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1801
年
3
月
4
日,托马斯·杰斐逊发表了他的就职演说。
这篇演说,是其政治哲学的完美总结,堪称剧本
A
的“施政纲领”。
他没有搞什么盛大的阅兵,也没有发表什么豪言壮语。
他呼吁和解,说:
“我们都是共和党人,我们都是联邦党人。”
他向全国人民描绘了他心中的理想政府:
“一个睿智而节俭的政府,它应制止人们互相伤害,但在其他方面,则应放手让人们自由地从事他们自己的事业,规范他们对勤劳和致富的追求,而不从劳动者的口中夺走他们挣来的面包。
这便是善治的精髓
……”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哥们儿就是来当守夜人的。
你们该种地种地,该做生意做生意,只要不打架,我就当没我这个人。
接下来,杰斐逊总统,说到做到,开始了他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
“杰斐逊主义”的实践
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汉密尔顿留下的那套
“家当”开刀。
砍税收: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说服国会,废除了那项引发了
“威士忌叛乱”的万恶的烈酒消费税,以及其他所有国内税。
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只依靠关税和出售西部土地。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只要你不从事外贸,你一辈子,可能都感觉不到联邦税收的存在。
汉密尔顿把国债当成
“粘合剂”,杰斐逊则把它看成是“毒药”。
他立下军令状,要求他的财政部长,必须在任期内,把国债削减一半以上。
为此,他极力压缩政府的一切开支。
杰斐逊认为,庞大的常备军是自由的威胁。
他大笔一挥,把陆军规模裁到只剩下几千人,海军的战舰也大部分被封存起来,只留下几艘小炮艇在近海巡逻。
在他看来,民兵才是共和国最好的保卫者。
他废除了很多联邦政府的职位,尽量减少外交使节的数量,连总统府的招待会都一切从简。
杰斐逊这套操作,干得是真心漂亮。
他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他的竞选承诺。
那个曾经在汉密尔顿手里急剧膨胀的联邦政府,就像一个被扎破的气球,迅速地瘪了下去。
这是美国历史上,中央政府权力的一次罕见的大收缩。
杰斐逊主义的
“小政府”观念,似乎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它总会用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难题,来考验你的原则。
一个坚定的
“小政府”主义者,当他手中掌握着巨大的权力,面对一个足以让国家版图翻倍的巨大诱惑时,他会怎么做?
二)
皇帝送来的大礼包
这个巨大的诱惑,来自大洋彼岸的那个男人
——拿破仑·波拿巴。
当时,北美大陆的版图,跟今天很不一样。
密西西比河以西,那片广袤的、从加拿大一直延伸到墨西哥湾的土地,叫
“路易斯安那”,是法国的殖民地。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经济命脉
——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那个叫新奥尔良的港口,也在法国人手里。
西部农民们种出来的粮食和烟草,都得通过这条河运出去卖钱。
杰斐逊一直对此忧心忡忡。
他最怕的,就是一个强大的欧洲国家,卡住美国的脖子。
一开始,路易斯安那还属于比较弱的西班牙。
结果,
1800
年,拿破仑通过一笔秘密交易,又把它从西班牙手里给弄了回来。
这下杰斐逊彻底睡不着觉了。
拿破仑是什么人?那是当时欧洲最能打的霸主。
让他来当邻居?那美国西部永无宁日了。
杰斐逊赶紧派他的特使,詹姆斯
·门罗,去巴黎找拿破仑谈判。
他的底线很简单:花一千万美元,把新奥尔良港和佛罗里达买下来,就行了。
结果,门罗到了巴黎,发现天上掉下来一个比想象中大一百倍的馅饼。
拿破仑,当时正准备跟英国开战,急需用钱。
而且他在海地的殖民地,爆发了奴隶起义,搞得他焦头烂额,也让他对经营北美殖民地,意兴阑珊。
于是,拿破仑的财政部长,漫不经心地问美国使节:
“新奥尔良?我们不单卖。但是,整片路易斯安那,一千五百万美元,你们要不要?
”
美国使节们当场就懵了。
整片路易斯安那!那可是
82.8
万平方英里的土地!相当于让美国的国土面积,直接翻一倍!而且只要一千五百万美元,平均下来,一英亩才三美分!
这已经不是划算了,这简直就是白送啊!
