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财产如何奠定我们的世界

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想象一下,在数千年前,或许更早,两个疲惫的旅人穿越了漫长的荒芜之地,同时发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浆果挂满枝头,清泉潺潺流淌,一个小小的洞穴提供着庇护。

两人都饥肠辘辘,口干舌燥,身心俱疲。

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土地,更是生存的希望,是未来的可能。

就在那一刻,只有两个人,以及这一处维系生命的稀缺资源,人类共存的基本问题浮现了:

这片土地,谁来用?如何决定?他们是该兵戎相见,让强者独占?

还是存在另一种方式,一条通往和平秩序的道路?

这个简单的场景,在人类历史上无数次上演,它蕴含着理解文明基石的关键 —— 一个既根本又常被误解的概念:私有财产。

对许多人来说, 这是我的,那是你的 似乎是直觉,但其根源远比习俗或法律条文更深。

它源于我们作为行动着、理性着的存在,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中的基本性质。

揭开它的面纱,不仅仅是理解经济或法律,更是理解和平人类互动的基本法则。

我们的探索始于一个简单却无法否认的事实: 稀缺性

这个世界,即便某些地方看似丰饶,也并未提供无限量的、我们所需或所欲之物。

土地、水、食物、住所、工具 —— 甚至我们自身的时间与精力 —— 都是有限的。

倘若资源无限,如同理想化伊甸园中的空气,那么关于资源使用的冲突便不可能发生。

你可以使用某种资源,而丝毫不减损我同时或随后使用它的能力。

但这并非我们所处的世界。在我们的世界里,一人的使用常常会排除另一人的使用。

这种稀缺性,正是催生规则、规范与伦理的根本条件。

没有它,所有权、合作、分工、交易等问题根本无从谈起。

与稀缺性相伴的,是另一个基本事实: 人的行动

我们并非仅仅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机器。我们的行动蕴含目的。

我们感知不满意的状态,构想更令人满意的图景,并运用手段去达成期望的目标。

这必然涉及对资源的使用。最根本的,我们使用自己的身体 —— 用手摘取浆果,用腿行走,用头脑规划。

我们的身体,正是我们直接且即刻控制的 第一个 稀缺资源。

这种内在联系,这种 你控制你的手臂,我控制我的手臂 的无可否认的事实,正是 自我所有权 的根源。

这并非一种哲学偏好,而是作为人类存在的操作性现实。

否认它便会陷入荒谬 —— 若非个体自身,还有谁在指导他 / 他的眼睛、声音和四肢呢?

在第二个人出现之前,一个孤立行动的个体 —— 比如遇见星期五之前的鲁滨逊 —— 其本身就已经体现了核心原则。

他审视环境,识别资源(稀缺的手段),设定目标(目的),然后行动。

他或许开垦田地,建造小屋,打磨工具。

通过这样做,他无可辩驳地将资源从其自然的、未被使用的状态中 挪用 ,赋予其目的。

他通过劳动、规划和行动,与这些资源建立了联系。

现在,让我们将星期五引入鲁滨逊的世界,或者回到那两位在肥沃土地前的旅人。

稀缺性,先前只是个体需要处理的状况,此刻变成了潜在冲突的根源。两人都想要浆果、水和庇护所。

如果两人试图同时占据完全相同的空间,或者同时吃掉同一颗浆果,物理冲突在所难免。如何避免?合作如何取代对抗而出现?

他们需要规则。

但并非任意的规则。由强者强加的规则( 强权即公理 )并不能解决冲突,它只是暂时压制一方,并在力量对比变化时埋下未来冲突的种子。

基于主观需求的规则( 我比你更需要它 )则无可救药地模糊,会导致无休止且无法解决的争端,因为需求是主观且可能无限的。

规则若要促进和平共存,就必须在 原则上 能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其基础并非主观的奇想,而是客观的事实与关系。

它们需要稳定、可预测且普遍适用。

那么,关于那片肥沃土地,什么样的规则能满足这些条件呢?

想象其中一位旅人,称他为张三,先到达那里。

他采摘了一些浆果,清理了洞穴入口附近的灌木,并开始引导一股溪流靠近,以便取用。

第二位旅人,李四,稍后到达。他看到这片土地,认识到其价值,也想使用它。

李四是否有正当理由仅仅因为他的到来就推开张三,或者要求分走一半他已经开始利用的资源?

首次使用 原始占有 常被称为 先占原则 )的概念,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且非任意的答案。

张三,作为 第一个 积极介入先前无主资源的人 —— 将他的劳动、目的和行动与之结合 —— 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客观的、可被验证的联系。

他改变了这片土地的自然状态,哪怕只是微小的改变。

李四,作为后来者,发现这资源已处在另一人的作用之下。

如果李四仅仅通过宣告就主张所有权,或者凭借他较晚的到来就主张权利,这将是任意的。

为何 他的 宣告优先于张三 先前的 行动?

为何后来者能拥有等同于甚至优于那个真正 做了些什么 的首次使用者的权利?

这个原则 —— 即对先前无主稀缺资源的首次使用者获得所有权 —— 提供了一个客观的、避免冲突的起点。

它基于谁建立了第一个积极联系这一可观察的事实。

它平等地适用于每个人;无论强弱、需求或身份,只要是第一个使用者,就建立了初始权利。

这条规则允许个体作用于世界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所有物,一小块一小块地进行,而无需必然地与在别处追求类似目标的他人发生冲突。

它将潜在的、因稀缺资源而引发的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 的战争,转变为一个所有权清晰、争端至少在原则上可以依据客观历史来裁决的体系。

首次使用原则与自我所有权原则紧密相连。

正如个体通过直接且持续的控制与使用而 先占 了自己的身体,外部资源也通过类似的目的性介入过程而被纳入所有权之下。

并且,一旦所有权被正当地建立 —— 无论是对自己身体的所有权,还是通过首次使用获得的外部资源的所有权 —— 它如何能被和平地转移?

