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京,游湖州,回想起历史上的大屠杀

Author: 南洋富商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本店全场双十一促销倒计时2.5天,本次活动力度前所未有! 进店传送门:

加入我们,南洋富商生存群 365元/年



01


昨天在南京,今天在湖州。南京和湖州,从地理条件看,都是好地方:有沃野,有水域,气候好,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富裕之地。


很多人不知道, 南京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


南北朝时期,建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破百万的城市。从东晋307年-南朝陈589年,始终是重要的经济中心。


在梁朝全盛期,建康西起石头城,东至倪塘(方山北),北过紫金山,南至雨花台,东西南北各四十里,人口约二百万。这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城市。


做个对照:汉武帝时代,首都长安人口大约三十万。唐朝鼎盛时代,长安人口接近百万。但是,早在唐朝前几百年,南京就比唐朝的长安更繁华。


南京,绝对是天生适合成为繁华大都市的风水宝地。


但是,若是从战乱避难的角度看,南京真不是好地方。


虽然有一点山,有一点水,却非天险,完全是没有阻挡力的那种山。与潼关、剑门关那种山比,或者与山海关那种地势比,或者与浙南闽北群山包围的地形相比,南京和湖州基本上就是个毫无天险的地区。


以南京为都城的政权,经常短命。


南京这地方太容易遭受兵灾。它扼守长江要道,又是长江中下游大平原的中心,最重要的南北运输通道大运河,经过南京和长江交叉。如此重要之地,自然是兵家必争。但是它又没有天险可守。


所有中国人都知道南京大屠杀,那是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但是, 在历史上,南京遭受都大屠杀远不止这一次,还有无数次的大屠杀,甚至人口灭绝率更高。


比如侯景之乱,南京遭受围城,人相食,城破时十万人只剩下不到四千(不到4%)。破城后没有停止,继续屠杀。所以最终能活下来的人,大概屈指可数。从人口灭绝率讲,侯景之乱是最高的,基本上南京人的 死亡率超过96% ,接近100%。


侯景之乱,南京城内和城外各种死亡人数加起来,有人估算为50万左右。



02


在维基百科上,有人列出一个表,是南京历史上的最著名的五次大屠杀列表(在南京历史上大屠杀次数远不止这几次,只是相对而言,其他的大屠杀并没有这么大规模)。



对于南京大屠杀,有很多资料介绍,但是其他的几次大屠杀,很多不熟悉历史的人就不知道。


距离南京大屠杀最近的二次大屠杀,都和太平天国有关。 如果说侯景之乱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次,那么太平天国年代的湘军大屠杀就是南京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第一次,是太平军占领南京后的大屠杀。第二次,是湘军攻南京后的大屠杀。


在湘军南京大屠杀之前的一场大屠杀,是江宁之战。五十万太平天国军民,攻打有二百万人口的江宁府(南京当时名叫江宁)。


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3年,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攻下南京。太平军「屠驻防婴孺无遗,复驱隐匿之妇女出聚宝各门尽于桥上杀之,河水皆赤」。《金陵省难纪略》记载为:“数百万生灵,城初破死者盖已不下数十万矣。尤其是城内驻扎的八旗子弟基本上消失。


从此,南京成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大量太平天国人口聚集此处。很快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


这是一场大清国和太平天国争夺天下的大战。一场恶战之后,曾国荃率领的湘军攻占南京,对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引赵烈文《能静居日记》记载曾国荃率湘军攻入南京城后的情景:“湘军‘贪掠夺,颇乱伍。中军各勇留营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被戳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均被虏),老者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方。’凡此均为曾国荃幕友赵烈文目睹所记,总计死者约二、三十万人。”


太平天国天京城破三十余年后,谭嗣同在南京仍听当地人说:“(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曾国荃、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南京的大屠杀,死亡人数大约是数十万到一百万之间。


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最多有100万人。经过大屠杀后,大多数人口灭绝。此后经过十几年的移民,到1875年光绪帝登基时,南京依然人口不足50万,当时城里甚至连一颗完整的树都找不到。


清人记载:「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


曾国荃疑似劫掠大量财宝,被称为「曾老饕」,此外还滥杀百姓无数,与其兄曾国藩被称为「曾剃头」、「曾屠户」。


有人做了这样的总结:自六朝以建康为首都起,南京被战火屠戮约七、八次,湘军屠城与南朝梁的侯景之乱为最恶者。




03


经过这二次大屠杀,1953年以前的老南京城里的人基本上死亡殆尽,没有几个残留。那么后来的南京人来自何处?


