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生产者的个人主权就没有消费者主权

Author: 乌里单刀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图片来自网络

友情提示:本文字数约4300字。

文/乌里单刀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一切的经济事务皆由企业家指挥,他们控制着生产。尤其是那些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创建了横跨数十、上百个国家的大型经济组织,被人称之为商业帝国,这些企业家就是他们创建的商业帝国的 “国王”,比如“石油大王”、“钢铁大王”。
实际上,企业家、资本家以及农民都不能决定生产什么。相反,如果他们不理会消费者借助市场价格结构传达给他们的指令,就会亏损甚至破产,从而失去他们的资本。
消费者与资本家一样 唯利是图 ”,他们都喜欢 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 (所有人的 行动逻辑 一致 的),因此消费者乐意光顾那些能使他们以最低价格购买到所需商品的商店。
消费者买或不买的行动,决定了谁能继续拥有和运营那些工厂和农场。他们既可使穷人变富,也能使富人变穷。他们能够准确决定应该生产什么、以何种质量生产以及生产多少。
消费者善变而无情,他们毫不关心企业家过去的丰功伟绩和既得利益。如果有什么东西既使他们喜欢而又便宜,他们会毫不迟疑地放弃原有的卖家。
消费者不但决定着他们消费的一阶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还决定了用于生产这些一阶商品的高阶商品(资本品)的生产。一阶商品(消费品)的生产者必须找到价格最低的供给者,以便购买其生产所需的高阶商品,否则他就无法给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消费品,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
简单来说逻辑链条是这样的: 消费者的需求决定消费品的价格,消费品的价格又决定了各级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与资本品的价格 。消费者主权就是通过这样的逻辑链条支配了生产要素的使用。
因此,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消费者才是生产要素真正的支配者,或者说,企业家是生产要素的直接支配者,而消费者是生产要素的间接支配者。
这就是米塞斯说的 消费者主权 ”,它迫使生产者自觉地把生产要素用于能够满足消费者最迫切需求的地方。
不过,用 “帝国”和“主权”这样的政治术语来比喻商业或经济学,极容易产生负面甚至恶劣的影响,它可能把 自愿的交换 暴力强迫 相混淆,从而使人思维混乱、是非不分。
主权 是一个 国家 对其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 排他性的政治权力 。但消费者主权不是消费者 特权 ,消费者没有强迫生产者(以其不情愿出售的价格)给他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权力,也就是没有 强买 的权力,否则就侵犯了生产者的权利。
与其说 消费者主权 ”,不如说“个人主权”。根据主权的意思, 个人主权 就是指 个人对他自己的人身财产拥有排他性的权利 (其实就是 财产权 )。
尽管生产者需要将其资本投入到能够满足消费者最迫切需求的生产部门才能获得利润,但是生产者仍然有根据自己的偏好去选择生产何种商品、以何种质量生产以及生产多少 ——只要他自己愿意承担如此选择造成的后果。
有趣的是,如果打着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名义去限制生产者对其财产的直接支配,反倒会危害消费者主权,使消费者的迫切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比如对价格的管制。
从个人主权来说,自愿的交换是权利。生产者不能 强卖 ,消费者也不能 强买 。只要生产者没有动用暴力去威胁消费者,他完全有权以任何价格出售自己的商品。同样,消费者也完全有权购买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任何商品。因此以暴力为支持的限价、限售与限购等限制买卖双方的交换是侵权行为。
价格的暴涨,要么是供给突然的大幅度减少,如自然灾害(包括瘟疫)导致的减产;要么是需求突然的大幅度增加,如疫情导致对口罩需求的暴增。更高的价格将吸引着生产者去组织、投入更多的资本去生产更多商品,供给增加,价格自然慢慢回落。
限制生产者以其愿意的价格出售商品是对个人主权的侵犯,结果会造成生产者不再愿意出售或不愿意生产更多的商品来满足消费者。因为价格管制破坏了市场形成的价格,使消费者主权发生作用的逻辑链条已经断裂了。
有一些支持 “特殊时期合理干预”的“市场派”可能认为,某些商品,如口罩是救命的物资,此时让价格机制发挥作用是让商人“发国难财”,因此干预是必须的,只要在价格管制的同时增加生产就好了。
如何在价格管制的同时增加生产呢?一是补贴生产者,二是动用公共财政建新生产线,三是直接征用私营企业。短期来看的确能够增加供给,但这些措施相比不干预的情况是否更有效率,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效率是以尽量小的代价获取尽量大的收益。私有制的效率毫无疑问比公有制更高。原因很简单: 私有制 是每个人都花费 自己的 代价去获取自己的收益, 公有制 花费的却是 别人的 代价,又怎会在意效率呢?
补贴生产者、动用公共财政建新生产线花的都是 “公家”的钱(这些钱从哪来?),直接征用私营企业相当于临时国有,加上价格信号的扭曲,这样公有化的生产不可能比自由市场更有效率,又怎么可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最低价格限制同样会损害消费者主权。如果法律规定的最低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将会吸引生产者把生产要素转移到设置了最低价格的生产部门,导致此部门生产过剩,而其他部门因减少了资本投入,使消费者真正迫切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最低价格限制是对生产者的保护,它强迫消费者付出更高的代价。相反,最高价格限制是对消费者的保护,它强迫生产者以更低的收益出售他们的商品。我们的社会上存在着这两种互相矛盾的保护,就好像左右手互搏。那么谁会赢呢?
谁都不会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可能会从最高价格限制中获益,却可能在最低价格限制中受损。或者,作为生产者的我们会因为最低价格限制中获益,却可能在最高价格限制中受损。看起来是益处与害处抵消,实际上是互相抢劫,降低了效率,所有人得到的都变少,双输。
事实上一切对市场的干预必然导致消费者主权的瓦解,由消费者决定转变为 由权力决定 如何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对生产的禁止。
