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你到底是尊重常识还是反常识?
Author: 漫天雪798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前几日领衔提出了极其混乱、以发钱为主基调的《关于放开经济活动的建议》(见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11月24日,北大国发院承泽论坛第10期“中国经济的新征程与新挑战暨《经济的常识》悦读会”在线举办,他又发表了《尊重常识是战胜经济挑战的前提》的演讲,为他自己的新书《经济的常识:中国经济的变与不变》做推介。
这篇演讲符合他的风格:一如既往地混乱不堪,通篇充斥着逻辑谬误。让人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一个以逻辑见长的经济学家?
在演讲的开篇,他紧扣自己书的主题,谈“常识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从苏格兰启蒙运动谈起,认为:
“苏格兰启蒙运动和欧洲大陆的启蒙运动不太一样,苏格兰人特别注重情感和经验,而欧洲大陆的人更注重理性。这一区别奠定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特色,也奠定了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为人类所做贡献的突出特征。”
启蒙运动一直有两条线,一是英伦经验传统,一是欧陆理性传统。这两个分支可以说决定了此后经济学发展的道路。其本质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分歧。前者对应的是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后者强调的是理性的内省认知、先验综合、逻辑演绎。发展到现在,就是黑板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与真实世界的人的行动的经济学的区别。
如果我们知道希腊人认知世界的方法,他们对科学的定义和探求,其实从上述区别就可以直接判定,欧陆理性传统才是科学精神的传承,而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的方法,后来又到卡尔·波普尔的“可证伪”,相比于前者,既粗鄙而又不可靠。
姚洋对英伦经验主义赞誉有加,他所说的“常识”,就属于经验领域。但是经验是靠不住的,只有逻辑才靠得住。实践并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逻辑才是。经验主义者从无数复杂的事态中抽象出规律性,但是经验观察无法穷尽,历史事件总是复杂因素的结果,发现1万只天鹅是白的,你也不能说天鹅是白的是真理,因为的确有黑天鹅;说太阳绕着地球转,地球是平的,符合人的直觉,然而它并不正确;鸡打鸣天就亮,也不能认为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与之相反,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始,以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为标志,希腊人发现了真正探求真理——实际上也是追求自由——的方法,那就是从一个先验的必然正确的命题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导,最终得出一个绝对正确的结论。
著名的三段论说:
人皆有一死,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会死。
这就是一个最基本的保真推理。这不是废话吗?但是正是从这些绝对为真的命题中不断推导,得出也必然正确的结论。那么这样的结论就可以独立于经验进行构建。它不被经验证实也不被它证伪,因为经验事态总是复杂因素的结果,而纯粹的演绎推理则是抽离出经验事态中的本质关联。
事实上,要恰当地理解经验世界,我们必须进行先验地追溯。在先验的追溯之中,我们发展出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希腊人认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我们称之为——科学。而那些经验观察,希腊人认为那很拙劣,根本就不是科学,而是“意见”(doxa)。
当我们从经验和常识说,“脑袋是圆的”的时候,并不是没有特定条件的,你得首先有圆这个概念,才能说,脑袋是圆的,以及,脑袋其实还不够圆。
但是在现实世界里,根本就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圆。如果一切都是来自于现实世界的经验,那圆的概念是从哪里来的?