只能通过自愿的契约或交换

张三或许同意用一些浆果换取李四帮助他建造更耐久住所的劳力,或者他可能赠予李四使用溪流的权利。

任何 非自愿 的转移 —— 盗窃、抢劫、欺诈 —— 都侵犯了通过自我所有权和首次使用建立的初始所有权,从而再次引入冲突。

因此,洛克式的三位一体浮现了:自我所有权、通过首次使用对无主资源的原始占有、以及仅通过自愿契约转移财产。

这构成了私有财产权完整且融贯的基础。

但我们能否将这个基础扎得更深?这仅仅是一种便利的或历史上观察到的习俗,还是它蕴含着更深刻、更无可逃避的逻辑?

这就引出了 论证伦理学 的独特洞见,这是由霍普在米塞斯和罗斯巴德等思想家奠定的基础上发展出的强有力论证。

思考一下 争辩规范 本身的行为 —— 即讨论什么样的规则 应该 支配人类行为。

当张三和李四站在那片肥沃土地前,他们没有选择打斗,而是试图 争辩 谁拥有更正当的权利。

在他们开始论证的那一刻,他们就已默认接受了某些使论证本身成为可能的前提,某些规则。

首先,论证是一种无冲突的互动方式。

它不是喊叫或击打,而是提出命题以期达成共识。这预设了双方都承认对方是独立的、能够推理并被说服的存在,而非仅仅可以被强制的对象。

其次,论证本身是一种 行动 ,并且需要使用稀缺资源 —— 最根本的就是论证者自己的身体(用大脑思考,用嘴说话,用耳朵倾听)以及其所占据的空间。

为了论证,张三必须能够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并且他必须默认地给予李四对其身体同样的自由。

如果在与李四争辩时,他否认李四控制自己身体的权利,他就陷入了一种实践上的,或称 述行性 矛盾

他为自己主张了一项权利(使用身体进行论证的权利),却否认了他正试图通过论证来说服的那个人同样的权利。

因此,参与论证的行为本身,就预设了对自我所有权的承认是一种有效规范。

你无法在反对自我所有权的同时进行论证,而不隐含地为你自己和你正在与之论证的人(至少在论证期间)接受它。

更进一步,论证通常是 关于 某事的 —— 常常是关于身体以外的稀缺资源的使用的。

想象张三和李四正在具体争论那个洞穴的使用权。

为了使他们的论证能够和平进行,他们必须能够在论证本身所需的资源上(他们站立的地面,他们呼吸的空气)避免即刻的物理冲突。

这要求至少暂时性地尊重对这些资源的现有控制。

更深刻的是,如果论证是为了建立 正义的 资源使用规则,那么它必须预设财产权 能够 以一种避免冲突的方式被建立。

正如我们所见,对于外部资源而言,唯一非任意的方式就是通过原始占有(首次使用)。

因此,任何反对原始占有原则的人同样会陷入述行性矛盾。

为了论证首次使用者(张三) 没有 获得排他性权利,论证者(李四)必须预设他 自己 有权和平地使用 他的 身体和他所占据的空间 —— 这些资源是他自己原始占有或从前任所有者那里和平获得的。

他必须依赖他所挑战的那个原则的有效性,才能提出他的论点。他使用和平控制(拥有)的资源来反对确立和平控制(所有权)的原则。

由此可见,私有财产 —— 自我所有权和外部资源的先占原则 —— 的证成,不仅仅是历史的、习俗的或功利主义的。

它根植于论证本身无可逃避的前提之中。它是任何声称要通过讨论和理性、而非暴力来和平解决冲突的人所必须接受的规范性基础。

去论证,就是去默认接受私有财产的规范。

理解这一点,为我们审视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视角。

一个建立在对私有财产权持续承认和保护基础上的社会,冲突得以最小化,通过自愿交换的合作得以最大化,繁荣的潜力得以释放。

当个体拥有他们自己和他们劳动的成果(无论是直接生产还是自愿交换得来),他们就有动力去生产、去储蓄、去投资,并进行长远规划。

从基于私有财产的无数自愿交换中产生的 价格体系 ,如同一个巨大的通讯网络,通过传递相对稀缺性的信号,协调着数百万人的行动,引导资源流向其最被珍视的用途

反之,任何对此原则的偏离都会引入冲突与低效。

典型的计划经济,以国家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由于消灭了资本品的市场价格,使得理性的 经济计算 成为不可能。

没有私有制,就没有真正的交换,因而没有真正的价格来指导生产者判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

干预主义 —— 税收、管制、补贴 —— 虽然不像彻底的计划经济那样具有毁灭性,但仍旧代表了对财产权的部分侵犯。

每一次干预都扭曲市场信号,强制性转移财富,抑制某些领域的生产而人为鼓励另一些领域,最终导致与个体自愿选择不同的(通常也更差的)结果。

所以,私有财产的概念,绝非仅仅是一种经济机制或法律习俗。

它从稀缺性和人的行动的条件中逻辑地产生,并通过论证行为本身被确认为和平共存的基础规范。

它始于无可否认的自我所有权,通过客观的原始占有原则延伸至外部世界,并在自愿契约与交换的自由中臻于完善。

它是任何试图共同理性思考的人们之间无声的契约,是追求和平与繁荣而非冲突与贫困的社会所必需的基本法则。

理解其深刻且无可逃避的逻辑,是构想并建立一个真正自由且繁荣的世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