈旧、拥挤、混乱,时常被评为 世界最差机场 之一,与周边新加坡樟宜机场、香港赤鱲角机场的光鲜亮丽形成刺眼对比

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悖论:一个以输出人力为核心产业的国家,其国门却如此衰败不堪

时光倒流回六十年前

彼时的马尼拉,是另一番景象

作为亚洲的 东方之珠 ,它曾是仅次于东京的亚洲第二大繁荣都市

宽阔的林荫大道上行驶着最新款的美国轿车,现代化的写字楼拔地而起,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此

菲律宾拥有亚洲最早的航空公司、电视台和一流的大学

其人均 GDP 远超它的邻居 —— 一个刚刚在战火中独立的韩国,以及贫穷落后的台湾

当时的菲律宾人,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骄傲,自信地认为自己是亚洲的民主灯塔和经济领袖

如果按这个路径发展下去,应该是全亚洲的人跑去菲律宾当外劳才是对的。

亚洲明星 亚洲病夫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有人说是政治精英的腐,但远没有这么简单,尽管腐败是这个故事中一个重要的角色

这更是一个关于 观念 如何塑造一个国家命运的悲剧

它关乎统治精英们一套善意却致命的建国理念,也关乎普通民众一种根深蒂固、被历史反复强化的对经济的误读

一) 菲律宾人优先

1946 7 4 日,菲律宾在美国的 恩准 下正式独立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刻

作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菲律宾的精英阶层继承了一套美式的民主制度框架、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以及对西方文明的熟悉感

他们自视为亚洲的例外,是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真正独立、富强、由菲律宾人自己当家作主的国家

这个崇高的目标,很快就转化为一套具体的经济思想,即 进口替代工业化 菲律宾人优先 政策

川普现在才搞这一套,这算什么?人家菲律宾早就搞了。

在当时的总统卡洛斯 · 加西亚等领导人看来,这么搞那是天经地义、无可辩驳的爱国主义

让我们尝试站在加西亚总统的视角

他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菲律宾?一个在经济上仍然严重依附于前殖民宗主国美国的国家

经济命脉掌握在少数西班牙裔和华裔的大家族手中,以及强大的美国跨国公司手中

菲律宾的出口,是蔗糖、椰干、蕉麻等少数几种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巨大

而国家需要的工业制成品,从汽车到牙膏,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在加西亚和他的同僚们看来,这是一种 新殖民主义 的枷锁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何谈真正的独立?

因此,他们的药方是:通过设置高额关税和严格的进口配额,来限制外国商品的涌入;同时,为本国企业家提供低息贷款、税收优惠和外汇管制的特权,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工厂,生产 菲律宾制造 的商品,以替代进口货

这个 菲律宾人优先 的口号,在民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共鸣

一位名叫埃内斯托的马尼拉大学历史系教授,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充满了对西班牙三百年殖民和美国五十年统治的反思

他看到 菲律宾人优先 政策时,内心涌起的是一股民族自豪感

他认为,这终于是在纠正历史的错误,是菲律宾人夺回自己经济主权的伟大斗争

当他在商店里看到一双本地生产的 “Ang Tibay” 牌皮鞋时,即使它的质量不如美国的 “Florsheim” ,价格也不便宜,他仍会毫不犹豫地购买

因为这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消费,更是一次爱国行动的投票

在政策实施的最初几年,效果似乎立竿见影

马尼拉周边涌现出许多新的工厂,生产纺织品、食品、家电和药品

一个新兴的 民族工业家 阶层开始形成

国家的 GDP 数据看起来相当不错

然而,在这片繁荣的表象之下,致命的毒素已经开始侵蚀经济的肌体

从经济自由的视角看, 进口替代 是一条通往停滞的死路

它创造了 温室里的花朵

受到高墙保护的本国企业,没有任何动力去提高效率、改进技术或降低成本,因为它们根本没有来自国外的竞争对手

它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质次价高,最终买单的是菲律宾的普通消费者

埃内斯托教授的爱国情怀,实际上是以牺牲自己的生活品质为代价的

为了保护少数工业家的利益,整个国家的农业部门遭到了惩罚

农民们辛辛苦苦生产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但他们换回的外汇,却被政府管制,优先分配给那些需要进口机器和原材料的 民族工业家