所以我们是通过纯粹的内省演绎,而获得圆这样的真知的。它被定义为:圆是这样一条曲线,它上面的每一个点都与一个叫圆心的点保持相同距离。也就是说,真正的圆,只存在于人的内心认知中。
注意这个定义本身,也不需要经验地用圆规把它画出来。因为圆规画出来的圆,也不圆。它画出来的之所以被叫做圆,是因为圆这个概念已经被事先定义出来了。
那么从圆这个抽象的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开始观察和认知现实世界,判断什么圆,什么不够圆,并一步步推导出与圆有关的一切定理。工程师造轮胎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地接近圆,而不是说,现实世界根本就没有圆,所以我要把它造成方的。
而经济学,就必须、也应当是希腊科学的范式,从一个先验的命题出发,一步步推导出经济学定理,构建经济学大厦,而不是从纷繁复杂的人类行动中去归纳经验。因为现实世界太复杂了,事件总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加上人的行动目的千差万别且变动不居,怎么可能用经验主义的方法认为人现在偏好什么就永远偏好什么?那就是把人当作物理实验或者石头来研究。
这个先验的命题就是
“人的行动有目的”
。否定这一命题,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你的否定就是有目的的行动。因此它上升为公理。
像几何学一样,从这个公理出发,就可以推导出经济学定律。
经济学家在研究之初就已经掌握了主宰其研究的现象的终极原则(想想希腊人先定义“点线面圆”,再展开他们的逻辑演绎),但人类却不直接掌握有关终极的物理原则的知识。此处即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根本差别。
用这么长篇幅说先验与经验问题,是因为经济科学的发展背离了希腊以来的科学精神,走入了歧途,经济学家用数学和经验的方法研究人类行动,就是把人当机器研究,这是希腊科学精神诞生以来的一股逆流。
而姚洋恰恰就是经验主义逆流的产物,他犯的所有错误,其实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真可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们看看姚洋在
“不符合常识的经济理论贻害极大”
部分说了什么。
他举的第一个例子就直奔经济学中最艰深的领域:货币理论中的“货币中性论”。
他说:
在一个有摩擦的世界里,我们老百姓的常识是,货币并非中性,有钱就有更大的权力,有钱就可以购买更多的东西。当然,老百姓也明白,如果货币太多,钱就不值钱,但当自己手中的货币适当增加时,财富值就有所增加。这是老百姓的直觉或常识,我很认同。在我们真实生活的有摩擦的世界中,货币不可能中性。
从这段混乱不堪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断定:姚洋不懂货币理论。
因为你要谈货币中性论,你首先要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它是错的,以及反对的理由是什么。他所谈的
“有钱就有更大的权力,有钱就可以购买更多的东西”
,并不是“货币非中性”的内涵。
货币中性论是说:货币就是在直接交换过程中加入了一个间接的媒介,对交换关系本身不发生影响。增加货币供应量,物价就同步水涨船高,货币供应量增加一倍,各种商品的物价就同步增加一倍。对交换关系没有什么影响,还可以刺激经济,并满足了人民“廉价货币”的愿望,何乐而不为?
“货币太多钱就不值钱”
,稀释人们的储蓄和财富,这是很显然的事情,尽管这个理由同样很重要,但是反对货币中性论的根本理由却不在这里,而在于,它会引起各种商品之间相对价格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财富的转移;同时还会引起资本品和消费品之间的相对价格结构的变化,由此导致经济危机。
即使有一个好心的天使加百列,给人人平等地发钱,这时生产并没有增加,钱增加了,只会推高物价,但是物价的上涨对每个人的影响并不同。每个人的价值排序不同,时间偏好不同,对货币的需求也不同,也必然会影响相对价格。那些时间偏好高的人,会火速跑到商场,把钱花掉,推高物价,而喜欢储蓄的人,则只能在物价上涨之后购买商品。
更重要的是,现实中没有天使加百列,只有美国政府和美联储。新增的信贷并不会人人有份,而总是从某一点注入经济体,然后像涟漪一样不断扩散。那些先拿到钱的人,会在物价尚未上涨之前购买商品,推高物价,而后拿到新增货币的人,则在物价上涨之后购买商品,由此实现了财富从后者向前者的转移。
很显然,谁印钱谁就最先拿到钱,他们是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紧接着,那些与美国政府关系紧密的大型承包商、军火商、产业集团、受补贴群体会收到美国政府的新增货币,他们开启买买买模式,推高了钢材、水泥、矿藏,以及一切生活用品的价格。最后收到、或者根本就没有收到货币的人,是小型企业、领取固定薪水的打工仔。
因此这是大规模的、秘密的财富转移过程。劫贫济富那种。说白了,就是抢钱。
货币理论的精髓,在于认清了现金引起的货币关系的变动对于各种物价、工资率和利率之影响,既不是同时的,也不是同程度的。
这才是货币非中性的基本内涵。
至于说,货币中性论的直接衍生物“价格指数”,以及增发货币信贷会导致经济危机,以前写了很多,这篇文章略过不讲。
在中国的现实中,国有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贷款,同时利率较低,而民营企业往往得不到贷款。如果你相信货币是中性的,你就会说,让货币增长速度等于GDP增长的速度即可。比如,按照5.5%的GDP增速来供应M2(广义货币供应量)。这是货币主义理论一个核心的政策建议。但如果我们这么做,恐怕民营企业都会倒下。
了解了货币非中性的概念后,我们就会知道,到底是国企拿到还是私企拿到新增信贷,二者之间的利率差异和取得信贷的难度,是另外一个问题。讨论货币非中性,关注的点是谁先拿到谁受益,而与什么样的经济主体先拿到没有关系。银行一直为一家私企放贷,并不能因为它的经济性质是私营的,就无害了,就不会发生财富转移了,不会导致经济危机了。
我们反对的是任何形式的扩张信贷,而不在乎这些信贷放给谁。
但是他由于基础性的错误,紧接着开始说,
按GDP增速扩张M2
——这是弗里德曼式的原则性错误——
民营企业都会倒下
。你以为他要说应当控制信贷,结果他举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例子:
我经常用“养一池鱼”来做比喻。在一个鱼塘里,国有企业相当于其中的大鱼,民营企业相当于小鱼。如果鱼塘主说,经过计算,池塘里投放200斤饲料正好大小鱼都吃好,他就只精确地投放200斤,结果大概率就是这些饲料绝大部分被大鱼吃掉,大量的小鱼饿死。他应该做的是投放250斤到300斤,让大鱼都吃饱以后,小鱼还有饲料吃。
嗯,通货膨胀很坏,原因是还不够通货膨胀,再大放水,就好了,大家就雨露均沾——抢劫人人有份了!