其中一部分是周边郊县移民。还有一批是太平天国残部移民。


天京陷落后,不少太平军残部隐匿留在南京地区,这些人主要是广西和湖广人。 他们不敢回原籍,因为原籍追查的更厉害,而且原籍的亲人都被当成叛军家属杀光了。


当时曾国藩办理善后的宗旨是严惩首恶,附逆不究,所以很多人在南京存活了下来。


这部分人的后代现在在南京差不多也有十几万人了,大多分布在南京郊县。像南京的韦,蕈,谭,等姓氏基本上当时太平军的后代。


洋务运动期间,清朝开始重建南京城。填充一个空城的人口,就需要大量新移民。当时的移民数量很多,而且来源复杂多样。有湘军的退伍军人及家属、扬淮的盐商、苏南的纺织商人、浙江的南北货商人(像有名的浙江商号——咸恒通,老南京可能知道),还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民工(因为当时重建所需大量民工,去修城墙,修宫殿等)。到光绪年间,南京城的人口恢复到大概是50多万。


从人口统计角度估算,湘军大屠杀杀死的人口应该至少在50万以上,略低于100万。


南京的人口大增加的第二个阶段,是1927年,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建立,南京再次成为首都。


1927年到1937年,是民国时期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南京进行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大量周边移民涌入,到1936年,南京城市人口再次增加到100万以上。


1949年以后,南京迎来另一次大移民。解放军南下干部及其家属,辽宁和上海来援助建设的人员,大批进入。


目前南京人口祖籍分布大概是这样: 土著(包括城内残留和江宁府郊县移民)占比10%左右;苏北人占到40%,苏南地区占比6%,安徽人占比16%,河南人占比12%、浙江占比6%、山东占比1%左右;剩下的9%来自全国各地都有,比如广西湖北的太平军后代。


在福建和浙南山区,可以看到很多繁衍几百年上千年的大宗族。 在南京,你是看不到的。即便是170年以上的宗族,都极其罕见。


宗族绵延繁衍上千年这件事,在南京真是太难了。




04


游罢南京,转到湖州,开车只需要二小时。湖州长兴县有一个太湖古镇,其实是个全新的商业区,跟古镇毫无关系。这个太湖古镇最大的特点,是里面的主题是万圣节,到处是扮演鬼的演员做各种精彩表演,游客也可以做各种万圣节化妆,大家一起玩。



但是我站在太湖古镇这种地方,看到万圣节表演,却想到太平天国时代的人口大灭绝。当时这一带的人口灭绝率接近90%。



以上数据是1951年和1971年的人口统计对照,大体上可以看到这地方人口大灭绝的状况。


更有一些资料说原本297万人口的湖州在人口最少的时候只剩下9万人。


太湖对岸的苏州,原本是江苏第一人口的大城市,有六百多万,穷人大批死亡,富人仓皇逃到上海一带,人口减少到二百多万,从此苏州一蹶不振很多年。浙江人口最多的六百多万人的绍兴,人口也死了四百万。作为经历二次大屠杀的南京,人口损失344万。 浙江省唯一人口增长的是温州,在后来一百多年,温州人口浙江第一。



在知乎上,有人问太平天国时代是否发生了大屠杀。有个知乎答主做了这样的回答:



太平天国起义造成人口大灭绝,直接改变了吴语区的语言分布。 尤其是安徽,大部分地区基本上退出了吴语区。镇江府城的吴语直接消失。苏州话不再是吴语标准音,而上海话变成了吴语的标准音。




05


这些内容已经完全记不起来了,但是鲁迅一篇文章里的段落却记得很清楚。


她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海边去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煮饭老妈子看家。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

长毛笑道:“那么,这东西就给你吃了罢!”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辫子,正是那门房的头。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后来一些了不起的伟大人物对太平天国的评述,也相继可以看到。



如今,站在太湖边,凉风习习,我想起当年太湖边苏南浙北普通百姓面临选择的困难:他们当时应该选择支持太平天国,还是支持大清国?无论做什么选择,都随时会死。无论洪秀全的太平军,还是曾国藩曾国荃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都是杀人如麻。


如果可以穿越回去,那时候正确的做法,或许是这样的:


往东逃到上海去,太平军虽然凶悍,却怕洋人。


往南逃到温州去,四面高山,团练强大,太平军虽然凶悍,最终也没有占领温州。


可惜,穿越只是想象。若是身处当时场景,我恐怕也是不知如何决策,逃一步是一步。





身价暴涨10倍,这本书凭啥成为非常时期的硬通货?



风高浪急的年代,金二已经被永久消失,南洋富商多次被禁言,请立刻关注备用号,以防失联,可添加下方微信号。本号一共有三个微信号,好友位有限, 加其中一个就可以,内容都是一样的,请勿重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