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万亿城投债能市场化解决吗?谈何容易!

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大家好,我是老古。

遵义道桥156亿债务展期震惊全国。

什么叫展期?就是债务到期了,然后和债权方协商,继续借,先不还。这次的展期方案是:银行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是国企才能有的特殊待遇。

地方城投公司实际上是地方政府搞地方建设的一个以公司为主体的投融资平台,而中国所有的城投公司的债务总量已经高达近六十万亿。

今天,财政部出来讲话了:

近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了财政部未来规范城投公司的思路。刘昆表示,下一步, 我们将进一步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 ,推动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责任明确、风险可控的良性机制,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
也就是说,中央政府不会为地方政府的城投债买单兜底,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哪个金融机构贷的款,自己去承担后果,哪个城投公司欠的债,自己去负责。

但是,作为地方国企,有这么容易市场化吗?

市场化的基础就是产权清晰,但国企本身就存在产权不清晰的问题。

地方城投企业一直是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工具型企业,他在银行中的信用往往就来自于地方财政的背书。

城投公司的负责人,本质上是地方政府任命的官员,而地方政府的官员也是由上一级政府任命的地方主政者。

地方主政者几年时间换一个岗位,他们并不会对债务承担责任。

城投公司的总经理,只不过是上级任命的官员,也是随时更换的,他们又怎么能承担起巨额债务的责任?

在一个没有责任主体的机构中,你怎么谈市场化?

市场化叫作自负其责,是每一个人把手插在自己口袋里生活,出什么事,由自己承担后果。

我不明白,一个地方政府操控的国企,如何来实现市场化?

下一任官员会说,这是前任官员、甚至是多名前任官员拉下的饥荒,你怎么能把责任算在我头上?

上一任官员会说,城投公司是具备有公益性的,我修了路,我修了公园,这些资产没有流动性,但他是不是资产?公益性产生的债务,能算在我个人头上吗?

没有人可以承担起这样的巨额债务的责任。

官员和城投公司的老总,都不具备成为市场主体的能力。空泛地谈城投公司市场化毫无意义。

持续了数十年的国企改革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当年四大行上市时,剥离了多少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中,多少就是国企欠下的烂帐?有谁能承担这些债务的责任吗?

没有人可以承担。

最终这笔债务是谁承担的呢?还不是全民吗?

既然官员和城投公司老总是无法承担责任的,那他们会怎么做呢?

众所周知,上百亿的负债、大量的基础建设,作为负责人掌握着这么庞大的资金支出和建设费用,肯定是倾向于花得越多,越有可能达成个人目标。

政绩上可以看到新的城市面貌,至于债留子孙,花钱买政绩,谁在乎呢?

而只要有工程做,有开发,那其中的金钱利益的水有多深呢?也没有人说得清。

只有利益,没有责任的事,谁不愿意干呢?

中国已经吃过国企亏损、大量不良贷款的大亏了,但今天,这样的亏,还要再吃一遍,并且债务总额越来越高。

或许我们可以看到国企交的税不低,也有不少国企有不错的利润。

但你有没有想过,很多行业是国企垄断的,如果放开给民企,民企可能交的税更高,民企的效率也远比国企要高,利润 也会更高。

国企还长期享受到国有金融机构给予的特殊待遇。

很多大型国企拿到的银行贷款不但多,而且利率低,他们往往成为通货膨胀中最先拿到钱的那一批企业,光是通货膨胀制造的收入差,他们就能活得很好了。

更不用说在市场地位上国企享受着政府采购、行业补贴、无偿土地等诸多特权。

中国现在要申请加入CPTPP,也与欧盟谈判完成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在这些协议中,对国企的地位都有明确的要求,就是要求国企不得享有特权。

对外开放,与更多的国家进行经贸上的合作,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如若不能处理好国企的市场化地位问题,必然会带来更多的贸易纠纷和国际争端。

城投公司六十万亿的债务处理,是一个大麻烦,要知道,中国全年的财政收入也就二十多万亿。

事已至此,能正常处理的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减少政府开支,出售国有资产,还债!

但我们看到的现状却是,地方国资还在大量的投资各种产业,地方的财政开支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一路攀升,甚至是全面的赤字财政。

我看他们没有一点积极处理债务的想法,毕竟哪一个地方官员愿意自己任上的主要工作是紧衣缩食呢?反正债务不是他们个人的,没有人会着急的。

也许他们也象恒大一样,等着货币洪水,毕竟货币洪水一来,就能稀释债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