他们没有犹豫,当场就签了协议。
消息传回华盛顿,杰斐逊总统,却陷入了一场深刻的
“灵魂拷问”。
三)总统的
“违宪”时刻
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这笔买卖,简直是千载难逢。
它彻底解除了美国西部的安全威胁,为未来的扩张打开了无穷的空间。
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总统,都会毫不犹豫地批准它。
但是,杰斐逊不是一个普通的总统。
他是一个有
“观念洁癖”的总统。
他立刻想到了一个要命的问题:宪法。
他把宪法翻了个底朝天,发现了一个让他无比尴尬的事实:宪法里,根本没有授予总统或者国会
“购买外国领土”的权力。
这事儿,跟当年汉密尔顿要建国家银行,一模一样。
按照他自己一贯坚持的
“严格解释宪法”的原则,这笔交易是违宪的。
杰斐逊痛苦极了。
他甚至想,要不要为此搞一个宪法修正案,明确赋予政府这项权力。
但他的幕僚告诉他,等修正案通过,黄花菜都凉了,拿破仑随时可能变卦。
一边,是他坚守了一辈子的
“小政府、宪法至上”的政治原则。
另一边,是一个能让他的
“农业共和国”理想,拥有近乎无限土地的巨大现实利益。
在这场原则与利益的天人交战中,杰斐逊犹豫了、挣扎了。
但最终,现实利益压倒了政治原则。
他悄悄地把自己的宪法疑虑,藏进了口袋。
然后,他援引了总统处理外交和条约的权力,把这份购地条约,送交给了参议院。
他还运用自己的政党影响力,确保了条约在国会得到迅速批准。
1803
年,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领土扩张——路易斯安那购地案,完成了。
杰斐逊,这个
“小政府”的倡导者,动用了一次汉密尔顿式的、宽泛解释宪法才能成立的中央权力,办了一件天大的事——扩张国土。
四)
观念的妥协
路易斯安那购地案,是杰斐逊总统任期内,乃至整个美国早期历史上,最具讽刺意味的事件。
它完美地展示了米塞斯所说的,观念在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
一个坚定的
“小政府”主义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采取最“大政府”的行动。
一个
“严格解释宪法”的倡导者,可以为了一个他认为的伟大的目标,而默许一次“违宪”的操作。
联邦党人,在野外看着杰斐逊的这番操作,简直笑掉了大牙。
他们嘲笑说:
“看看这个伪君子!他当年怎么骂我们的,现在自己干得比谁都起劲!”
但美国人民,不在乎这些理论上的弯弯绕。
他们只看到,杰斐逊总统,用极小的代价,为他们赢得了大片的土地。
杰斐逊的声望,因此达到了顶峰。
这个事件的深远影响在于:
第一,它极大地增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和总统的威望。
毕竟,这么大一片国土,是中央政府买下来的,而不是哪个州。
这片新土地上的居民,自然而然地会对联邦政府产生认同。
第二,它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即便是最信奉
“有限政府”的总统,在“国家利益”这个强大的理由面前,也可能会放弃自己的原则。
杰斐逊,本想把那个被汉密尔顿撬开的宪法笼子,给重新焊死。
但他自己,却为了捡起笼子外一个闪闪发光的金苹果,而主动把笼子的门,开得更大了。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悖论。
杰斐逊的八年任期,在和平与繁荣中结束了。
他确实削减了政府的规模,但他也在不经意间,为这个政府未来的扩张,铺下了一块无比广阔的基石。
而当钟摆再次摆动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将会把杰斐逊苦心经营的
“小政府”模式,冲击得七零八落。
汉密尔顿的幽灵,即将再次回归。
杰斐逊的
“田园诗”时代,在一片看似和平繁荣的景象中落下了帷幕。
但历史的暗流,早已汹涌。
一场没人想要,却又无法避免的战争,即将把这个简朴的农业共和国,拖入现代国家的残酷逻辑之中。
五)一个
“小政府”的尴尬
杰斐逊之后,接力棒交到了他的亲密战友和指定接班人
——詹姆斯·麦迪逊的手里。