同时,他们还要被迫购买国内生产的昂贵的农具和化肥

最重要的是, 进口替代 为后来的 裙带经济 铺平了道路

谁能获得宝贵的进口许可证?谁能拿到政府的低息贷款?谁能被认定为需要保护的 民族产业 ?决定权掌握在政府官员的手中

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权钱交易和腐败

那些与政客关系密切的商人,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他们不是在市场上通过竞争赢得财富,而是通过在马拉坎南宫的走廊里游说获得特权

因此,在独立后的第一个二十年里,菲律宾建立的,并非一个充满活力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是一个由政治权力主导的、封闭的、低效的 特权经济

精英阶层的观念 —— 将爱国主义等同于经济保护主义 —— 与民众的观念 —— 支持国货、警惕外资 —— 完美契合,共同将国家引上了一条看似正确,实则充满陷阱的道路

这个基础,为一位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强人,准备好了完美的表演场地

二)马科斯的 新社会

1965 年,费迪南德 · 马科斯当选为菲律宾总统

他年轻、英俊、口才出众,是一位在二战中声名显赫的 英雄

他向菲律宾人民承诺,要让这个国家 再次伟大

熟悉不熟悉?这不就是MAGA吗?

马科斯的视角,是典型的 强人视角

他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政治纷争、寡头横行、效率低下的 旧社会

他认为,美式民主在菲律宾水土不服,它只会导致无休止的内耗和瘫痪

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就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权威,一个能够超越党派和家族利益的 发展型独裁者 ,就像他自己

1972 年,马科斯宣布戒严,建立了他所谓的 新社会

他关闭了国会,逮捕了反对派领袖,控制了媒体

在他自己看来,这不是为了个人独裁,而是为了扫除发展的障碍,进行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

他的口号是 纪律、秩序、发展

在经济上,马科斯并没有抛弃 进口替代 菲律宾人优先 的旧模式,而是将其推向了极致

他不再满足于让政府 引导 经济,而是要让政府 拥有 经济

他将这种模式称为 国家资本主义 裙带资本主义 的顶峰

他的做法是,挑选自己的亲信、朋友和家人(即 裙带 ),让他们以国家的名义,垄断整个国家的关键经济部门

他的密友罗伯托 · 贝尼迪克托控制了制糖业,另一位密友爱德华多 ·“ 丹丁 ”· 垄断了椰子产业

建筑、航运、媒体、银行 …… 几乎所有能赚钱的行业,都被马科斯家族和其裙带们瓜分

在马科斯看来,这是一种高效的 国家队 模式

他或许会辩称,与其让成百上千个小企业无序竞争,不如集中资源,扶持几个 国家冠军 ,由他亲自指挥,去完成宏大的国家建设计划

他确实也大兴土木,修建了大量的公路、桥梁、医院和宏伟的文化中心

这些项目,在初期为他赢得了不少民众的支持

在戒严初期,不少民众会觉得生活变好了

街头的犯罪减少了,交通秩序井然,还有了新修的高速公路

他们可能会觉得,马科斯总统的 铁腕 正是菲律宾所需要的

然而,这种裙带垄断的真实后果是灾难性的

让我们看看内格罗斯岛的一位蔗农巴勃罗

在马科斯之前,他可以将甘蔗卖给多家糖厂,价格由市场竞争决定

但在贝尼迪克托的垄断下,他只有一个买家 —— 国家糖业贸易公司

这家公司以极低的价格强制收购他的甘蔗,然后在国际市场上高价卖出,巨额的差价流入了贝尼迪克托和马科斯家族的口袋

巴勃罗和成千上万的蔗农,一夜之间从自给自足的农民,变成了赤贫的农奴

三)劳动法灾难

正是在马科斯时代,菲律宾的劳动法被系统化,并成为了一个影响至今的关键变量

1974 年,马科斯颁布了《菲律宾劳动法典》

从他的统治者视角来看,这部法典是一项杰作,一举多得

这是一项强大的政治宣传工具

法典赋予了工人一系列在当时亚洲堪称最慷慨的“权利”:严格的 雇佣保障 ,使得解雇一名正式员工变得极其困难和昂贵;强制性的 第十三个月工资 ;以及各种复杂的假期和福利规定

马科斯可以借此向世人宣称,他的 新社会 是“保护”劳工、实现社会正义的社会

这为他的统治披上了一层温情的外衣,也有效地安抚和收编了城市的工会组织

然而,这部以 社会正义 为名的法典,从经济自由的视角看,却对菲律 T 宾的长期发展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其核心问题,就在于 雇佣保障 条款

