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过度教育的社会反天道,恶果已现,读书要顺其自然

Author: 南洋富商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100%澳大利亚美丽奴长袖羊毛贴身层上线, 1件9.5折,2件9折!
纯正土蜂蜜 五折促销中 ,仅需79元!
南洋富商微信群,365元/年,点此加入


Part.

1


杨亘对教育发表了一番观点。他认为不应该让所有孩子都去读书受教育。 他的观点与大众奉行的观点截然对立 ,但是深思之下,确实很有道理。


杨亘说:


所有小孩都接受教育,这是违反天道的事情,违背天道的下场就是越努力越失败。小孩子本就是一种放养的物种,在放养状态中会出现一定的淘汰率,但是对于小孩的生命力来讲,就有很强的维续。




把孩子送到一个「外表和善的监狱」——学校,让他们年复一年地持续读书十几年,读书的强度甚至远超成年人的劳动。


劳动法规定每周劳动时间40小时。孩子们的读书时间大约是每周80小时。


如果你觉得996已经是工作强度的极限,请问中国有几个孩子可以每天睡到9点才上课,有几个孩子晚上9点就可以休息睡觉?


养育孩子的天道就是放养。


孩子本就是一种放养的物种 。这种放养过程中,有些被淘汰——这种淘汰是双重含义的。一种是作为动物生命上的淘汰——直接夭折。另一种含义是在社会竞争中落於下风,生活艰难。


人类进化历史确实是这样的。在过去,孩童都以放养方式养大。一个部落或者村庄的孩子跟着一起玩,大点的孩子会带着小点的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也学会人与人的合作。


有时候他们也一起跟着成年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技能。



「天道」,就是生物进化之道。 如果用进化心理学的专业角度讲,可以这样表述:


人类的心理特质是进化进程塑造的。它根植于基因之中,并不随着社会的迅速变迁而迅速改变。所以要尊重这种「天道」,给孩子一个类似于「更新世」的成长方式。(这里的「更新世」是Pleistocene,即人类进化的最重要的年代,从270万年前到1万年前。)


如果教育的方式的方式有违天道,就会让孩子感到痛苦,容易形成各种精神问题,发展出各种病态人格。


世界上真心喜欢读书的孩子并不多。愿意关在学校读书十几年、二十年的孩子更是稀罕。如果不是萝卜加大棒的各种威逼利诱,各种胁迫,小朋友宁可天天在外面玩耍游戏,而不是去读书做题目



Part.

2


什么时候适合努力读书?难道不是小时候吗?


杨亘说:


极大的开发智力是人成年以后的事情,因为开发智力极耗体能,小孩子的体能是最宝贵的,它是一种原始生命力,要用在运动和玩耍中,在运动和玩耍的体能消耗下,人的睡眠也是最充足的,体能补充也是最充沛的。


反过来把体能耗在学习上,造成的后果就是身体的衰退,结果就是体能或者叫生命力只有消耗没有补充。这种恶果不亚于过早开发性功能。




古代的孩子从未像今天的孩子这样,面临着这样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家长和学校要去的「极大地开发智力」。


新石器时代的孩子是不会被这样逼着读书的。农业时代的孩子也几乎不需要读书。后来教育慢慢普及,但是并没有要求每个孩子必须拿到高学历。大部分孩子读书都是顺其自然,靠他的资质和兴趣,能读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最大的变迁是「高校扩招」。在一个几乎人人有机会上大学的年代,考不上名牌大学就让人觉得自己会被「淘汰」。


在竞争压力下,要尽力压榨孩子的读书潜能。让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用于「读书」。


过早压榨孩子读书潜能的做法,就是让孩子原本应该用于发展健康人格的时间被剥夺。和朋友们自由游戏,玩耍,享受没有成年人监控的自由时光,各种好玩的过家家, 这一切对今天的孩子都变成了奢望



但是他们的基因是Pleistocene年代进化形成的。 大自然和人类历史并没有在进化中把人塑造成适合从小关在监狱读书的动物。


今天多数儿童的人格发展一定是畸形的。只有少数孩子天赋异禀,能够抵抗这种反人性教育环境。


说今天的孩子三分之一心理不健康,还是太保守了。如果用更严格的健康要求去衡量,应该是绝大多数孩子不健康。



Part.

3


杨亘说:


天道对于各物种都有一种淘汰率的设定,放养的儿童不可避免的出现一定的伤亡,但这就是天道,任何物种都是一样的。




以今天的角度看,生物「天道」是很残酷的。


以前的儿童夭折率是50%。从几千年前一直到一百年前,都是这个比例。各种天灾人祸,尤其是饥饿和传染病,更是儿童夭折的重要原因。


大自然中的「天道」有些更触目惊心。比如很多鸟类,如果以此孵化5只幼鸟,最弱的幼鸟经常会成为「存粮」——在食物不足都时候,它们会成为强大都哥哥姐姐的食物。


作为草原之王的非洲狮子,也会经常抛弃体弱和伤残的幼狮,因为这样都狮子「长大成人」的概率很低,与其花费时间在残弱幼崽,不如集中资源抚养最优秀的几个孩子。


这种「自然淘汰」,让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不断淘汰那些与当时生活环境不利的基因。不够强健的,牙不好爪不利的,跑得慢的,特别笨的,不擅长合作的,都可能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最终留下来的是优良的品种。这其实就是大自然的「两种选择」。