在禁止私人生产的情况下,所有人都不得利用自己的财产去生产消费者所需的商品,个人主权服从于国家主权,所有的商品都要由国家垄断生产,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官僚决定着生产什么、以何种质量生产以及生产多少,消费者主权根本没有存在的余地。
此种情况下,由于废除了利润机制,官僚缺乏足够的激励去讨好消费者。就算官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会因为取消了市场,缺少必要的知识(价格信息)而无法把生产要素配置到正确的领域,也就无法满足消费者最迫切的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前苏联的商店门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但人们却买不到什么像样的商品的原因。
一个矛盾而双标的事情是,反对极左的白左 逗所赞美的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制度不过是对前苏联制度的局部复辟。
在消费者主权能够发挥作用的市场经济下,家长与老师本是平等互惠的交换关系。而在官僚权力发挥作用的免费教育下,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选择权被收窄到非常小的范围。
失去了选择权的消费者很容易就变成卑微的 “孙子”,我相信有孩子的家长一定在学校、在家长群里见识过不少这样的“孙子”。这些“孙子”为了讨好老师,极尽谄媚之事,不禁令人叹为观止。
你能想像在其他行业有这样的现象吗?作为出售商品的卖家,你求爷爷告奶奶把消费者拉进来买东西还来不及,怎么敢当大爷?你有什么资格当大爷?
看病难以及层出不穷的医闹等医疗行业乱象,主要原因同样是由于消费者主权遭到了破坏。
此外,还有行政准入(执照、牌照)、监管等诸多管制都是对生产者的个人主权的入侵,生产者将无法自由地支配其财产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管制的严格程度与其对消费者主权的破坏程度成正比。
由于管制,生产者想要生存下去,首要任务是应付监管而不是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管制会导致潜在的竞争对手很难进入这些行业,这就给了现有的生产者以垄断的地位,生产者也渐渐国企化,有了轻视消费者的 “资本”。
有些经济学者以减少 信息不对称 交易成本 为由支持管制,他们主张以牌照、执照这些准入制度来鉴别、筛选合格的生产者,并认为这是必要与合理的干预。
不得不说,现实中一些人,如白左 逗,相信政治上的竞争(民主竞选)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却对经济上的自由竞争,对资本主义抱着怀疑乃至敌视的态度。
他们没有认识到,政客可以用法律的强制力强迫人们交出自己的财产与自由,资本家却没有这样的权力。权力是一种暴力强制,资本家根本没有什么 “经济权力”,这是语言腐败。
在市场不受干预的情况下,资本家靠的是想方设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用互利互惠的交换来获取财富。如果消费者不愿意,他可以拒绝购买任何一个资本家的产品,哪怕其企业有多大多牛逼。只要消费者不愿意购买其产品,再大再牛逼的企业也会破产。
钞票是比选票更货真价实也更有效的选票 。但 白左民逗 却宁愿信任政客而怀疑甚至仇视资本家,真 双标到 不可 理喻
每个人总是或多或少地掌握着其他人不知道的知识,信息不对称只是个自然的客观存在,就像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一样。
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有信息不对称,难道消费者和政府、政府和生产者之间就没有信息不对称吗?
政府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插了一脚进去,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可能小于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恐怕是毫无疑问的。
因为最大的信息不对称在于 “人心” ,所谓 “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 ,政府里的官僚最擅长的就是说一套,做一套。
并且不管消费者乐不乐意,监管的效果好不好,所有人都必须掏钱养着监管官僚。官僚不称职,消费者还不能随时随地解雇,政府也不容易像企业那样会因为经营不善而关门大吉。
关键是, 消费者与政府官僚的关系是不对称 平等的 支配性 约束关系 也就是说人家是大爷,你们是孙子, 那么大爷又有什么动力为你们这些孙子服务?凭什么呢?
先不说自由市场也会产生信息中介公司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谁购买信息中介公司的服务谁掏钱,哪家公司服务得好我们就购买哪家公司的服务,信息中介公司在利润的激励下也会尽力提供更多好的信息服务。
重点是,没有第三者插足,消费者主权就能够发挥最大的威力。产品好不好,消费者第一时间可以感受到,不好用就丢了,另买新的。企业若不思改进,最后免不了破产倒闭的命运。 消费者的钞票比选票好用一百倍!
而在监管的情况下,消费者虽然也能用钞票来给生产者投票,但因为监管制造了垄断,限制了竞争,使生产者国企化,以致良币也变成了劣币或劣币驱逐了良币,结果消费者只能在一堆劣币里挑个不那么劣的。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 比烂
此外,监管必定要花费大量的公帑,而公共财政就是个公地,必然悲剧。
所以,企图以监管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不过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是一个一点儿也不好笑的笑话!
消费者主权才是最好的监管。要使消费者主权得以存在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以法律保护资本家、企业家、农民等生产者的财产所有权,确保他们对其所有的生产要素的直接支配。
没有生产者的个人主权就没有消费者主权。

上一篇: 当心你的孩子成为脑残
相关文章: 让经济学回归常识之二——监管篇
“集体非理性”是什么玩意儿
资本主义与阶级固化

喜欢作者请扫码关注


亲爱的朋友,如果喜欢本文,请点个“在看”,或转发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下是张是之老师创办的“一课经济学”课程,现已开通第三季,喜欢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购买。
零基础,无数学,你也可以学好经济学。逻辑彻底、让人折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助你打通经济学思维的任督二脉,让你享受三观重建的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