一位名叫玛丽亚的服装厂女老板,她的小工厂有 50 名工人,接到了一笔来自美国的加急订单,需要额外雇佣 30 名工人,为期六个月

然而,根据劳动法,一旦这些工人成为正式员工,除非他们犯有法典中列出的严重过错,否则她几乎无法在订单完成后解雇他们

即使企业亏损,裁员也需要支付高昂的遣散费,并面临复杂的法律诉讼

面对如此巨大的风险和成本,玛丽亚会怎么做?她不敢雇佣新的正式员工

她可能会选择让现有工人疯狂加班,或者,更可能的是,通过中介雇佣 合同工

这些合同工每五个月续签一次合同(为了规避法律规定的六个月转正的期限),他们享受不到任何正式员工的福利,工资更低,工作也极不稳定

这部旨在保护工人的法律,最终催生了一个巨大的、缺乏保障的 非正式 劳动力市场

它将劳动力市场割裂成两个世界:一小部分在政府或大企业拥有稳定工作的 局内人 ,他们受到法律的过度保护;以及绝大多数在小企业、服务业或作为合同工挣扎的 局外人 ,他们承受了所有的市场风险

更糟糕的是,这种僵化的劳动法,极大地抑制了投资,尤其是能创造大量就业的制造业投资

当外国投资者考察设厂地点时,他们会比较越南、泰国和菲律

他们会发现,在菲律宾,劳动力成本不仅是工资,还包括了背后沉重的、不确定的法律风险

于是,他们将工厂设在了别处

玛丽亚的工厂,也因为难以灵活调整劳动力规模,而失去了竞争力,最终可能倒闭

民众对此的理解,再次陷入了观念的陷阱

当他们看到 合同工 现象泛滥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去质疑那部制造了问题的劳动法本身,而是去谴责企业家的 贪婪 剥削

工会和左翼团体年复一年地要求政府 终结合同工制度 ,加强 雇佣保障

你到网上看一下,骂中国派遣工模式的,也多如牛毛啊。

民众们不知道,劳工管制越严格,地下黑工(或派遣工,非正式用工)就越多。

政客们为了选票,也乐于摆出 为民请命 的姿态

于是,法律变得越来越僵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在马科斯的二十年里,裙带垄断掏空了国家的产业基础,而僵化的劳动法,则锁死了国家创造就业的能力

1983 年反对派领袖尼诺 · 阿基诺在马尼拉机场的停机坪上被暗杀,引爆了积蓄已久的民怨时,菲律宾的经济已经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空壳

1986 年的 人民力量革命 ,推翻了马科斯,举世欢腾

人们以为,黎明终将到来

四)继续迷失

1986 年的 革命,是菲律宾人最引以为傲的时刻

数百万民众走上街头,以非暴力的方式,推翻了一个独裁政权

然而,革命的激情退去后,留下的却是沉重的现实

新上任的科拉松 · 阿基诺( 被暗杀的尼诺 ·阿 基诺的遗孀)政府,面临着一个烂摊子

从统治者的视角看,她的首要任务是政治重建,而非经济革命

她的政府致力于恢复民主制度,清算马科斯的余毒,并起草一部新的宪法

1987 年宪法,正是这个 后马科斯 时代 观念的集中体现

它被视为一部 人民的宪法 ,旨在防止马科斯这种人重现,,保护国家主权不受侵犯

然而,这部充满了良好意愿的宪法,却将许多在马科斯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阻碍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永久地固定了下来

让我们看看这部法律的起草者们,他们大多是律师、学者和反马科斯斗士

他们深受民族主义和对马科斯时代 外国资本 与独裁者勾结的创伤记忆影响

因此,他们在宪法中写入了严格限制外国投资的条款,最著名的就是 “60/40” 规则,即在许多关键行业(如公共事业、自然资源开发等),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 40%

