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没有别的路,只有一条路:改革开放!

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大家好,我是老古。
全球经济现在进入大萧条时期,与此叠加的还有地缘政治动荡,战争及贸易保护主义。
中国也进入了债务危机的初期,这两年的各种暴雷,即为明证。
有人说,危机即转机,但是,看遍各国经济史,危机往往发展成为更大的危机,甚至从经济衰退,发展成为战火。
原因都是因为对待危机采取了错误的方法。
正如克林顿在选举时说过的一句名言:“笨蛋,经济才是最重要的”。邓小平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发展就是硬道理。
这句话是至理名言,一切混乱都始于经济衰败。
让中国保持过往的经济发展速度,保持繁荣的持续增长,是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最渴望的一件事。
但要怎么做到,却有无数的争议。
在我看来,只有回到中国四十年繁荣增长的起点,才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困境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才是未来中国的希望,那就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一个整体

改革这两个字,其实是不容易理解的,因为一切变动,都可以被人解读为改革。
但变动,肯定有好有坏。我们不能听到有人说要改革,就认为这就是向着繁荣在进发。
中国这四十年来,改革和开放,始终是连在一起的四个字。
这两个字相连在一起,代表着一个对改革清晰的定义.那就是: 改革,仅仅指的是市场化的改革。
因为开放就是市场化的改革。开放是指一国破除政治上设立的不同国家民众的贸易壁垒,让中国融入全球大市场,让中国人与全世界各国人进行交易。
如果改革是一种限制人们交易生产的政策,那么,这种“改革”与开放就是不兼容的,这种“改革”就不能与开放连在一起说。
对外都要开放,都要减少跨国交易的各种限制,那么国内的交易限制,就更应该取消。
由此可见,改革这两个词,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词汇,与开放组合起来,就决定了,所有的改革一定是市场化改革。
而那些阻碍市场、干预市场的变动,不能叫作改革。
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只有建立起改革的标准,我们才能区分,哪些行动才 是真正的改革。
比如医疗体制改革,一直在改,但这些行动有哪些是改革呢?我看,最近几年大部分在医疗领域实施的政策,很多举措不是改革。
但是,名义上依然叫改革。这种叫法说明很多人对改革的定义是不清晰的。
改革开放是共识
我一直认为,中国这几十年一直都有着最好的改革开放的舆论基础。
邓小平启动的改革开放,启动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时候。四十年前,中国很多农民,他们的生活品质,并不会比几千年前的农民高多少。
但是四十年后,农民家里有辆小车,是一件不会让人觉得惊奇的事。
今天我们回顾邓公的话,会更能理解今天之生活来之不易: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我相信, 如果中国能坚持改革开放一百年,不断地推进市场化改革, 倒退,不走回头路, 中国社会的繁荣,将让全世界 其他国家的人都羡慕不已。
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认同,改革开放给每一个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因此,但凡否定改革开放成就的人,是不可能在舆论上立得住脚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具体的国内政策,是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的。
比如,教育、医疗、住房是否要进一步市场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不是要进一步松绑?劳动力市场是不是要更加市场化?
之所以这些问题引发争议,因为他涉及到具体人的具体利益。很多人不认同在更多的领域搞市场化改革,是因为他们仅仅站在自己短期利益的角度来看待政策。
经济学这门学科本身难度就很高,再加上人在经济活动中追求私利的天性,使得研究经济规律变得更加复杂,因此谬论层出不穷。
而在物理学、数学、医学等其他学科中,个人私利的追求对学科本身的影响无关紧要。
从长远来看,市场中的人利益是一致的。但如果人们追求短期私利,那么,这些私利往往彼此抵触,有时甚至会冲突。
年轻人交社保养老年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冲突。老年人坚持社保制度,并希望不断提升,但年轻人在越来越高的社保支出中,越来越痛苦。
很多政策只对某些群体有利,甚至以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
那些能够从政策中获利的群体,会在利益驱使下竭尽全力地主张实施这些政策。甚至不惜为此编造各种错误的经济学谬论。
除了对自身短期利益的无止境追求,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导致新的经济学谬论每天都在产生。
那就是:人们天生短视,总是只关注某项政策的即时影响,或者只关注政策对某个特定群体的影响,而不去探究政策对所有群体的长期影响。
因此,这些市场化政策 难以推行。 中国曾经搞过公立医院出售的 改革, 但中止了,国企的市场化改革,也在2006年后 没有大的进展,甚至农村产权 改革,也 极其缓慢
原因无他,都是因为这些市场化改革导致了巨大的争议。
虽然改革开放有共识,但在具体利益面前,人们失去了长远的目光。
市场化改革的阻力才越来越大。
开放才能倒逼改革
今天中国需要的是大规模的开放,只有大规模的开放,才能推动国内的改革。
有人会说了,中国搞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还不够开放吗?当然远远不够。
中国的平均关税,还高达7%左右,这与发达国家十年前,平均2.5%的关税,还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还有出口关税,部分产品还有高额的进口消费税,还有不低的增值税,还有各种对外部商品的限制,还有对外商投资领域的各种壁垒。
医疗要改革,不是在国内折腾,而是要放开医疗市场,让全世界的医生和医疗机构可以来中国开设服务,让全世界所有的药品都可以在中国更方便地出售。
在全球竞争下,缺乏竞争力的医疗服务机构,质次价高的医疗服务将被淘汰出市场,那些用回扣进入医院的药厂,才会失去竞争力。
中国的医疗机构,要想应对病人的流失,就只有一个方法,效率更高、价格更低。
中国的农业改革,也是要放开农产品市场,让全世界便宜的各种农产品进入中国。
中国的农业企业要想和他们竞争 ,农村产权改革不推动就不可能做到。
市场化的改革,不是有利于企业家的改革,是有利于消费者的改革。
只有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核心,才能用消费者的力量倒逼企业进步,倒逼国内改革持续推动。
没有任何一个消费者会拒绝更便宜的药品,更便宜的牛肉,更便宜的奶粉。开放当然有着强大的利益基础。
尽管过往有着强大的反电商的反智舆论,但只要真的关闭电商,所有的消费者得上街买几倍价格的产品,就会基于自己的利益对这种反智政策强烈抵制。
习惯了便宜的电商产品,是不可能回到过去的。
因此,只要大规模的开放,每一个人基于自己的利益,也会保护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果。
精英们要呼吁改革开放
中国有不少的精英,这些精英有些是企业家,有些是大学教授,有些是民间大V,他们应该比普通人有更高的认知,对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的意义更加清楚。
但是,不少大V们,却成为了反智反市场反改革开放的旗手。
司马南,天天在鼓动回到四十年前。任泽平天天说,快点放水大搞通货膨胀,卢麟元说,要收弃籍税,温铁军说,要准备逆城市化,让城里人下乡。
这些手段,哪一个与改革开放有关系?不都是反市场的手段吗?
舆论当中有影响力的人,是观念传播者,错误的观念传播,会助推错误的经济政策。
中国明明有着长达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有着清晰的市场化发展的结果,那发展经济有什么难的呢?继续推动市场化就行了。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在这份文件中,对市场的定义,比过往更进一步,提出市场在资本配置中要起决定性的作用。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时隔十一年,今年又将召开三中全会。
希望这一次三中全会,是再一次用开放、市场化、保护产权要发展的会议。
中国不能倒退,还是邓公那句话,不搞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