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行存款增加14万亿,有没有你的份?

Author: 漫天雪798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看到这个消息后,相信许多人都感到纳闷。一来,疫情几年,生产缩减,坐吃山空, 资本消 耗,大家明显感觉到,现在经济不如以前了,怎么还变得“更有钱了”?二来,大伙儿肯定要说,我又拖国家的后腿了,人均增加一万,我又被平均了,我的那一万,谁发给我一下。
很明显,这就是钱变多了,也就是“通货”—即货币 膨胀了 M2已经攀升到了惊人的300万亿! 但是到底怎么导致的人均存款多了一万,这些钱都在哪儿,为什么你没有拿到,消费物价好像涨幅还并不大,需要经济学货币银行基本原理来解释。
我们首先要懂得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以及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概念。
在金属货币下,一家银行吸纳100公斤黄金,就向众多的客户交付一张黄金存款凭证, 面值 总额也是100公斤。这就是100%准备金银行,可以保证存款人随时支取。
后来银行老板发现,这些黄金并不会被同时提取, 任何收到存款凭证的人,都可以随时到银行提取黄金,所以 储户直接用 存款凭证交易,更加方便。所以银行老板就动了坏心思,那我多签发一些凭证,这些凭证跟原来有100%黄金覆盖的凭证没有任何区别,却仍可以自己 用,给 关系户用,还能放贷赚利息,所以就签发出去了1000公斤的黄金凭证。
这时候,这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就是10%。也就是,它在基础货币的基础上,凭空扩张了10倍,即货币乘数为10。
我们把有真实的储备支撑的凭证,称为“货币凭证”;把没有真实储备支撑的凭证,称之为“信用媒介”。
很明显,如果这些拿到凭证的人同时去提取现金,这家银行就倒闭了。因此,部分准备金银行,从一开始,就处于破产状态。信用媒介,创造了虚假的货币财产权,其实就是“伪钞”,其性质就是诈骗。试想,如果银行老板说,你这张凭证,没有真实的储备支持,我不保证你随时提取,而且把这种信用媒介与货币凭证区分开来,那么存款人断然不会接受。
“信用媒介”这个词直击本质,它就是靠“信用”——而不是真实的储备——在支撑。当大家都信,它就能继续运转;当大家都怀疑了,那就完蛋了,就成了津巴布韦和阿根廷了。
后来,国王发现这样搞简直不要太爽,我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可以应付不断增加的开支; 庸俗经济学家 给他们背书,说 用纸币就不用开采黄金了, 节省成本,还可以随时“调节”经济, 所以就废除了纸币与黄金的联系,直接宣布一切交易都必须用纸币结算,不能去银行兑现黄金。
这就是法定货币,不可兑现纸币。你要兑现,那就再印一批纸币“兑现”给你。即用纸币“兑现”纸币。
我们现在的世界,就是一个法定货币和不可兑现纸币的时代。
黄金之所以是“诚实货币”,是因为它 没法伪造,且 “存量增量比”很高,也就是地球上一共就那些, 新开采的占比 很少,而且开采是有成本的,受到价格规律的制约,这就限制了它的供给,也限制了人为造假。
但是在法定纸币情况下,印钱是几乎没有成本的,可以放量印,然后谁拿到这些假钱,就可以拿去买东西了。这种货币给了当局巨大的操纵货币和经济的空间,这也是恶性通胀和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的根源。
所以庸俗经济学家说的黄金开采成本高,恰恰是金属货币的优点,因为它是自由市场选择的货币,不受操控的货币。人们愿意为它付出这样的成本,相比于法币恶性通胀带来的损失,这些成本是值得的。
在法定纸币体系下,与诚实货币体系下本质不同的是,它不是先吸纳存款,再去放贷,而是反过来了,是贷款在创造存款。
央行给商业银行放一笔贷款,假设是100亿。商业银行只能在央行开户,又把这笔钱存入它在央行的户头上。这时候,央行的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100亿,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也同时增加100亿。商业银行把这些钱放出去,企业就形成了100亿的商业银行存款,市场上“流通货币”就有100亿了。见下表: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形成了商业银行的等额存款,一笔业务做两个账务记录。对于央行来说,信用创造就是这么简单。
但这仅仅是开始。
商业银行有了这100亿的存款,这就是它的“基础货币”。假如这个时候要求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是10%,它就可以一直放贷了,直到放到1000亿的时候,准备金率“刚好”达到要求:10%。
它怎么放呢?
无中生有。
比如一家企业要贷款500万元,银行就在这家企业户头上直接填500万的数字即可。
而这笔钱,也同时增加了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也就是,企业的银行负债增加了500万,银行存款也增加了500万。
注意,不论是现金还是活期存款,都属于“货币供应量”。
非常神奇不是吗?但 了解复式记账原理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里面的猫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通常我们所说的大放水、央行印钱,其实是不准确的,是央行和商业银行合作,实现了增加信贷的目标。商业银行才是信贷扩张的主力军和实操者。
央行如果直接下场 ,那叫公开市场操作,即美联储搞的“量化宽松”(QE) ,就是央行直接在市场上买卖资产。 当它买入资产,就意味着向市场投放货币,扩张货币供应量; 当它卖出资产,就是收回货币,缩减货币供应量。
央行一般购买的,都是国债。
但是央行一般是不直接下场的,它是由商业银行操作的。商业银行用上面无中生有的办法,从财政部购买国债,用国债在央行抵押,取得融资,这笔资金又构成了商业银行增加了的准备金,然后按照货币乘数继续扩张了。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存款增加的基本原理了,它是贷款搞出来的。
那为什么许多人的存款并没有增加1万元呢?