在他们看来,这是在保护菲律宾的 民族资产 ,防止国家经济命脉再次落入外国人之手

这是一种爱国的防御姿态

但从经济自由的视角看,这是在向全世界的资本关上了大门

一个缺乏资本和技术的国家,却用法律来限制资本和技术的流入,这无异于自断经脉

想一想,为什么菲律宾的电信服务和互联网速度,长期以来在亚洲都排名垫底且价格高昂?因为这个行业被少数几家本地寡头垄断,而宪法限制了更有实力的外国竞争者进入

同样,这部宪法也全盘继承并强化了马科斯时代劳动法中的 社会正义 条款

废除马科斯的独裁是革命的目标,但废除他那部 保护劳工 的法典,在政治上是不可想象的

任何试图提出修改劳动法,使其更灵活、更有利于创造就业的政治家,都会立刻被贴上 反劳工 大资本家走狗 的标签

于是,在后马科斯时代,菲律宾陷入了一个奇异的困境

政治上,它拥有了亚洲最活跃的民主之一,媒体自由,选举频繁

但经济上,它却被一部充满保护主义和干预主义思想的宪法,以及一部僵化的劳动法死死捆住

历届政府,从拉莫斯的有限开放,到埃斯特拉达的民粹主义,再到阿罗约 的争议缠身,都未能或不敢触碰这些根本性的制度枷锁

民众的观念,也在这三十多年里被固化了

大量的普通人不得不成为临时工,每五个月就要为下一份合同而焦虑

这些人看到富人区的灯红酒绿,看到政客们在电视上夸夸其谈,感到的是愤怒和无力

他们会将自己的困境归咎于什么?他会听从工会领袖和民粹政客的宣传:是 贪婪的资本家 在搞合同制,是 外国势力 在剥削菲律宾,是政府 腐败无能

他会支持那些承诺给他更高工资、更多福利、更强雇佣保障的候选人

他无法理解,正是这些看似美好的承诺,这些被写入法律的 保护 ,最终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僵化,让他连一份稳定的工作都找不到

他看不到,如果玛丽亚的服装厂能够更容易地根据订单来雇佣和解雇工人,她可能会雇佣一百名正式员工,而不是五十名加班的工人和三十名合同工

这种民众观念与统治精英(为保住选票而迎合民粹)的合谋,形成了一个无法打破的 低增长陷阱

缺乏投资,导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稀缺

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最优的选择就是成为外劳 ,去国外寻找国内无法提供的机会

而他们寄回的汇款,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使得进行痛苦的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降低

整个国家,就这样依赖着 英雄 们的汇款,勉强维持着运转,日复一日

五)观念决定一切

菲律宾的故事,是一部令人扼腕的 观念悲剧史

它几乎在每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都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而每一次选择的背后,都有着看似崇高的理由

从统治者的角度看: 独立初期的精英,出于 爱国主义 ,选择了封闭的 进口替代 模式,埋下了特权经济的种子

马科斯,出于建立一个 伟大强国 的野心,将特权经济发展为赤裸裸的裙带垄断,并用一部看似进步的劳动法来收买人心和实现社会控制

后马科斯 时代的领袖们,出于对独裁和外国控制的恐惧,用一部宪法将保护主义和僵化的劳工制度神圣化,锁死了经济的活力

从民众的角度看:

他们将 爱国 等同于排外,支持了保护主义,最终却为此付出了高物价和低品质的生活
他们将 社会正义 等同于绝对的雇佣保障,支持了僵化的劳动法,最终却导致了就业机会的流失和 合同工 的泛滥
他们将贫困的根源简单地归结为个人的 贪婪 腐败 ,而看不到背后制度性的、由错误观念导致的结构性问题
这使得他们极易被民粹主义的口号所吸引,一次又一次地投票支持那些延续旧有问题,而非解决问题的政策

是经济自由的缺失,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严重管制,扼杀了菲律宾的经济潜力。。

而这种缺失的根源,则在于整个国家,从上到下,被一套根深蒂固的、反市场的 观念 所俘获

今天,当人们在马尼拉拥堵的街道上抱怨,在陈旧的机场里送别亲人时,他们或许应该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他们所坚信不疑的那些关于国家、关于正义、关于经济的 常识 ,是否本身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最终要从改变观念开始

这需要有远见和勇气的舆论领袖,敢于向民众解释痛苦的真相,推动艰难的改革

更需要民众的觉醒,去重新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 爱国 口号和 正义 法条,理解自由市场和竞争才是创造繁荣与机会的真正引擎

在马尼拉的黄昏中,这个群岛国家依然在观念的十字路口徘徊

它曾经拥有亚洲最光明的黎明,却一次次迷失了方向

它的未来,取决于它是否能从这漫长的黄昏中汲取教训,勇敢地拥抱那些曾被自己长期遗弃的、关于自由的真正智慧

否则,尼诺 · 阿基诺机场的离别悲剧,将永无止境地轮回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