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变成税

Author: 言九林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图片

文丨言九林

1、蚕盐法

图片

宋代有一种“福利”,叫做蚕盐法。

养蚕需要用到盐,而蚕丝未成之前百姓往往无钱买盐。民意遂寄希望于官府,希望能先从官府贷盐——盐是被官府高度垄断专卖的物资——等蚕事完毕再偿还盐钱和利息。这是蚕盐法出台的初衷。

蚕盐法 始于南唐盛于北宋。可是,蚕盐法在北宋没有变成百姓的福利,相反,它逐渐蜕变成了官府定额定期向乡村民户摊派食盐的工具。每年二月育蚕季开始,官府就会派人去强迫民众买盐。每年六月蚕茧收获季到来,官府就会派人去向百姓征收丝绢(不直接收钱,而要将盐价和利息折纳成丝绢,是因为折算过程中有很大的操作空间,比如按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价格来折算完全由官府说了算,可以让政府多赚一笔)。 不管养不养蚕,都要在二月贷官府的蚕盐,都要在六月向官府偿还丝绢

蚕盐法在底层民间引起许多怨言,但朝廷始终不为所动。到了宋徽宗统治中期,政府干脆出台了一项更无耻的规定:

“人户合纳蚕盐钱,自祖宗以来,认纳皆有定数。如不愿请盐,即具合纳盐数上纳六分价钱,具存成法。”

至此,蚕盐钱完全抛弃了初衷,成了压在百姓身上的官定负担, 严禁农户以不养蚕为由拒缴 。即便不养蚕也不想要盐,仍得向官府缴纳相当于摊派额度六成的蚕盐钱。福利赤裸裸地变成了税负。

2、隋社仓

图片

公元585年,隋朝度支尚书长孙平给隋文帝出了个主意。

长孙平说,天下州县常遭受水旱灾害,百姓常陷入饥荒。如果在每年秋收的时候,让每户人家按贫富等级拿出一些粮食来,最高额度为每户一石,然后将这些粮食储存在仓库之中,遇上灾年再拿出来赈济灾民,岂不是很好?当下设于州郡用来存放税粮的仓库叫常平仓,这个新设于乡村用来储放饥荒保障粮的仓库可以叫做义仓。

隋文帝很喜欢这个建议——他实在没理由不喜欢。首先,设置义仓是让民众自己给自己交灾保粮,并不需要官府出一粒粮食。其次,民众已给朝廷缴纳了各种税赋,朝廷本就有义务在灾荒年份打开官仓(也就是常平仓)赈济民众,官仓之外再设义仓,实际上相当于将赈灾责任转嫁给了民众。

隋文帝应允了长孙平的建议,但没采纳义仓这个名称,而是将之改称社仓。在新制度中, 粮仓建在里社之中,出粮者是里社中的普通民众,管理者是里社的社司 然而仅仅过去十年,公元595年,隋文帝便以上年的关中大旱为由头下旨,解除了社司管理社仓的权力,将北境所有社仓转交给地方州县掌管,民众向社仓交粮的方式也由自愿性质的“劝募”,变更为按官定标准统一强制缴纳。

在诏书中, 隋文帝公然将给社仓交粮称作给国家交税

“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

百姓自己给自己交的灾保粮,至此变成给朝廷的税赋。

隋文帝开了头,隋炀帝也有样学样,“大业中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途无以支给” ,杨广大兴土木,钱不够花,就把手伸到存放救灾粮的社仓里,肆意挥霍百姓的灾爆粮,所有社仓都被折腾空了。

3、宋义仓

图片

义仓名为福利实为税赋,让许多皇帝垂涎。

唐太宗虽然经常批判前朝隋炀帝,可在征收义仓税这件事情上却完全照搬隋炀帝的做法:按户纳粮,上上户纳粮五石,余者依次递减,不管名下有田没田,不管是农民还是商人,都得把这笔义仓税交上来。 整个唐代,义仓里的粮食几乎从来没有花在交灾保粮的百姓身上 武则天时代,酷吏来俊臣收受贿赂,“断出义仓米数千石” 给行贿的富商倪氏,官权力随手便能将数千石义仓米拨给私人。到了唐中宗神龙年间,因朝廷和官府的无节制挥霍,“天下义仓费用向尽”,义仓里已颗粒无剩。

