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不是选择,而是逻辑必然

Author: 张是之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周天晚上7点,咱们聊聊最近的热点话题和难点话题,欢迎预约↓↓

文 | 张是之

前几天关于霍普“论证公理”的文章,有朋好友反馈还是太长太难了。

现在我试着来一个更简短的版本,让你三五分钟就能看懂看明白。

喜欢深究的朋友当然需要看原著了,不需要的话明白个大概也就可以了。

很多人都知道奥地利学派的一句话: 价值是主观的。

但如果学到更深入,会发现我们同时强调: 伦理是客观的。

什么意思呢?比如:自愿交易是好的,偷盗抢劫是坏的。

但问题来了,当遇到变相掠夺,尤其是隐藏得很深的那种,很多人分不清。

所以霍普要回答的就是: 有没有一个人人都必须承认的客观标准,来区分对与错?

而他给出的答案,就是“论证公理”和“践言冲突”。

霍普当时所面对的哲学背景,有两个危机:

第一个是认识论危机。

后现代思潮流行,说“真理是相对的”。

听起来很开放,但一旦真理相对,经济学、伦理学,就降格成了“意见”,没有共识。

第二是伦理政治危机。

如果真理是相对的,那伦理就成了权力的产物。

换句话说,谁拳头大,谁就能定义对错。

结果就是“理性自杀”,连“真理是相对的”这句话本身,也失去了意义。

霍普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逻辑上无可否认的根基,来重新支撑理性与伦理。

霍普说, 伦理的核心任务,就是预防冲突。

冲突来自哪里呢?来自稀缺性,资源是有限的,大家都在竞争。

但要进入论证,每个人都必须默认这三个前提:第一,我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第二,我承认逻辑和交流规则;第二,我有权使用表达的工具。

否则,论证根本进行不下去。

这说明,私有财产权并不是“意见”,而是论证活动本身的前提。

很多思想流派试图否认私有财产权,霍普指出,这些论证必然自我矛盾。

比如这两种情况:

如果别人的身体归我所有,那他就成了奴隶,失去论证能力。很明显,这是自相矛盾的。

或者说如果大家共同拥有一切,那任何使用都要集体同意。结果就是行动瘫痪,这也不可能。

另外哲学里有个难题,我们能不能从“是什么”推导出“应该是什么”?

休谟给出的回答是,不可以;而霍普给出的回答是,可以。

因为论证既是一种事实行动,又自带规则。

这就像下棋,棋盘是事实,但只要你下棋,就必须遵守规则。二者是一体的。

论证也是一样,你能论证这个事实,就已经承认了你必须遵守论证规则。

霍普的最终目标,是把“论证公理”和“践言冲突”变成政治哲学不可否认的元工具。

他证明了,自我所有权和私有产权,并不是文化习俗,而是逻辑上不可否认的必然条件。

只要你开口论证,就已经承认它们。

这让自由社会的伦理基础,不再只是一种政治意见,而是上升成为了一种理性必然。

所以,当我们再说“私有产权好”、“自由社会好”,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偏好表达,而是一种无法被否认的逻辑结论。

这就是霍普带给奥派的力量,从哲学根基上,让自由成为理性不可否认的必然性。

2025年08月22日

——————

学习奥派思维,掌握预判危机的指标和方法

对经济危机的判断与把握,决定了一个人是站在风口还是谷底。

回望历史,能精准预判经济危机的学派寥寥无几,奥地利学派便是其中的 “预言家”。

1929年的大萧条,2008年的次贷危机,奥派都做出了精准预测。

这些预判并非运气,而是基于一套看透经济运行本质的硬核逻辑。

当下的你,如果想拥有这种 “提前看底牌” 的能力,帮助自己穿越当下的不确定性,一定要来学习我的《经济学通识课127讲》,这127讲里面包含:

(1)经济学入门27讲,带你快速构建整个奥地利学派的框架,掌握奥派预判危机的核心指标和方法,做一个擅长冷静思考的人。

(2)《人的行动》100讲,带你精读奥派米塞斯经典之作,经济学归根到底还是对人的本性的洞察,看完帮助你更好地洞察宏观变化背后的底层逻辑。

学完这门课后,你将收获一套经济学推理框架、更缜密的逻辑与经济学思维,更重要的是除了理论分析,我还加入了方法论指导,能够帮助你在投资、理财事业等方面抓住红利。

原价599,奥派经济学公众号粉丝福利价只需365元/年,仅限30个名额,抓紧时间订阅。

防失联加微信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