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的最大功率

Author: 挨踢的牛魔王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题图由我厂AI生成

输入的最大功率

前段时间,在深圳考察,也见了不少房圈的人,很多人生意做的不错的。
在楼市冷淡的这段时期,还是有人赚钱,而且赚的不少。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哪怕你什么都没告诉他,只要他嗅到一个机会,马上自己就找各种人沟通交流,然后自己找相关的资料,把整个过程都拆解出来。
最后复原的流程,基本上大差不差,你给他一段时间,他搞的比原版还好。
这样的人,搞什么都能赚到钱。
而有的人,你就算是手把手教他,他还是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一旦有点问题,他就又跑过来问你,事无巨细。
你说他笨吗?
也不一定是笨,其实也挺聪明的,就是好像不操心,怎么说都没用。
你说他不勤奋,他比谁都勤奋,天天在搞那个事情,花的时间比谁都多。
不光是搞房子,搞其他事情都是一样的。
比如说写文章,有的人就是看看书,就学会了,有的人总结了很多经验,就是写不好。
人们常常用“悟性”、“天赋”、“灵性”等等词来形容这种现象。
学会了,就是有悟性,学不会,就是脑子不灵光。
这些词都很抽象,对于我们如何理解这种现象以及如何改进,并没有帮助。
其实这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本质是一个输入的吸收能力,就是 你输入的学习率
同样的学校,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有人考上清华北大,有人三本都考不上?
武侠小说中,人人想得到《九阴真经》,但是得到了,也未必有用。
因为你看不懂。
虽然大家接受的是同样的输入,但是吸收的效率是不同的。
有的人只能吸收 10% ,甚至是负的,因为他完全理解错了。
有的人能吸收100%,甚至300%,因为他举一反三又发现了新的东西。
有很多人完全忽略了这个事情,只是一味的增加输入。
比如看很多书,加入很多资料群,每天看各种资料。
现在互联网信息大爆炸,你看得完吗?
不如重点提升自己的学习率,学一个会一个。
往往底层原理是想通的,通了一个,其它的都通了。
还有些人,特别喜欢看很难的东西,最后,从入门到放弃。
这些方法,都是学习率低下的例子。
有一个方法是什么呢?
就是你学一个东西的最简化版本,把这个简化版本全流程跑通,基本就掌握了。
然后你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些要素,就容易得多。
最原始的想法,往往就是一个很简单的版本,但是几乎包含了全部的要素。
而且往往是一个人完成的。
既然系统是一个人完成的,那么你一个人,也可以理解。
但是随着这个系统的发展,有很多人的加入,增加了很多要素,最后就变得复杂无比,根本无法理解了。
比如说学习历史,大部分并不是要学习历史学,而是要搞懂世界运作的规律和逻辑。
现在的世界,已经变的太复杂,很多现代的东西掺杂其中。
而历史,就是一个世界运作的简化的版本。
最重要的资源无非是人口和土地。
比如说,你可以先从三国学起,把山川地理、各方势力、朝廷的运作、官制等等搞清楚。
等你搞透之后,再去看其它朝代,大致就能判断的大差不差了。
比如说,你搞自媒体,你就先搞微博。
因为微博虽然比较老了,但是运作起来比较简单,无非是短文字和图片,很快你就能把怎么涨粉,怎么接广告这些搞清楚。
而且做微博的成本相对比较低。
然后,你再去做短视频,无非是在上面增加要素而已。
再比如说,你想搞包租,你就先拿一套小房子,然后看看怎么找房源,怎么找租客,利润在哪里,怎么装修,家电家具在哪里买最有性价比,怎么降低空置率。
这一套搞下来,赚钱了,你再搞其它的就顺手了。
中文没有表达这个意思的词。
但是老外有一个专门的词,只是相反的意思,叫 no-drill .
No-drill就是只别人不学习简化版本,专门学习复杂版本的意思。
我在讲人工智能的时候,就搞了一个极端简化的gpt版本,本质就是2个文件。
很多人用了之后说,你这个gpt也太笨了,老是词不达意,用起来也不方便。
错了。
那个就不是给你用的,而是用来提升你的学习率的。
你把那个版本搞懂搞透了,原理就掌握了。
东西虽然少,但是你有100%,甚至300%的吸收率。
而你分析复杂的系统,东西虽然多,但是你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吸收率。
这篇文章本来是一篇文章,写完了才发现字数超了,只能拆成上下两篇。
下篇《 输出的最大功率 》敬请期待。

如果对你有启发,请点个关注或者“在看”吧。

老读者建议“星标”,没有任何互动,系统可能不会在第一时间推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