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下岗记
Author: 宝哥说商业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宝哥的第68篇原创
商业创业近20年,
一线多处房产,情感专家
。大家随便看随便转。
去年和某个国企一个财务打交道,去了还没一年的小女孩,聊熟后加了微信。
有一天突然说想离职,说国企太复杂,工资也低。我问她后面想干嘛,她说正在考证,以后想当老师。
说稳定呀,而且工资也高啊,你看下之前新闻,深圳的多高。
“傻孩子,时代不同了,想赚钱也不是靠当老师呀,还不如趁年轻抓紧找个好老公生孩子呢。”
从2020年疫情以来,大部分地区编制类的工作待遇就出现了下降。去年还是网红薪资的深圳中小学,前阵子经历了降薪潮,普遍砍了25%。
而广州,珠海等珠三角和长三角比如苏南无锡等富裕地区的中小学都在降。
而三四线的呢,像十堰2022年的费用相比2019年也下降了10%左右。只不过这种三四线城市在网上的声音太小,没翻起多少浪。
老师的收入组成是什么呢?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大头主要是奖金,而现在降的是奖金部分。
老师和公务员,都是属于地方政府全额拨款,事实上收入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
以2021年为例,全国地方财政收入11.1万亿,而土地出让收入(属于基金收入,不列入财政收入,但由地方政府支配)达到8.7万亿。
而且近几年比例大致如此,可以说地方体制内人员的收入,基本上直接与土地出让收入挂钩。
现在地方财政税费收入增长乏力,同时在疫情持续经济不佳下还要面临很大的减税降费压力。
地方政府城市的日常运营和维护开支却在持续上升。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已经不轻,即使能对旧债借新还旧,也恐怕难以借钱的同时要保持城市运营又要
保证发工资
。
这几年,包括今年仍在大量上马的城市基建,例如公路,高铁,地铁,5G通讯,智能电网,各类园区,以及林林总总的智慧城市项目。
在建设高峰之后,迎来持续的运营支出。这对地方政府的财务构成进一步的压力。
以地铁举例,一条30公里投资200-300亿的地铁,真正运营起来以后,每年的日常运营成本将在30亿以上(还不包括利息)。
即使能做到日均客流破百万(全国95%的地铁线路做不到),客票收入也占不到一半。300公里的地铁网,对绝大多数城市来说,意味着每年至少200亿的净补贴。
很多地方政府现在忽然发现,手里的钱已经不够发工资了。
想想等目前各种在建和开发中的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在几年后投入运营,所需要的钱会让他们更头痛。
如果不能寻找到巨额财政来源,地方政府未来的总收入大概率会持续减少。
假设地方政府实际总收入中,30%用于体制内人员薪资。如果总收入减少10%,其他支出增加5%,那么用于人员薪资的开支将减少
27%。
分析任何地方政府的财政,都离不开中国经济形势。经济不好,地方体制内人员会持续减薪。
现在热衷考编年轻人
都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和房产商品化之前的时代,以为编制包括老师真的是等于上岸,等于铁饭碗。
都不清楚20多年前有个比现在所有的网络词都热的词叫:下海。
因为2002年以前,全国没有几个省市公务员工资是按时发的。你说教师?那就更扯淡了。
时间可过得真快,80-90年代,全国教师被大规模拖欠工资的事情都没几个人记得了。
在县里乡镇小学,年底都要看乡镇公粮提留返款或者计划生育罚款,返的多罚的多就能给教师发工资。没有?那就不发。
当年国家没钱,一百块的国库券,约定利息4%,几年后取。但是提前取就不值钱了,老师们个个都一堆国库券,没有钱。