麦迪逊,就是那位曾经和汉密尔顿并肩写下《联邦党人文集》,后来又跟杰斐逊一起创立民主共和党的
“宪法之父”。
他是个理论大师,温文尔雅,但性格上,却远不如杰斐逊那般果决。
他接手的,是一个表面上岁月静好,实则危机四伏的美国。
那边的欧洲,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和老牌霸主大英帝国,正打得不可开交。
这俩巨头,在陆地上打不过,就在海上互相掐脖子,搞经济封锁。
倒霉的,是夹在中间做生意的美国。
英国海军,仗着自己船坚炮利,横行霸道。
他们不仅拦截美国的商船,还没收货物,更过分的是,他们还搞
“强制征兵”。
英国军舰随便拦下一艘美国船,上来就说:
“我看你长得像英国人”,然后就把美国水手给强行抓走,逼着他们去为英国国王卖命。
这简直就是国家级别的绑架,是对美国主权的奇耻大辱。
法国人那边,也没好到哪去。
拿破仑也下令,只要是跟英国做生意的船,一概没收。
美国这个
“中立国”,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杰斐逊在任的最后几年,想了个
“文明”的办法来反击。
他不玩枪炮,他玩经济。
他推动国会通过了《禁运法案》。
这个法案的逻辑很
“杰斐逊”:我们不跟你们这帮流氓玩了!我们美国所有的船,都不准出海!我要用经济上的“自杀”,来逼你们(英法)认识到美国市场的重要性,从而尊重我们的中立权利。
这个想法,蠢到家了。
英法两大帝国,家大业大,少你美国这点生意,无伤大雅。
但美国,尤其是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商业州,他们的经济完全依赖对外贸易。
禁运令一下,等于直接掐断了他们的生计。
港口里船都烂了,水手们失业,商人们破产。
东北部的经济,一夜之间,哀鸿遍野。
《禁运法案》,没伤到敌人一根毫毛,反而把自己打成了内伤。
杰斐逊 “小政府”理念其实已经破产,因为有限政府的原则是尽可能减少政府的权力,而在实践当中,则将有限的权力发挥到了极致。
人们往往认为,权限小,就是小政府。但一个身处世界市场的政府,仅有对外贸易管制权的政府,一样可以运用这种有限的权力,做出权势滔天的恶政。
这一刻, 杰斐逊与汉密尔顿,并没有区别 。
六)
“鹰派”的战争叫嚣
麦迪逊一上台,赶紧废除了这个不得人心的《禁运法案》。
但他面临的困境,一点没变。
英国人该抓人抓人,该扣船扣船。
这时候,国会里崛起了一批年轻的
“战争鹰派”。
这些人,以肯塔基州的亨利
·克莱和南卡罗来纳州的约翰·卡尔霍恩为代表,大多来自西部和南部。
他们是新一代的政治家,没经历过独立战争的苦难,脑子里装满了国家荣誉和领土扩张的野心。
他们天天在国会里敲桌子,发表激昂的演说,核心观点就一个:打他丫的!
他们认为,对英国的一再忍让,已经让美国成了国际笑柄。
一个主权国家,连自己的公民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尊严?
而且,他们还有个小算盘:一旦跟英国开战,咱们正好可以趁机把北边的加拿大给占了,把南边的佛罗里达(当时还属于英国的盟友西班牙)也给吞了。
这种扩张主义的冲动,混合着被压抑已久的民族主义怒火,最终绑架了整个国家的舆论。
可怜的麦迪逊总统,本来是个和平主义者,但在
“鹰派”的巨大压力下,也只能半推半就地被拖着走。
1812
年
6
月,美国国会,以微弱的优势,通过了对英宣战的决议。
美国,这个只有几艘可怜的小军舰,和一支几千人的陆军的农业国,就这样,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 ——大英帝国,宣战了。
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打得稀里糊涂,狼狈不堪。
杰斐逊和麦迪逊奉行了十多年的 “小政府”政策,能支持这种对抗吗?不能!
没钱打!
汉密尔顿建立的国家银行,在
1811
年,因为民主共和党人对它的敌视,执照到期后,被国会给否决了,没能续期。
现在战争来了,政府想借钱融资,连个像样的金融工具都没有。
只能靠发行不靠谱的战争债券,结果根本没人买。
没人打!
因为长期削减军费,美国的陆军,不仅人少,而且装备差,训练烂,将领基本都是些独立战争时期的老古董。
海军更是可以忽略不计。
还不团结!
