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失败国家”
要理解一个人为何愤怒,很多时候,不必去听他说了什么,先去看一看他的饭碗,摸一摸他的胃。
国家的道理,也是一样。
要理解2025年,为何三千万尼泊尔人,会爆发出如此惊人的、足以颠覆国家的力量,我们必须暂时放下那些宏大的政治叙事,翻开这个国家最真实的一本账——它的经济账本,以及在这本账本之下,每一户普通人家的柴米油盐。
坦白说,这本账,实在是惨不忍睹。
作为一个被联合国盖章认证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尼泊尔的国库,常年处于一种空虚的状态。它的经济,就像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常年拄着三根拐杖,才能勉强站立。
这第一根拐杖,叫“侨汇”。
这是一个听起来很专业的名词,但说白了,就是“血汗钱”。由于国内极度缺乏就业机会,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尼泊尔青壮年,被迫远走他乡,去印度、去中东、去马来西亚,从事那些最辛苦、最廉价的体力劳动。他们省吃俭用,把一点点血汗钱,寄回家中,用来养活留在村子里的妻儿老小。
这些来自海外的汇款,竟然占到了尼泊尔整个国家GDP的近四分之一!
这是一种何其畸形,又何其悲哀的经济模式。它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并非掌握在自己的工厂、自己的企业手中,而是维系在海外务工人员的命运之上。一旦全球经济有个风吹草动,海外劳工市场一收紧,尼泊尔国内,立刻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家庭,断了炊烟。
这第二根拐杖,叫“旅游”。或者,我们可以更形象地称之为“珠峰经济”。
尼泊尔坐拥着世界上最壮丽的雪山,这本是神明赐予的礼物。每年,靠着向登山者发放许可,靠着服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尼泊尔也能挣到一笔宝贵的外汇。
但这根拐杖,同样脆弱不堪。旅游业,是一个极度依赖和平与稳定的“和平病”产业。国内政局稍有动荡,游客便会望而却步。就像今天,机场一关,道路一断,所谓的“珠峰经济”,瞬间就会清零。那些靠着游客吃饭的向导、旅店老板、餐厅服务员,他们的饭碗,也就立刻碎了一地。
这第三根拐杖,叫“外援”。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伸手经济”。
根据公开的数据,尼泊尔的国家预算,有高达四分之一,是来自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中、印、美、英等国的捐赠和贷款。
这意味着,这个国家,有四分之一,是靠着“国际社会的善意”在运转。这种依赖,不仅让尼泊-尔在国际政治中直不起腰杆,更让它的国家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援助国的政策一变,甚至只是某个官员的心情不好,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尼泊尔的一条公路、一座医院的修建。
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建立在这三根一推就倒的拐杖之上,那它,基本上就是一个“纸牌屋”,一阵稍微大点的風,就能把它吹得稀里哗啦。
而压垮这个纸牌屋的最后一阵风,就是一只看不见、却能吞噬一切的怪兽——
通货膨胀
。
在骚乱爆发前的几年里,由于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以及尼泊尔自身薄弱的生产能力,该国的物价,早已像脱了缰的野马,一路狂奔。
对于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经济学家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个数字,一个百分比。但对于加德满都街头,一个普通的“三轮车夫”来说,这意味着,他今天辛辛苦苦跑一天挣来的钱,到明天,可能就买不起同样一袋米了。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口袋里的卢比,一天比一天毛,一天比一天不值钱。
通货膨胀,是最残忍的一种税收。它悄无声息地,将普通人手中那点可怜的储蓄,洗劫一空。它让一切诚实的劳动,都显得荒谬可笑。
当一个国家的民众,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工作,都无法追上物价上涨的脚步;当他们辛劳一生的积蓄,都在货币的贬值中,化为乌有;当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时——他们的胃,就会发出愤怒的吼叫。
而一个愤怒的胃,必然会点燃一颗愤怒的心。
巨人的阴影
如果说,脆弱的经济和阶级的对立,是尼泊尔的“内忧”,那么,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就是它无法摆脱的“外患”。
我们摊开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尼泊尔的宿命,几乎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
它像一块被精心制作的三明治里的肉饼,不大不小,不厚不薄,被中国和印度这两片巨大的“面包”,紧紧地夹在中间。
北边,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日益强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南边,是一望无际的恒河平原,以及一直将它视为自己“天然后院”的印度。
这种地缘格局,决定了尼泊尔,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棋手。它最多,只能努力成为一个,在巨人的棋盘上,尚能左右挪腾的棋子。
尤其是南边的这个邻居——印度,对于尼泊尔来说,是一个爱恨交织、如影随形的存在。
在文化、宗教、血缘上,两国亲如兄弟。但在经济和政治上,印度对尼泊尔的控制,又是全方位、令人窒息的。