这就是著名的“坎蒂隆效应”。
新增信贷资金并不是直升机撒钱人人有份,而是必定从某一点注入经济体,然后像涟漪一样不断扩散。谁靠近信贷扩张的源头,谁就能拿到信贷资金,而远离信贷扩张源头的人,就拿不到。
那么谁越是靠近信贷扩张的源头,谁就越是受益。拿到新增信贷资金的人,购买力增加了,这时候物价尚未上涨,他 开启了 买买买模式,推高了物价;而后拿到或者没有拿到的人,则必须承受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的后果。
所以 这个过程,物价并不是同步、同比例上涨的。 由于相对价格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 完成了财富从远离货币扩张 源头的人,向靠近源头的人的转移。
谁是靠近货币扩张源头的人呢?
财政、国企、政府采购承包商、大型工程承包商、军火商、城投,等等。
谁是远离货币扩张源头、甚至根本拿不到新增信贷的人呢?
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很难)、个体户、领取固定薪水的劳动者、退休职工,等等。
所以, 信贷扩张是 一种秘密的税收 是一种 劫贫济富的财富再分配 ,加大了贫富差距, 并且,启动了国有化的进程。
同时,由于信贷扩张稀释货币购买力,因此它打击储蓄精神,鼓励挥霍浪费,毁灭资本,会导致整体的贫穷; 能够拿到信贷资金,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那就尽可能地靠近 权力,而不需要诚实地生产服务于他人。 因此, 信贷扩张 摧毁道德。
这就是你看到 存款增加了14亿 ,但是 你可能并没有增加的基本 原因。 是人家通过信贷扩张 增加了,而 你被平均了,然后还要被再分配一次。
第二个原因是,你在增加现金持有。
为了使经济 看起来一片繁荣,扩张信贷,还 人为压低利率, 导致企业家 发生普遍的判断错误,大量购入资本品,盲 目地延长生产 结构,在较低的利率下这是有利可图的 但是真实的资本品 没有增 加,只有钱增加了, 由此导致 资源配置的错乱和生产结构的扭曲 这就是 商业周期的繁荣时期,我们看到 股市、 钢铁建材 房地产等行业 价格会不断攀升的原因 因为新增信贷首先跑到这些资本品 行业 了。 这就是所谓的
然而信贷不可能无限扩张,否则将使货币一文不值。当银行系统收缩银根,提高利率时,那些大型项目就难以为继。由此,企业破产、房地产烂尾、资产价格暴跌、工人失业,这就进入了 商业周期的萧条期。严重时, 股市崩盘 、银行倒闭、金融 危机爆发 ,财富一夜清零。
现在就是这个时期。前些年拿到贷款买房地产的人,现在已经有深深的痛感了。
这个时候,人们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大,会撤回投资、减少投资,缩减消费,以应对未来的不测。所以,看起来存款反倒增加了,但是那些存款,是现金握存,而不是真实的储蓄增加。
第三个原因是,这些钱在银行系统“空转”,增加准备金,没有到达实体经济。
在商业周期的萧条期,必须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要允许资产价格下降,当它下降到真实的高度,企业家看到利润前景,就会重新投资,生产结构恢复正常,启动新一轮的资本积累过程。
但是有人不允许、不愿意看到资产价格下降,于是实行了经济干预,要继续放水,以推高价格。
这就违逆了经济规律,企业家看不到利润前景,加上有各种干预政策叠加,就不敢贷款, 不敢投资,由此延长了萧条期。而银行也不敢放贷,经济前景不好,放贷会面临巨大的风险,会将银行拖下水;它只会将贷款放给那些没有利润约束,靠税金支持的国营行业。所以,大量的钱在银行系统同业间流转,积累准备金,而没有流向市场。
这解释了两个问题,一是 央行已经非常“卖力”地在放水了,但是就是无法到达实体经济;二是货币供应量增加了那么多,消费物价却并没有大幅上涨。
稀里糊涂的人会说,你看这几年经济下行,但是人们反倒变得“更有钱”了。其实不是。货币只是交换媒介,它并不是财富,只有真实的资本品和消费品才是财富。 那些新增的钱,并没有增加财富和真实储蓄,而就是贷款放出来的。而 人们对未来的前景 有怀疑,所以在 缩减消费、减少投资 、真实财富也并没有增加,而仅仅是 增加了现金持有 ,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庸俗经济学家会说,增加货币供应量,但是物价不涨,经济还在发展,所以信贷扩张是经济进步的源动力,可以把石头变成黄金。可是正确的解释是,你增加货币供应量了,但是货币需求并没有增长,所以钱都在银行系统,没有流向实体经济,当然不会引起物价上涨;还有一种情况,货币供应量增加的速度,低于经济进步的速度,所以物价反倒下降了。
那么很明显,如果不是通胀,我们本可以享受更低的物价,更高的实际工资,也即更高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