东北部那些靠贸易为生的联邦党人州,从一开始就激烈地反对这场战争。
他们称之为
“麦迪逊先生的战争”,拒绝出钱出人,甚至还在战争期间,偷偷跟英国人做生意。
战争的进程,可想而知。
美军进攻加拿大的计划,成了一场笑话。
几路大军,不是被全歼,就是吓得直接投降。
海上,虽然有几艘美国军舰,打了几场漂亮的单挑,赢得了些面子,但根本无法撼动英国皇家海军的海上封锁。
最屈辱的一幕,发生在
1814
年。
一支英军小分队,竟然长驱直入,一路打到了首都华盛顿。
麦迪逊总统和他的政府官员们,仓皇出逃。
英军冲进白宫,把麦迪逊还没来得及吃的晚餐给吃了,然后一把火,把白宫和国会大厦,都给烧了。
一个国家的首都,被敌人如此轻易地占领和焚烧,在国家主义者看来,这是何等的国耻!
七)
“意外”的胜利与观念的转变
就在美国人觉得快要完蛋的时候,两件事,戏剧性地改变了战局。
第一,巴尔的摩的顽强抵抗。
在焚烧华盛顿之后,英军转头去进攻
附近的巴尔的摩。
结果在这里,他们遭到了美军的殊死抵抗。
在麦克亨利堡的炮火中,一个叫弗朗西斯
·斯科特·基的美国律师,看到星条旗在炮火中依然飘扬,激情澎湃,写下了一首诗,就是后来美国的国歌——《星条旗永不落》。
第二,安德鲁
·杰克逊在新奥尔良的奇迹。
战争末期,一支精锐的英军,企图攻占路易斯安那的门户
——新奥尔良。
田纳西州的民兵将领安德鲁
·杰克逊,率领着一群由拓荒者、海盗、印第安人和自由黑人组成的“杂牌军”,在这里严阵以待。
结果,在一场不可思议的战斗中,美军以极小的伤亡,歼灭了数千英军。
这场压倒性的胜利,让杰克逊一夜之间,成为了国家英雄。
讽刺的是,新奥尔良战役,发生在英美双方已经在欧洲签订了《根特条约》之后。
因为消息传递的延迟,他们为一场已经结束的战争,打了一场最血腥的战役。
但不管怎么说,这场仗,总算以一种
“体面”的方式,结束了。
美国没有得到一寸土地,英国也没有放弃强制征兵的权力。
从条约上看,美国什么也没捞到。
但是,美国人却普遍认为,他们赢了。
为什么?
因为他们凭着一个弱国的身份,硬扛了世界第一强国三年,没被打趴下。
这就好比一个业余拳手,跟世界拳王打了十二个回合,最后还能站着。
虽然点数输了,但精神上,他赢了。
这场战争,被称为
“第二次独立战争”。
它给美国带来的,不是物质上的收益,而是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冲击和重塑。
那些曾经被杰斐逊主义视为
“洪水猛兽”的东西,现在,在一场屈辱和荣耀交织的战争之后,突然变得“香”了起来:
一个强大的常备军?
太有必要了!不然首都都被人烧了。
一个强大的海军?
没有它,我们的海岸线就是不设防的。
一个国家银行?
必须得有!不然下次打仗还没钱。
发展本国工业?
当然要!不然一被封锁,我们就什么都造不出来。
战争的残酷现实,给信奉
“小政府”的民主共和党人,狠狠地上了一课。
他们猛然发现,那个被他们骂了二十年的汉密尔顿,好像
……说得有那么点道理。
美国人的观念开始被以下观念主导,那就是: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上独立自主,光有自由的理念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
1812
年战争,就像一个催化剂,让美国人的国家主义情感,空前高涨。
战后,人们不再首先称自己是
“弗吉尼亚人”或“马萨诸塞人”,他们开始自豪地称自己是——“美国人”。
那个汉密尔顿式的、强大而统一的美国的幽灵,在被压制了十多年之后,借着战争的硝烟,强势回归了。
而这一次,推动它的,甚至不再是联邦党人,而是那些曾经的
“小政府”信徒们自己。
一个被称为
“感觉良好时代”的时期,即将来临,但在这个时代的背后,中央集权的观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悄然扩张。
好的,
1812
年战争的硝烟散去,美国人虽然没捞到什么实际好处,却意外收获了一种全新的民族自信。
现在,一个看似和谐统一,实则暗流涌动的 “感觉良好时代”,开始了。
在过往,虽然成立了美国联邦,但是民众们并没有一个美国人的观念。
从精神现象来看,直到此时,美国,才刚刚出现。
一个国家主义观念下驱动的怪兽,这时才刚刚长出獠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