不少贩子去收国库券,去乡镇收100国库券给90块,老师们个个争前恐后。
在城里,乡镇里,村里,当时老师们妥妥的高学历吧,不过一般做小生意的摆地摊的都看不起老师,就因为一个字:穷。
高中的不少老师当年也都是重点大学本科生,找对象都不好找,为啥?还是穷。
也就这些年经济大发展,土地和税收改善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待遇让不少人觉得这是个铁饭碗。
中国所有人都要做好与国家发展同甘共苦的心理准备,体制内当然也不能例外。
去年降薪就很普遍了,今年这样的大环境,肯定要降薪的,明年还会降薪。只有经济发展恢复了,才有机会恢复以前的待遇。
为了平衡收支,政府一般策略就是开源节流,开源?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似乎无源可开。企业实在太艰难,实在扣不出多少钱供养纯财政饭的人。
只能从节流入手了,未来几年,体制内过紧日子将会常态化。
全国范围内吃财政饭及补贴的公务员事业编,国企都将由黄金时代进入白银时代。降薪是全国性的,一降降到20年水平,共同富裕再进一步。
地方财政开支大头,除了基建就是教育,一个政府办公楼才几号人,一个学校多少教室?教师本身数量是体制内最多的,消耗大量的财政,这点非常关键。
节约开支时,也很容易被开刀。教师的门槛实际上很低,可替代性极强,根本不愁招不到人,转向体制外也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
不降说明你是已经低到没法降了。比如河南某贫困县乡村教师,一个月两千,降个锤子,但是不降就有可能被延期发放了,要惨都惨。
今天你在酒吧里,有一个陌生女人坐在你的身边并且唉声叹气,你该怎么做?
立即远离她,并把天台的窗户关上。因为她不是降薪的大冤种,就是裁员的大冤种。
教师大下岗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教育部已经发通知,教师是满编超编。
经济下滑后,财政收入同样下滑,教师又是作为财政供养人群中,最远离权力核心的庞大事业单位群体。
在各地财政吃紧和养老金缺口空前巨大的时候,不砍你们砍谁?也就一般的国企能和教师群体同病相怜了。
这两年师范类专业突然就火了,但只要想一想就知道老师是一个已经站在悬崖边上的行业。为啥?
孩子没了啊,今年的结婚人数只有10年前的一半,新生儿数量更是连年走低,是5年前的一半。
这几年的出生人口断崖式下跌,现在学师范就是49年加入国民党。
现在的公立学校数量可是按照过去生育旺盛时代配置的啊。以后哪会需要这么多老师?能养活这么多老师?
参考对岸中国台湾,中国台湾经济上升期的时候也是大量的职业学校升了大学,遍地中小学。
人口负增长,大量学校因为完全招不到人开始废校,遍地流浪教师,各种教授都想着到大陆来混口饭吃。
随着新生儿数量的减少,未来育龄儿童的数量必然减少。孩子少了,学校和老师的裁撤只会是必然趋势。
16年的孩子今年报名上小学了,接下来一年一年的生源会越来越少。
小学生源数量下降,这一趋势将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蔓延。从小学向中学及大学蔓延,从主科向副科蔓延。
叠加学科的更新,教师团队的改革也是迟早的事,编制类专业高考会逐年收紧。
公立教师工作根本就不是什么铁饭碗了,现在只是降薪,以后还要失业。
行业起起伏伏,政策变幻无常。
如果总想着咬牙复习,哪怕脱一层皮,只要通过考试,然后就上岸。
之后就舒舒服服地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再也不用努力奋斗了。
这种想法本身就有问题,也许会有一段时间给你舒服,但是一直舒服是不可能的。
大部分教师,出了学校马上又进学校,没有经历过社会,对社会和人的认知都停留在学校阶段。