同志,让所有人雨露均沾,事情就好了?你刚才不是才说过
“老百姓也明白,如果货币太多,钱就不值钱……这是老百姓的直觉或常识,我很认同。”
吗?况且,即使雨露均沾,货币照样非中性,照样会引起相对价格结构的变化,看看前面的“天使加百列模型”。
而且,这个比喻是如此拙劣,结论是如此离谱,以至于让人不但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一个经济学家,而且怀疑其精神是否正常。
首先,比喻不能替代精准的科学表达,不能代替事物的本体,更不能替代逻辑,任何比喻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在经济学领域内,抛弃经济科学谨严的表达和长链条的逻辑推理,是拙劣的,它常常起到非常差的效果,不但不会起到正面的阐释作用,反而会加深误解。
比喻经常十分有助于阐述复杂问题使不那么聪明的人们明白。但是如果人们忘记一切对比都是不完备的,比喻就会误导人并且导致胡说。按照字面意义理解比喻说法并且从中推断出人们希望通过比喻阐明的对象的性质是愚蠢的。
因此一个严肃的经济学家是非常慎重地使用比喻的,他们依靠的是严谨的、层层递进的、无懈可击的逻辑推理。经济学之美,就在于逻辑之美,思辨之美,而不是使用那些肤浅的比喻。
其次,把市场中充满活力的主体视为池塘里的鱼,是必须等待投喂的鱼苗,这就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类比,它完全建立在对政府的崇拜和对市场主体的贬低和错误理解之上。人会追求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偏好,重要的是人有理性,懂得分工交换合作是增进自身利益的可行途径。在鱼类的世界里,有这样的思考和行为吗?
第三,市场主体需要投喂饲料才能生存吗?市场主体不需要投喂,恰恰相反,是市场主体不得不投喂国家,正是市场主体的活动在创造财富。鱼塘里的鱼,会出现先拿到饲料之后赶紧去购买,继而推高物价的坎蒂隆效应吗?
第四,市场也不是小池塘,而是广阔无垠的海洋。市场里的“鱼”,可以凭借广阔的海洋自成生态,繁衍生息。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不需要任何干预的力量,就能运转自如,所以自以为是的干预,都是在破坏市场本身,降低所有人的福利水平。
最后,害怕小鱼吃不饱大于撑死,又是多么无知的比喻。大鱼会嫌钱少吗?按照姚洋的逻辑,小鱼要是还没拿到,那就继续扩张。扩张到最后,结果是什么?货币变成废纸,金融体系崩溃,回到真实商品——即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所有“鱼”都要饿死。
姚洋错误的根子,一是方法论错误,他用经验主义的眼光认为,一直在增发货币,可是经济照样增长,所以发货币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这就处在“鸡打鸣天就亮”的认知程度。殊不知,一直在增发货币,经济还在进步,只能说明经济进步的速度足够快,消弭了货币增发带来的恶果。反过来说,如果不是货币增发,我们本可以享受更低的物价和更高的生活水平,因为生产力进步与货币通胀对于物价呈反作用的关系。
二是他始终把国家要进行经济干预,当作一个默认的不用质疑的前提。他更是从来没有想过,货币作为一种商品,为什么非得要国家控制,自由市场不可以吗?金本位不可以吗?他的一切出发点,都是如何干预,而不是不要干预。他骨子里,就是一个国家统制主义者,从他认为“个人所得税免征额5000已经很高了”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他屁股坐在哪里。
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能力的人,往往凭经验也可以得出一个看似正确的结论,但是经不起细细推敲,当你正要为他鼓掌时,就会发现同样的事实,他能得出一个自相矛盾的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从这点看,姚洋就是经济学界的九边。
用经济学思维理解世界,用市场的逻辑创造幸福。强烈推荐经济学科普作家亮叔的《给孩子的极简经济学课:童话故事里的经济学》。用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系统讲解经济学知识,通俗易懂又有趣。课程适合10岁以上孩子,亦适合成年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