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制2.0:南北战争惊人的死亡率是因为什么?

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文前闲聊

大家中秋节好,我是老古。

以后写文章前,都和大家聊几句。

我这个号啊,增粉基本上靠长期与其他号互推,而其他公众号选择用的文章都是一些狗血八卦的文章,有很多朋友不爽,甚至为此取关我。我只能说,这没办法,我决定不了对方应该用什么文章。

当然,因为这个取关的,说明我的文章没给他带来什么。

微信公众号的流量增长非常困难,大部分公号作者写的大部分文章不是增粉,而是掉粉。

其实不管是什么粉,哪怕是从那些天天唱红歌的号上来的粉丝,我都得接受,这个世界上,能有一百万人与你想法接近吗?如果没有,那我要做的事是,推广我的观点,而不是小圈子抱团取暖。


只有向不同意我的人写文章,我的文章才有价值。

当然,有很多看完文章就默默取关的朋友,从来都不缺,我发个情趣用品广告能掉三四百粉,哈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毛片都能看,一个情趣用品广告就接受不了啦?理解不了。

也有觉得观点不对付的而取关的,每天都有。

这都是正常的,不过不正常的是,取关没有必要给我打个招呼啊,您就默默取关就行了。

也感谢不少朋友默默地在保存我的文章,并编辑成册,新的公号后台有时并不能保存所有的文章了。

以后的文章,基本上不会在公号上保存了,写了,过两天就删除吧,我前一段时间的文章 已被 我全部删除了






正文


国之大事,在于祀与戎。
这是《左传》中的一句话。
所谓国家的能力,终极的认知就集中在战争上了。
不少人错误理解古代的税收机制,认为这就是一群强盗把一群人圈起来,然后逼他们交钱,是抢劫。
税收这种古老的东西,能够存在几千年,绝不是因为有一小撮坏人这么简单。
税收的诞生虽然不明确,但可以确认的是一定与战争、与安全相关。
在上一章,我说,秦制1.0,建立中央集权,并建立大规模的收税能力,尽可能向每一个人直接收税。
那秦制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战争。
秦灭六国,秦抗匈奴。这是秦制开始后的主要目标。
也就是说,建立中央集权和大规模收税能力的主要目的就是军事能力。
如果不是用于国家安全,税的名目是无法说服民众、或遭遇长久的反抗。
上一章我说过,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就始于南北战争。
明末皇帝向全国加征的税收叫辽饷。
而在欧洲大部分时候国王只能以战争理由进行征税。
而秦朝终结,主因就是修长城对民间的民力汲取太过严重。
那些阿房宫工程什么的,早已被史学家证明不过是反叛军用来给自己贴金的谣言罢了,有点象几大家族类的民间传说。
所以要彻底理解秦制,必须从战争角度考虑。

政府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要理解政府与国家,离开战争,无法理解。
光是具备有征税的能力,其实只是秦制1.0,历史上国家财政水平很好的地方,最后在国家战争中落败的比比皆是啊。
战争不光需要钱,还需要人,更需要不怕死的人。
秦制2.0,指的就是国家的战争动员能力。
也就是说,我能组织多少人来参战,我能让多少人真正拿命来战争。
比如明王朝,他不是没有财政收入,但他没有战争动员能力,他的军队,全部是将领的私军,最后真正为保护大明朝而死战的将士,连京城的禁卫军也做不到。
但美国南北战争,则是世界上第一场证明国家战争动员能力的战争。
南北战争爆发前,美国这个国家的总兵力一共只有2.6万人。
但南北战争阵亡了多少人呢?62万!
双方一共动员了390万人参与战争。
而当时美国的总人口只是3100万。也就是说,南北战争一共动员了超过人口总数量的10%上了前线。

而明朝在明末灭国战时,也只能动员出80万的军队。而当时明朝的人口接近一个亿。
而在此前,美国也发生过两场战争。
第一场,独立战争(1775~1783年),美国先后动员30万人投入这场争。整个战争持续了8年,美国方面共有4044名陆军、342名海军和49名海军陆战队官兵阵亡。