人类的万物之灵。通过制造工具、打造房舍、现代科技、尖端医学,人类突破了这种自然淘汰的「天道」,大多数孩子都能长大成人。


但是毋庸讳言,这种生活也造成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困境。


生理上的困境是:那些弱小的不够健康的基因不会被淘汰。所以人类越来越弱不禁风,在大自然中的生活能力已经远不如原始人。无论事捕猎野兽,还是抵抗细菌。如今从小在干净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在野外喝点有病菌的水就容易拉肚子,里开空调就觉得生活艰难。也不像原始人那样可以承受几天不吃饭的那种煎熬。


心理上的困境是:人类对于挫折越来越不能接受。稍微受一点委屈就觉得天塌下来。 在古代根本不会当回事的「校园霸凌」,在今天就会变成全民热议话题。老师打骂学生几句,这老师就可能被处分。再烂的学生学校也不能轻易开除。


每个孩子都需要受到非常精心的照顾。他们都需要「培养成才」。



Part.

4


以前的人很少有高学历,普通人读书三年就差不多,或者没钱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学业生涯到此为止。少数人读到中学,就是「知识青年」。只有千里挑一的人上大学,被称为「天之骄子」。


五四运动时中国有多少在校大学生和大专生?


答案是:18429人。


早期的大学是精英教育。全国只有几所大学,每所大学只有一百多名学生。当时欧美和日本教育比较发达,为了接受更好教育,很多人出国留学。除了少数人能够进入外国大学,大多数留学生也只是各种「专门学校」。中国的各种「留学生」经过几十年积累,在1919年已经接近十万人。


1949年,全国5.4亿人口约80%不识字,只有2400多万名小学在校生,100多万名中学在校生,10多万名大学在校生。


接下来就是教育飞速发展的年代。大家看看下面的几个图表。



现在的中国有多少在校大学生呢?2024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 4846.00万 人。


这个数据,大约是1949年的400倍。是1919年的2629倍。



大学生多了几百倍、上千倍。这是好事,还是灾难?一个社会到底多少人上大学合适?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群美国教育学家做了以此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教育研究,反思美国的教育弊端。他们的结论是:美国这样的科技国家,只需要百分之十几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大多数人的教育是远远过剩了。


过剩的意思,也可以说「折腾」,过度的折腾,就是摧残。



Part.

5


教育变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一个孩子从幼儿园的宝宝班开始,一直到大学本科毕业, 大约是20年


每一年都是要花钱的。不是家长自己掏钱,就是政府掏钱。政府的钱当然最终还是来自每一个普通百姓。「用之于民,取之于民」。


另一个灾难是寿命的延长。日本之类的国家,遍地都是九旬老人。


一个人的工作时间只有30年。其中要支付20年的养育和教育费用,还要支付30年的退休养老费用。 老人看病很贵。小孩教育也很贵。因为「敬老爱幼」是文化传统中的美德。


但是大家忘了以前70岁以上的老人是「自古稀有」。以前的孩子只需要认识几百个字。


杨亘这样说:


但是所有儿童都接受教育这件事情就像是所有人老有所养一样,它不可避免的走向违背天道的保存物种存在率,造成的后果就是人生存的成本越来越高(花费的看管精力越来越多), 于是整个社会的出生率就坍塌了




出生率崩塌这件事,大多数国家都无法解决。如果以杨亘的观点看,解决的办法就是:


不要让老人活得太好。不要太照顾孩子。


孩子就该散养,他愿意读书就读书,不愿意读书就早早去当学徒当童工。至于老人,大多数老人就该过着简陋简朴的聊以维持生活的简单日子,而不是让他们有余钱到处游山玩水、有钱吃各种保健品,过得比年轻人还潇洒。


杨亘认为:


只要人类社会的生活越来越好,人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大, 这实际上就是把身体出现的问题转移到了心理 ,本来应该是各种疾病夺走人生命的问题变成了各种无药可治的心理疾病,而这种心理绝症的年龄会随着教育的越来越深化细致而降低。




今天,不仅仅是孩子们心理健康问题很大,家长们的心理问题更大。面对自己「不肯读书」的孩子,多少爹妈精神崩溃、苦不堪言。


昨天几个人一起喝茶聊天。有一位朋友的女儿在北大读书,她说孩子并不快乐,压力很大,心理也有困境。另一位家长的孩子在加拿大读IT,也算是大家羡慕的,但是孩子也是很迷茫。


对于今天的「人人都要上大学」的过度教育,杨亘是觉得这是一个笑话。


小孩就应该顺其自然,让他们玩个够。读书这种事,如果他们真喜欢读书,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可以努力去读。这辈子的时间长得很,活到九十岁,有很多时间可以读书。




美利奴服饰类 新款 上架促销,三件低至 8.5折



备用号


风高浪急,此为 备用号

加负责人微信, 防失联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