宋朝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

宋太祖与宋仁宗都对义仓感兴趣,屡屡在朝堂上提议重新开征义仓税。北宋初年的朝臣中,还颇有一些以民为本的士大夫。他们在朝堂上公然说征收义仓税是“赋税之外,两重供输”,百姓已经缴纳过赋税,朝廷有义务设置常平仓去赈济百姓,在常平仓外再设置义仓,等于强迫百姓再缴一次税,而 重复征税是不对的

宋太祖和宋仁宗没梗着脖子硬收义仓税。这倒不是他们从谏如流,而是朝廷财政还没困窘到可以不要脸面的程度。1077年,宋神宗终因国库空虚而乾纲独断,撕掉脸面开始重收义仓税,且规定只有特别穷、年纳税总额不超过一斗的民户才可以免交。这些义仓全部建在县城之中,往往与县仓合而为一,后又强制并入郡仓,结果“悉为官吏移用,……故遇凶年无以救民之死” 。1123年,权臣蔡京甚至下令江南、两浙等路义仓仅留下三成粮食,余者全部运往京师,皇权对灾保粮的挪用可谓肆无忌惮。

南宋义仓继续控制在官府手中,粮食继续被挪用。宋高宗时,州县对义仓粮食随意支用,水旱灾害发生时常无粮赈济灾民。宋宁宗时,衙门将义仓粮食拿到市场上倒卖生财,已成为常见现象。南宋基层官员董煟在其《救荒活民书》中批评道:

“义仓,民间储蓄以备水旱者也。一遇凶歉,直当给以还民,岂可吝而不发,发而遽有德色哉!”

那义仓里的粮食本就属于百姓而非官府,遇到灾年本该立即发放不可吝啬;官府开放义仓赈灾,不过是把百姓自己存的保灾粮还给百姓,岂可自认为对百姓有所恩德!义仓本是民众将自己的粮食寄存起来以备荒年,结果落在官府手中却变成了一种税。

董煟是小人物,他的批评没有任何效果。

4、朱熹社仓

图片

1181年,对义仓深感失望的朱熹重新捡起了“社仓”这个名称。

朱熹希望在民间设立新的“社仓”,仓库设在本地而非遥远的州郡,由本乡人士主持,收粮放粮由地方耆老掌控, 不许州县官员干预 朱熹希望社仓的粮食回归灾保粮的本意。

遗憾的是,宋朝百姓在朝廷税赋政策的压迫和诱导下,普遍选择尽可能分裂为三到五口人的小户人家(如北宋的衙前差役、南宋的丁盐紬绢,都起到了迫使百姓分家的效果)。生于南宋、后来成为元朝百姓的洪焱祖曾感慨金、元政权统治下的北方百姓多是大家庭,“束矢莫能折”;而南宋政权统治下的南方百姓“小户亦缕析”,即便是亲兄弟也要分割成小户人家单过。 民间社会的这种支离破碎,导致朱熹所期望的社仓在民间缺乏支持,无法自我发育。 当然官府也没有动力去帮助百姓推行,毕竟朱熹式社仓要将粮食的收支管理交给民间社会,这种模式等于切断了官权力谋取利益的通道。所以陆九渊曾感慨:“社仓几年矣,有司不复举行,所以远方无知者。”(元代江南因民间社会发达,民间自发运作的社仓,倒是起到了一些比较好的社会保障效果)

民间没力量实施,衙门没动力推广,朱熹的社仓梦自然只能是梦。更悲剧的是,朝廷虽然对朱熹式社仓无感,可社仓这个名目却很快引起了朝廷的兴趣。于是,南宋百姓在常平仓税、义仓税之外,又多了一种社仓税。这种社仓税走的仍是官府控制、仓储挪用、强制催收的老路。

当然了,南宋政府开征社仓税的名义,仍是为了百姓福利。

5、和买绢

图片

宋朝还有一项福利政策,叫做和买绢。

该政策始于北宋太宗、真宗时期。其本意似乎很好,政策内容简单说来就是:春天的时候由官府贷款给穷困百姓,让他们有资金种桑养蚕、种麻织布,到了该缴纳夏秋两税时,再让百姓给官府缴纳相应绢帛来抵消贷款。因 相当于政府预先支付采购绢帛的资金 ,故该政策也叫做预买绢。