第二场,美英战争(即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1815年)美国动员47万人(包括民兵)投入这场战争。美陆军阵亡1950人,海军阵亡265人,海军陆战队阵亡45人,共2260人。
发现没有,南北战争的死亡人数和动员人数都是其他战争的十倍以上,甚至数十倍。
这是军事史上重要的一个篇章。
因为在此之前的古代战争,大部分是击溃战。
虽然可能参战人数巨多,但死人其实不多,特别是欧洲有出售俘虏的传统,打不过了,马上投降,也不会性命不保。
而美国南北战争则开启了国家动员能力的先河,晚他几年的普法战争紧随其后。
因为美国开启了征兵制。
如果和秦王朝时期相比,大家经常痛骂秦王朝滥用民力的就是他的徭役。
其实那也是一种征兵制,你可以定义秦始皇搞了几十万工程兵在边境修工事。
那区别在哪里呢?
仅从制度上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比如美国内战中的征兵制中,就是豁免权和替身权,也就是某些特殊工作的人可以不服兵役,有钱人可以雇佣他人去服兵役,还有南方联盟还规定有二十个奴隶的奴隶主就可以不服兵役等等。
了解中国古代税法变迁的话,就知道有多少中国古代高官在如何对待徭役这个事情上费尽脑汁。
因为,徭役制度往往遇到的是强大的反抗力量。去工作,没有钱,还要受人管,这怎么接受得了。
在第一次普法战争中失败的普鲁士发明了义务兵役制度。
如果说中央集权的大规模收税能力是解决钱的问题,那义务兵役制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
而义务兵役制不是简单的一套制度,而是制度与观念系统相匹配的一套国家工具。
这就是他与徭役不同的地方了。
大家都读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都德于1873年发表的一篇作品,写于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被迫改学德语的事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常被看作是表现法国人爱国主义精神的文章。
真实的历史其实与文章中所描述的恰恰相反。“文中描述的被德国侵占的法国领土最初属于德国而不是法国,当地居民本来就说德语而不是法语……普法战争结束,阿尔萨斯重新成为德国领土后,150万居民中只有5万说法语的居民。
但在《最后一课》中,写的似乎全阿尔萨斯的人都把法语当母语,显然和历史大相径庭。”
这些观念,其实是义务征兵系统的配套产物。
光搞一个制度,并不能让全国一半的青年男子冲上前线与另一群陌生男子杀个不可开交。
法国将军斐迪南·福煦曾这么说:

“确实,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了。这是一个民族战争的时代。这种战争具有令人疯狂的步调,因为它注定着要把国家的一切资源都投入到战斗之中。

人们在战争中将追求一个目标,这不是王朝的利益,也不是想征服或占领某一个省区,而是为了防卫或传播一种哲学思想,为了保护或宣传一种独立、统一原则,以及各种非物质利益的原则。

最后,也就把每一个人的私人利益与财产都当成了赌注。从此燃起了怒火。这种暴力的因素,在过去是很少使用的。”

而最早的战争宣传歌曲《马赛曲》就成为法国战争机器中的重要宣传工具,在所有的战争歌曲中,这是最能振奋人心的一首。

它鼓起了大批人员的情绪。政客们还采取了一切手段,来激发战士们的勇气,培养他们憎恨敌人的感情。

乔治·西尔威斯特维里克写道:“没有恨,也就不可能有宣传。只要给我某种仇恨的东西,我保证于24小时之内,可以在任何地方组织一个强有力的宣传战役。”

欧洲发源的这些手段,全部是美国南北战争上应用得淋漓尽致。

1852年,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就是战争宣言。

南北双方全部开通宣传机器,同时采用义务兵与志愿兵结合的制度,召集了总人口10%的人口进入战场,再加上军事科技的进步与落后的战争方式,双方打起仗来相当于排着队互相枪毙。

但支撑着士兵在大量死亡面前坚持向前进的,除了制度,最重要的就是观念了。

大量参与南北战争的普通士兵,是自购武器和装备的。这要是搁在秦朝,就是自己带着铁锹跑到长城边去自愿劳动啊,秦二世还会灭掉吗?

美国南北战争向世界证明了,一国的战争潜力,其实还有足够多的潜力可以挖掘,除了大规模的收税,还有就是有足够多的人听话甚至主动参军,在战场上听从命令,抵死不退。

南北战争的形式,在古代君王看来,也是不可想象的,这些士兵怎么不跑,这不是排队送死吗?

