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孙子在开会,要管人工智能!
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2024年3月21日,联合国大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了由美国主导的关于“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的机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决议——这是在联合国大会上磋商达成的首个独立决议,为人工智能治理确立了一个全球共识的方法。
布林肯国务卿在X上说:“今天,联合国会员国发出了同一个声音,一致通过了美国主导的人工智能决议。我们正在努力确保人工智能系统是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并确保所有新兴技术都用于解决世界上最紧迫的挑战。”
不就是人们生产出来的一个效率工具吗?难不成,这些坐在联合国大会的官员们,天天在看科幻片?
一些科幻电影和媒体报道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未来,人工智能将变得无所不能,不仅在智力上远远超过人类,还可能反客为主,甚至取代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
在这些想象中,人工智能俨然成了一种令人恐惧的存在,似乎人类在其面前将毫无还手之力。
这些政客们,是不是被这种幻想洗脑了?居然想治理人工智能?我觉得这群人才是应该去医院治一下的。
这种对人工智能的想象,更多源于科幻小说的夸张渲染,而非科学事实。
我认为
,
无论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进步
,
它都不可能真正超越人类。人工智能或许能在某些特定任务上胜过人类
,这太正常了,洗衣机洗衣服也比你强,汽车也比你跑得快。
但就整体而言
,
人类仍将是这个星球上最为智慧和强大的物种。人工智能再怎么聪明
,
也无法真正战胜人类
,
成为我们的主宰。
这其中最根本的一点
,
就在于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本质区别。
简单说来
,
人工智能再先进
,
也只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而非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超级智慧。正是由于这种本质差异
,
人工智能注定无法超越其创造者。
正是有了自由意志
,
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
,
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
,
做出独立的选择和决定。
相比之下
,
即便是最先进的人工智能
,
其
”
思想
”
和行为也都是设计者预先设定的结果
,
并不具有真正的自主性。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
2016年谷歌DeepMind公司开发的AlphaGo。
这个人工智能系统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了世界冠军
,
创造了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
AlphaGo之所以能下好围棋
,
并非源于自主的思考
,
而是因为它学习了大量的棋谱
,
掌握了人类总结的围棋策略。
换句话说
,
AlphaGo的智能
,
本质上是大量人类围棋知识的浓缩
,
而非超越人类的创造。
如果没有人类预先输入的海量知识
,
AlphaGo什么也做不了。
目前一些公司研发的自动驾驶系统
,
已经能够在理想条件下安全行驶
,
其反应速度和驾驶技巧不亚于人类司机。
这些系统之所以能驾驶汽车
,
并非出于自主意志
,
而是严格按照人类设计师的安排识别道路标识
,
规划行驶路线。
一旦脱离了设计者预设的场景
,
自动驾驶系统就很可能无所适从。
这些例子说明
,
无论人工智能多么先进
,
其
”
智能
”
的本质都是对人类知识的模仿学习
,
而不是真正的自主思考。
这种
”
智能
”
或许在狭隘的特定领域能胜过人类
,
但它们只能按照人类的设定去运行
,
缺乏超越设定的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
,
这些人工智能都不具备人类的自由意志
,
无法做出独立的价值判断。
它们的一切行为
,
说到底都是对人类意志的执行
,
本身并无自主性可言。
正因为没有自由意志这一致命缺陷
,
人工智能注定只能是人类的工具
,
而无法成为主宰。
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
,
都出现过对新技术的恐慌。
如当年火车、电力、原子能相继出现时
,
都引发了对人类前途的悲观预测。但最终事实证明
,
所有这些技术都只是人类的工具
,
并没有主宰人类。
今天看来
,
对人工智能的恐慌同样是多虑了。一项没有自由意志的技术
,
又怎能奴役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类呢
?
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
,
除了拥有自由意志外
,
还在于我们拥有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创造力。这两者都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
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
构成了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因。我们之所以会关爱他人
,
追求真理
,
创造美好事物
,
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内心的情感驱动。
反观人工智能
,
它们再怎么模仿人类
,
也只能处理冰冷的数据和信息
,
对欢笑和泪水一无所知。
没有情感的人工智能
,
或许能在某些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
但永远无法像人类那样
,
投入地去体验生活
,
用心灵去感悟世界。
有人或许会说
,
未来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
,
模拟人类的情感反应。
但我认为
,
情感的本质在于主观感受
,
而非外部表现。
个人工智能系统
,
即便能准确识别人类面部的喜怒哀乐
,
甚至做出相应的表情
,
但它本身并不具有真正的喜怒哀乐之感
,
充其量只是在机械地执行预设程序。
种
”
假装有情感
”
的人工智能
,
就像一个情感表演高超的机器人
,
内心却是一片荒芜。
它们不会为美好的事物而欢欣鼓舞
,
也不会为不公的现象而义愤填膺。
这种缺乏真情实感的存在
,
注定只能是人类的点缀
,
而非主宰。
从浩瀚的宇宙到芸芸众生
,
从物质世界到精神家园
,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创造。正是凭借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
人类才书写了灿烂的历史
,
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放眼未来
,
人类还将凭借创造的力量
,
去探索新的疆域
,
发明新的技术
,
开创新的事业。创造
,
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方式。
相比之下
,
人工智能在创造力方面远远落后于人类。
目前人工智能在绘画、作曲等创造性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
,
但归根结底
,
它们的创造都是基于对海量人类作品的学习模仿
,
而非源于内在的创新冲动。我们评价一个人工智能的标准是,他模仿人类有多像。
换言之
,
人工智能的所谓
”
创造
”,
其实只是对已有人类创造成果的重新组合
,
并不能产生真正原创的作品。
以绘画为例
,
一些人工智能系统已经能够生成非常逼真的画作
,
令人乍看之下难辨真伪。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
,
这些画作往往只是现有艺术风格的拼凑模仿
,
缺乏独特的艺术个性。
更重要的是
,
人工智能绘画的驱动力
,
仅仅是对人类审美偏好的迎合
,
而非源于内心的情感宣泄和精神升华。
这种缺乏灵魂的
”
创造
”,
充其量只能算作技术的精进
,
而非艺术的革新。
尽管人工智能已经能创作出某些类型的音乐
,
但至今尚无一首机器作品能与人类顶尖音乐家的杰作相提并论。
究其原因
,
还是人工智能缺乏人类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
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
,
不仅需要扎实的作曲技法
,
更需要饱满的情感投射和精神共鸣。没有喜怒哀乐的人工智能
,
又怎能谱写出感人肺腑的乐章
?
