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混乱、短缺,特权、低质,是必然的
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1072家企业 ,参与社保的人数为48529人,平均每家企业 45人。以这个指标来看,那上海保供单位看来以小微企业为主了。
注册资金小于100万,实缴资本为零的企业 有57家;
注册资金和实缴资本小于100万的企业 ,一共有92家;
参保人数低于3人的企业 ,一共有130家,这130家公司总共只缴了40人的社保,可见大部分属于空壳公司。
还有什么XX贸易经营部,宝山XX烟杂店,XX农副产品经营管理 有限公司等一些超小微企业 ,几乎都是注册资金几万元,参保人数零的企业 。
还有一家在2022年1月4日成立的企业 ,实缴资金零,参保人数零,也成功入围,背后也没有什么大公司参股,就是两个自然人。
一家成立于2021年12月27日的空壳企业 ,也成为保供企业 。
网友还列出一堆失信企业 ,甚至卖咖啡的企业 ,老赖企业都成功入选。
如果是一个县城,我可以理解,毕竟企业 不多嘛 ,需要用的时候,管他以前有没有劣质,管他企业 大小,都 参与进来,为防疫保供,这完全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但在上海这样的地方,拥有无数巨型企业的中国第一繁荣的城市,大量这种企业 纳入保供,这无法让人理解。
我并非歧视小企业 ,但社会交易就是如此,企业越大,失信的成本越高,乱搞的成本越高,在这种关系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基本质量问题的大事上,选择大中型企业 ,过往有良好市场行为评价的企业 ,是一件必然的事。
我们看到的结果也就是大量的低劣产品进入了居民发送物质里。
有过期的产品,有山寨产品,有腐烂的产品,不但低质,保供的数量也远远不够,根本满足不了需求,搞的怨声载道。
不过,上海的朋友们,你们需要接受这一现实,因为这是逻辑的必然。
有人骂这是资本的错,甚至搬出了马克思的名言,说什么“利润达到300%时,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你见过在抗疫中的美团、盒马生鲜,叮咚、京东干过这种生儿子没屁眼的事吗?
真正的资本,真正的企业 ,他们立足长远,甚至连价都不怎么敢涨,因为他们将疫期物质供应当作企业自身责任,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未来长久的服务。
想想,你平时为什么在超市里不会买到这些垃圾?因为你身处市场中,所有的企业 都 以服务于消费者为目标,一次失信,他们将永远失去你。
而接近权力的人,他不需要满足消费者,他只需要满足官员。
历来各种豆腐渣工程 ,总是发生在与权力勾兑的事件中,总是出现在政府或国企发包的工程中,马路总是三天一小修,五天一大整,这有什么奇怪的呢?
如果年纪稍为大一点的人,见识过三四十年前国营商店的人,就更清楚了。
在计划经济中,官员指挥一切,没有人需要迎合消费者。
那时的国营商店,对营业员的要求是:不许打骂顾客。只要做到这一点,就是好的营业员。
你不要谈服务品质,不要谈产品质量,有东西卖给你,你就得感恩戴德,多少人为了买到东西,左托关系,右找朋友?
在封控时期,市场消失了,完全靠政府官员指令进行供给,这就是标准的计划经济模式,甚至是接近了战时的供给制。
那么这种情况下,谁有路子拿到保供资格,拿到通行证,拿到物资供应权,自然就能大发其财。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优质产品供给,物资还不短缺,一切还井井有条,这才是怪事。
而市场由企业家组建而成,是一个服务于消费者的企业网络。
上海市民还能通过团购而不是依赖政府配送物资,这还是企业积累下的商业网络的结果,比如拼多多的大量团长,比如接龙,比如社区团购。
试想一下,如若没有这些商业基础设施,上海人要怎么办?等政府送物资,你等来了多少呢?
低质、混乱、特权、短缺是计划经济的配套和逻辑必然,这可不能怪到资本头上。恰恰相反,经历了这次短暂的封闭,我相信上海人会更加珍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