是的,就是排着队,相互枪毙,队型密集,不许后退。
拥有常备军制度的中国古代王朝,比如崇祯皇帝,他看到这样的军队是不要是羡慕的流哈喇子?因为他的常备军总是将领的,无法为他所用。
接下来的一战,各欧洲国家,也是展开了欧洲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 ,排队枪毙模式再演一遍。
这时士兵动员力量,来自于一个叫国家主义的东西。
也就当兵,是为国家而战,而不是象古代,当兵是为讨口饭吃。
国家就是一种身份认同,种族也是一种身份认同,只有政府有能力将这些身份认同置入民众观念之中时,他才能具备更大规模的战争兵员动员能力。
美国珍珠港被袭时,是无数青年主动参战,扔下妻儿,保卫祖国。
秦始皇哪有这个待遇?天下峰火群起,秦二世是一个落水狗,人人得而诛之,可没有几个人为大秦誓死不退。
日本军队疯狂冲锋时,为天皇效忠,为日本国冲锋的口号,才是日本军能横扫亚洲东部的原因,这样的军队才有更强大的战斗力。
在日本国内,战争兵员的动员能力甚至能深入到学校和妇女,基本上算是有能力调动全国每一个人的力量来参战。
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种力量。
你想想,天皇一个人的想法,能够驱动数千万日本人全力以赴地参与战争,要么赴死,要么在后方参与后勤,学生全部做后备军天天训练。
这是多么神奇的一种力量啊。一个人,是如何做到让无数人为一个目标疯狂的?甚至连死都不怕?
秦制1.0在2.0面前,弱爆了,在发动战争的能力上,完全不是一个维度。
相比之下,日军战领的地方,什么朝鲜,中国大陆,东南亚这些地方,基本上当地政府没有这一套系统。他属于降维打击。
国民政府能组织兵员抗日,最后靠的也是靠民族主义宣传。宣传靠什么?靠学校。
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江河一寸血,从学生入手,动员有知识的人,才形成了稳定的兵员。
当然,这一套民族主义观念,其实是来自于西方。
提出者,就是巴黎和会上的威尔逊总统,他在全球推广民族自治理念。
其实美国总统推广这个的目的是干掉英国,因为英国殖民地多嘛。
但这个理念在全世界引起了反殖民、民族解放运动。
理念系统加上兵员动员能力,就成为了秦制2.0.
他让现代国家具备有了更强大的兵员动员能力和军队执行力,从而可以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

南北战争后紧接着的第二次普法战争,普鲁士可以动员的军力高达一百万以上,轻松干掉法国,让法国皇帝在色当带着十万军队投降。

林肯是个牛逼人,他通过一次战争,建立了秦制1.0的基础,并让美国联邦战争能力同时升级到了2.0,升级2.0的结果是什么呢?

现代政府比古代政府的动员能力要强大N倍了,又有统一的税收体系,又能征集庞大的人力,甚至是源源不绝的人力。

这就注定了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伤亡的增加。

也就是说,政客能坚持打下去的能力强大了很多倍了。

古代战争中,战争资源耗尽的情况多的是,最后政客妥协,或割地,或赔款,或自己主动下台当俘虏,在没钱没人的情况下,只能这么办。

但在秦制2.0后,武器、士兵粮草、伤亡的补给,和以前的古代政府相比,就是开挂的人民币玩家。

从一二战的结果就可以看出来了。

第一次世界大军人伤亡情况:

协约国总士兵阵亡:5497600人,同盟国总士兵阵亡:3382500人,交战双方受伤总数:约1000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死亡了五千万以上。
(这个数据由于大量民兵的存在,无法说清楚,是一个争议话题,这里不讨论)
这就是2.0的威力。
而且他成为国际丛林社会的标配了,你有动员系统,我没有,那要干起来,我就指定吃亏啊。
全世界政府几乎全面学习了这套模式。
秦王朝,其实就是败在虽有税收,但却没有人力资源动员能力。秦制2.0顺利地补上了这块短板。
比如现代的美国,对军人是无比尊重的,近八成的美国人选择第一尊重的人,就是美国的军人。
这就是国家主义观念建设的结果。
对于现代政府来说,没有国家主义的观念驱动,他是不知道如何来发动千万级人员参战的战争的,你如何说服士兵去前线冒着生命危险冲锋,为钱吗?怎么可能。
只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才能做到
所以肯尼迪说出那句著名的国家主义名言,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是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
从这一句话,你就能明白,美国的国家主义观念运作有多成功。
能向每一个人征税,还能动员每一个人参战,这个政府是不是完美了?
不不不,还不够完善。
光有向每一个人的税收能力和兵员动员能力还不够。
因为税收是有限的,如果加税到一定程度,会遇到反抗,会受到更大的质疑,最高个税你收到七成八成,已经很高很高了,并且现代国家税率的调整需要漫长的流程,他还不能适应战争快速决策的需要。
最好象上帝那样,我要光,从此就有了光。
政府说,我要钱,马上就有了钱。

面临战争关键时候时,七成八成的税率不够怎么办,怎么样实施百分百的税率?
这时秦制3.0就出现了。

那就是由政府来掌握货币,方便在战争时,可以all in。

因为政客在参与战争后,如果失败,他轻则下台,重则死无葬身之地,他一定要找出一套方法,可以将这国的资源全部投入,以获取胜利。

这就是货币权。

这章不卖关子,下一章,就是谈秦制3.0,美国是如何通过掌握货币达到最高程度的战争发动能力和持续能力,美国的秦二世是谁呢?

还是再次提醒朋友们,没有关注我备用号的请尽快关注 ,现在风险真的超级大。

关注公众号,输入“99”
即可以收到我送给新朋友的十本经济学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