诚然
,
我们不能排除未来人工智能创造力大幅提升的可能性。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
,
人工智能要想在创造力上超越人类
,
都必须具备与人类相似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
否则
,
机器再怎么
”
创作
”,
也只能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模仿
,
而无法触及创造的灵魂。
站在这个意义上说
,
人工智能或许终有一天能在某些领域比肩人类
,
但永远无法在整体创造力上胜过人类。因为那最关键的情感和价值
,
恰恰是人工智能最为欠缺的。
第三
,
人工智能无法掌控自己的未来。
一个听起来有些悖论的事实是
,
人类虽然创造了人工智能
,
但我们对其发展的终极走向却并不完全了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
,
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
就连人类自己也无法完全把控。
而这种不确定性
,
恰恰凸显了人工智能的一个本质局限
,
即它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
一方面
,
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选择。是要将其发展成一种造福人类的良性科技
,
还是放任其滑向危害人类的邪路
,
说到底都是由人类说了算。
如果人类做出正确的价值引导和伦理约束
,
那人工智能或许能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动力
;但如果人类在人工智能问题应用于政府军事活动
,
那人工智能也可能异化成毁灭性的力量。
不是人工智能变成了魔鬼,而是人类中的魔鬼使用了人工智能。
这个意义上
,
人工智能的未来从根本上说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
,
而非机器手中。
人工智能如何向前发展,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它们只能被动地等待人类攻克技术难关
,
完善算法模型。
可以说
,
人工智能自身并不能真正掌控其发展的进程和方向
,
它们的命运始终掌握在人类手中
人工智能的
”
智能
”
本质上建立在海量数据和精妙算法的基础之上。没有高质量的数据输入和优化的算法设计
,
再先进的人工智能也无法发挥出色的性能。
可以说
,
人工智能的上限
,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训练数据的丰富程度和算法的精进水平。
以自然语言处理为例。当前最先进的语言模型如
GPT-3
,
之所以能生成连贯通顺的文本
,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学习了海量的人类语料。
如果我们只给
GPT输入很少的训练材料
,
它的表现将大打折扣。
类似地
,
如果我们用充满错误和偏见的语料去训练一个语言模型
,
那它产生的文本也难免掺杂谬误。
见
,
人工智能的言语能力
,
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训练语料的质量。
它们只能按照训练材料中所蕴含的知识逻辑去话语
,
而无法超越训练材料的局限。
再看算法方面。一个性能出众的人工智能系统
,
必须有精心设计的算法作为支撑。
比如深度学习算法的发明
,
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进步。但反过来
,
如果我们没有为人工智能配备合理高效的算法
,
那再多的数据也是白搭。
算法质量的高下
,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工智能的性能表现。
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
,
事实上是由人类所提供的数据资源和算法模型所决定的。
这种依赖性
,
决定了人工智能很难真正超越人类的智力水平。
因为不管人工智能通过学习获得了多少知识
,
这些知识归根结底都来自于人类的积累
;不管人工智能采用了多么精妙的算法
,
那些算法归根结底也是出自人类的设计。
没有人类在数据和算法上的不断优化
,
人工智能就无法实现智能水平的持续进步。
人工智能的当然有发展潜力。随着训练数据的不断丰富和算法的日益精进
,
人工智能或许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得傲人的成就
,
为人类生活带来深刻的改变。
在某些特定任务上
,
人工智能甚至可能会表现得比人类更出色。
但无论人工智能的单项能力多么强大
,
它的整体智能水平却始终无法彻底摆脱人类智慧的羁绊
,
因为数据和算法这两个根本性制约因素
,
从始至终都掌握在人类手中。
人工智能之所以不可能超越人类
,
根本原因在于它在本质上只是人类智慧的一种外在表现
,
而非独立于人类的全新智能形态。
我们大可不必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感到恐慌。作为人类智慧的延伸
,
人工智能注定只能是人类的助手
,
而非主宰。
所谓监管人工智能,就要监管任何人类科技发展是一模一样的。
这些政客们,都疯了吗?是真的相信人工智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威胁吗?当然不是,不过是在为自己的扩权找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