不知道社会生存和生活的种种残酷,这些都造成了大部分教师对真实社会情况和市场关系认知的脱节,脱离真实的世界太久了。
工作的高稳定性,工作的低强度,工作的高待遇,三者不可兼得。又稳定又轻松工资又高的工作是不存在的。
经济大形势不好的时候,不想辞职裁员,还不想太辛苦,那只能接受工资低了。
都是成年人了,喊喊我全都要只有电影漫画里才有,现实中就要做取舍。
发号施令的最终不是机器,而是人。是人就有自己的利益和算盘。所以,尽量靠近能发号施令的地方,更安全。最好不要去考教师,去强势部门比较好。
城市好,自己好,城市差,等靠要。
落后地区性价比开始凸显,
国家看重的省会及城市也可以考虑。托底的财政转移这些城市甚至还可以有增加,相对安全。
之前一些教师居然还支持对教培一刀切。但教培行业整个被砍掉,学校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现在老师发现离职之后根本就找不到本专业的工作。
而且全国教师待遇反而全面下降,毕竟没有市场上的民营私立学校抢教师资源,那学校自然是没必要给教师高工资了。
这些教师连商业基本的情况都搞不清楚,一旦没有民企在这个行当里竞争,那你作为老师就相当于没有一点退路。
没有了私立教育的冲击,你想跳槽都没去处,领导可以放心大胆地骂你。
校长让你滚蛋,你就这辈子废了。可以预料今后一个学校,校长权力无限扩张,变成学校里的土皇帝。
一个没有竞争的市场,赢者就是你的上司,输者却是一无所有。
只能说你们想多了,只有企业,在让人走的时候,才会正经的开除你,企业收入好还能大方给你补偿。
上面一声命令,就能所有人孤立你,边缘化你,给你最低工资,让你做重复劳动,繁琐毫无意义的事。特别是体制内还不适用劳动法,那想要玩你更是容易。
当地方政府是老师唯一的岗位提供者,是不可能提供高过或者高于当地社会工资太多的。公务员作为决策者,医院还有一定的收费权,都必然会高于老师。
一旦财政收入不行,这三个里面受最大影响的必然是老师。这一行业的从业者要接受这么一个现实。
每个城市都会有一些重点学校,明星学校,他们的教师收入依旧很高,但是绝大多数老师还是在普通学校的,顶多就能混个事业单位的平均工资罢了。
灭掉教培,扫清外围,直接干掉优质教师的退路。只要他们不能无缝衔接的找到下家,以后也只能待在公办学校里温水煮青蛙。
有人会说,我去当家庭教师,偷偷独立补课。这个想法十分可笑,因为家长选你是因为你在学校里的成绩,甚至仅仅是因为你是那个好学校的老师。
离开那个学校,两年三年可以,还有之前的家长介绍,五年十年能保证还有那么多学生吗?会有一些老师能做到,但肯定不是大多数。
更何况公立学校本来就缺钱,课外补课被发现后,退的补课费那是要入学校小金库的,可不是你想不退就能不退。
每月从你的工资卡里直接扣,只给你保留生活费。至于绩效,你懂的,更没个指望。给你
记过处分还都是要记入档案,陪伴你一辈子。
(如果实在想补课,把关系打点好吧,你懂的。毕竟补课实际上都是被别的老师举报的,自己人举报自己人,一举报一个准。)
国家打断教培产业链,下一步就是收紧私立学校的招生,避免他们掐尖。了解教学的人都知道,入口决定出口,什么苗子决定了什么升学率。
如果不允许私立校掐尖,长期来看必然会导致其升学率无法一枝独秀。而没有高升学率作为保障的私立学校,只有转让企业控制权,回归公办这一条路。
没有职业是永远安全,永远稳定的,一旦你抱有吃铁饭碗的想法,危机就不远了。
编制是围城,个人是没有议价能力的。领导两手一摊,没有就是没有,上面说不发就是不发,和我也没啥关系。你不服你走,这时候编制就是鸡肋。
以前有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说“再穷不如教育穷”,共同富裕可不是口号哟。
如果不能为地方政府找到财源,全国地方体制内老师的更大范围,更大幅度的持续降薪,才刚刚开始。
要么静待花开,要么做不到热爱教育的人趁早走吧,未来的路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