宋仁宗时,因朝廷需要大量的绢帛来满足军队所需,地方政府在征收绢帛方面压力很大,和买绢政策在河北、两浙、四川等地皆有实施。宋神宗年间,和买绢又借王安石变法之机在全国铺开,成了宋朝政府的一项固定政策。 但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和买绢这项福利成了宋朝百姓人人痛恨的暴政。

首先,朝廷因屡兴战事,绢布需求激增,绢布市场价格暴涨数倍。但官府推行和买绢政策时,预支的本钱不愿随市价上涨,导致参与和买绢对百姓而言成了亏本生意。其次,有些地方官府还玩起了折算的把戏,如宋哲宗元祐年间,江都县不给百姓预支现钱,而是把钱折算成盐,官府预支六两盐给百姓,作为一尺绢的价格,可六两盐的市价仅相当于一尺绢市价的三分之一。这样搞的结果,自然是参与和买绢项目的百姓亏惨了,纷纷想要退出,不敢继续享受这项“福利”。

朝廷亟需绢布,百姓却不肯再参与和买绢。官府怎么办?自然是传承上千年的老手段,动用行政力量,按百姓的资产等级,实施强制摊派。被摊派到的百姓,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参与和买绢这项“福利”,必须接受官府给定的预购价,必须按期缴足官府规定的绢布数量。

北宋官员范镇 亲历了 和买绢政策如何从福利变成暴政。据他讲,北宋百姓早期参与和买绢项目,因官府收购价比较合理,还能挣到一些钱。但进入宋神宗时代之后,一切就都变了。不但官府的采购价远低于市场价,负责采购事务的转运使为完成政绩,还搞起了摊派。富人必须参与和买绢,动辄被摊派数百匹之多;穷人也必须参与和买绢,动辄被摊派二三十匹之多。摊派匹数越多,亏损就越大。富人和穷人都被搞得焦头烂额,都极其痛恨这项“福利”。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在权力不受约束之地,任何充满善意初衷的福利政策,最后都会退化为汲取工具。和买绢政策也不例外。宋神宗时期,百姓多少还能从官府手中拿到一点点绢布预购款。 到了宋徽宗崇宁年间,官府已直接将和买绢视为了一种新税赋,不愿再向百姓支付象征性的预购款——没有预购款,和买绢对百姓来说就成了纯粹的负担

进入南宋后,这项新税赋干脆以“折帛钱”的名目,堂而皇之固定了下来,成了所有百姓都要承受的新税种。不管你家里有没有 种桑养蚕、种麻织布,只要是南宋百姓,便都逃不掉这笔税。至于这笔税的初衷本是“福利”,朝堂之上早就无人在意。

图片

学习奥派思维,掌握预判危机的指标和方法

对经济危机的判断与把握,决定了一个人是站在风口还是谷底。

回望历史,能精准预判经济危机的学派寥寥无几,奥地利学派便是其中的 “预言家”。

1929年的大萧条,2008年的次贷危机,奥派都做出了精准预测。

这些预判并非运气,而是基于一套看透经济运行本质的硬核逻辑。

当下的你,如果想拥有这种 “提前看底牌” 的能力,帮助自己穿越当下的不确定性,一定要来学习我的《经济学通识课127讲》,这127讲里面包含:

(1)经济学入门27讲,带你快速构建整个奥地利学派的框架,掌握奥派预判危机的核心指标和方法,做一个擅长冷静思考的人。

(2)《人的行动》100讲,带你精读奥派米塞斯经典之作,经济学归根到底还是对人的本性的洞察,看完帮助你更好地洞察宏观变化背后的底层逻辑。

学完这门课后,你将收获一套经济学推理框架、更缜密的逻辑与经济学思维,更重要的是除了理论分析,我还加入了方法论指导,能够帮助你在投资、理财事业等方面抓住红利。

原价599,奥派经济学公众号粉丝福利价只需365元/年,仅限30个名额,抓紧时间订阅。

防失联加微信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