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家两句非常实操的话送给米莱

Author: 邓新华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中国改革家两句非常实操的话送给米莱

作者: 邓新华 (人文经济学会)

米莱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的中期选举失利,只获得33%选票,而庇隆主义政党获得47%选票。布宜诺斯艾利是米莱赢得总统大选的关键之地,中期选举却失利了,让市场担忧,米莱的改革还能持续下去吗?

我非常支持米莱的改革理念,但对他的改革技巧,我一直是有批评的。

中国的改革家,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很重要的经验,值得米莱借鉴。我觉得有几句话,米莱应该知道。

第一句, 依靠“明白人” 。“明白人”这个概念是1982年北京市的一个叫王大明的领导提出的,当时还引起了全国大讨论。邓公认可这个概念。邓公在谈到科学技术工作和人才培养使用工作时说:

“体制改革,中心应当抓住两条。第一条是建立起管理体制、责任制,制定出规章制度、定额等等;第二条是解决好领导班子,选出‘明白人’组成领导班子,这一条可能比第一条更重要。没有‘明白人’出来当家,一个单位搞不出什么成绩出来。现在是应该把这个问题讲得更明白的时候了。衡量一个单位改革是否见效,不仅看它定了什么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看它选的人好不好,这是问题的核心”。

1984年邓小平在接见沿海城市座谈会代表时说,抓对外开放,要靠“明白人”。在经济问题上,我是个外行。

要成功推行改革,最重要的是培养、任用一批懂改革的逻辑的“明白人”。有些问题,自己是外行也没关系,放手让“明白人”去干就好了。再说,人的精力有限,靠个人,能干几个事?必须得靠一堆“明白人”。

你看,在邓公的鼓励下,中国涌现出无数改革家,可谓群星璀璨。

而米莱则是一星独明。当然,阿根廷局限条件不太一样,米莱可能缺乏按自己的意图来任用“明白人”的条件。米莱现在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一个人拿着蓝图,努力在推动改革。当年智利搞市场化改革,好歹还有一群“芝加哥小子”,现在米莱只有个人魅力,没有“明白人”群体助力,这很难的。我不了解米莱的具体局限条件,也不瞎出主意,只是希望米莱能够注意到“明白人”群体的重要意义。

第二句话, “杀出一条血路” 。这句话的核心是放权——向地方放权。

1979年,邓公提出搞特区,但财政又没钱。邓公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后来向下放权、鼓励地方“杀出一条血路来”成为普遍的改革模式,而不只是局限于特区。邓公说过,“调动积极性,权力下放是最主要的内容”。

向下放权既符合经济学的边际改进原理,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改革技巧。

我知道,米莱也给了阿根廷地方一些权力,阿根廷的地方竞争正在起来。一些省积极主动地减税,因为如果不减税,投资可能流向其他省。

但这还远远不够。

我认为,米莱应该联合地方,压议会把权力尽可能还给地方。关税、国内税、管制等等,都让地方去定好了。只要权力还给了地方,地方马上就能快速发展经济,地方财政尝到甜头,老百姓尝到甜头。即便米莱下台了,新总统和议会想再收回那些权力,会遭到地方的强烈反对、抗拒,不是那么容易收回的。为了放权给地方,完全可以不追求理念的彻底性,只要方向对、有渐进就行了。

很多人不太理解放权是个多么重要的改革技巧。他们觉得,大明星米莱,拿着彻底的市场经济改革蓝图,猛冲猛撞,在阿根廷推广开来,这是多爽的事!

是,我承认这很爽。

但你要想到,一旦米莱下台,庇隆主义者回归,他们可以瞬间废掉改革。但如果努力还权给地方,即便庇隆主义者回归,也是无法短时间内废掉改革的。

现在庇隆主义政客获得47%选票,米莱的改革真的处在巨大的风险中。当下可能难以推进,未来米莱若不能连任,可能瞬间被废。

当然了,我希望米莱能够继续改革,并且能够连任。但如果米莱不能连任呢?那我希望未来的改革者,真的要吸取教训,多想想改革的操作技巧。改革,不是一个人、一张蓝图、一时爽就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