作为一个内陆国,尼泊尔几乎所有的进出口贸易,都必须借道印度的港口和公路。这等于说,印度,捏住了尼泊-尔的经济咽喉。
2015年,就是因为尼泊尔颁布的新宪法,没有充分照顾到南部亲印的马德西人的利益,印度便对此大为不满,随即对尼泊尔实施了长达数月的非正式禁运。
那一次,整个尼泊尔,都陷入了瘫痪。加油站前排起长达数公里的车队,医院里缺医少药,许多家庭,甚至连做饭的燃气罐,都成了奢侈品。
那场惨痛的经历,给所有尼泊尔人,上了一堂最生动的地缘政治课。它让人们明白,自己的国家命脉,是何其脆弱,又是何其深刻地,被掌握在邻居的手中。
这种被巨人阴影所笼罩的窒息感,深刻地影响了尼泊尔的国内政治生态。
它催生出一种极度敏感、又极度分裂的民族主义情绪。任何一个国内的政策,都很容易被政客们,上纲上线到“亲印”还是“亲华”的路线之争。
“反印”,成了一些政客转移国内矛盾、煽动民粹情绪、收割选票的万能灵药。
而“亲印”,则成了攻击政治对手“卖国”的、最顺手的一顶帽子。
整个国家的政治精英,没有把精力,用在如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些刀刃上,而是耗费在了这种无休止的、基于地缘猜忌的内斗之中。
而这种混乱的政治环境,又恰恰为腐败,提供了最好的温床。当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争论“谁是卖国贼”时,就没有人,去关心公共项目的款项,到底去了哪里。
世界已变
社交媒体,像一根无形的神经纤维,将地球上七十多亿人的情绪,连接在了一起。印尼雅加达的大学生,可以实时看到加德满都的同龄人,正在催泪瓦斯中奔跑;一个地方的抗议口号,可以在24小时之内,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出现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
对精英阶层的“不信任”,对权力腐败的“愤怒”,对分配不公的“怨恨”,是这个时代全球共通的情绪底色。
印尼的议员,不过是想给自己多发一点补贴,就能引爆一场全国性的抗议。
尼泊尔的政府,试图捂住批评的嘴巴,更是直接引发了血案。
这背后,是民粹主义的幽灵,在借助网络的东风,于全球徘徊。
但是,我们必须提出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为何同样的火星,落在不同的干柴上,燃烧的烈度,会截然不同?
让我们把视线,投向那些被认为是“发达”和“稳定”的国家。
在德国,在美-国,公务员阶层,同样是一个享受着稳定工作和丰厚福利的“特权阶层”。他们的退休金,是普通企业职工的好几倍,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民众对此,当然也有不满,也会在报纸上、网络上,发出尖锐的批评。
但为何,这种不满,没有演变成一场要推翻整个国家的暴力革命?
答案在于,这些社会,尚有一个相对厚实的“缓冲垫”。
这个缓冲垫,是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他们虽然也有怨言,但总体上,还能维持一份体面的生活,是现有秩序的受益者和稳定器。
这个缓冲垫,是一个相对完善的法治体系,它就像一个高压锅上的减压阀,让社会矛盾,可以在制度的框架内,得到一定程度的疏解。
尼泊尔年轻人的绝望,源于整个上升渠道的彻底堵死。
仅仅存在特权阶层,是不足以摧毁年轻人的希望的,通货膨胀就是一种向穷人征收的税收,他将年轻人向上努力的最后一点信心都没收了。
当一个社会,不再给年轻人提供希望,那它,就必然会收获年轻人的绝望。
全球化的愤怒火星,最终,落在了“尼泊尔式绝望”这堆浸透了汽油的干柴之上。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场,足以将一切烧为灰烬的冲天烈焰。
观念的崩塌
统治,靠的不是枪炮,而是一种存在于千百万人头脑中的、共同的“观念”。
2006年,当尼泊尔人民推翻王室,建立共和国时,他们心中,是有着一个崭新的、共同的“观念”的。那个观念的名字,叫“民主”,叫“希望”,叫“人民当家作主”。他们相信,这个新的制度,能够带领他们,走向一个更公平、更繁荣的未来。
然而,近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
这个曾经光芒万丈的“观念”,是如何一步步被侵蚀,最终彻底崩塌的呢?
是年复一年的经济凋敝,是政客们无休止的内斗,是一桩桩不了了之的腐败丑闻。
而给予这个旧“观念”致命一击的,正是“尼泊尔宝宝”现象,以及政府随后那一系列愚蠢的操作。
为何奥利的辞职,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因为,当民众脑中的“观念”,已经从“这个政府很烂,需要改革”,彻底转变为“这个政府是我们的敌人,必须推翻”时,任何体制内的修补和妥协,都已经失去了意义。
当支撑统治的“观念”已死,再多的军队和警察,都无法阻止一座大厦的轰然倒塌。
当一个国家的官员,仅仅是利用权力,为自己捞取一些金钱,这当然是腐败。但这种腐败,尚且停留在“个人道德败坏”的层面。
可当这些官员,能够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将他们的子女,也送入权力的轨道;当他们能够将贪腐所得,转化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广阔的人脉网络,并最终确保他们的后代,能够继续留在统治阶级内部时——腐败的性质,就变了。
它不再是个人的贪婪,而是一个阶级的再生产。
权力,不仅能带来财富。更可怕的是,权力,正在实现“代际传承”。
“尼泊尔宝宝”,就是这种权力世袭的、最鲜活的产物。
他们所炫耀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排他性的特权。这种特权,让他们可以轻易地绕过所有普通人需要遵守的规则,去获得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工作,以及,最重要的——免于承担责任的豁免权。
这,是在一个“共和国”的躯体之上,一个新兴的、封闭的“政治贵族”阶层的悄然形成。
它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社会,正在重新退回到一种类似于“前现代”的、由出身决定命运的阶级固化状态。
这,才是“尼泊尔宝宝”现象,最令人绝望的地方。
它彻底摧毁了一个现代社会,赖以运转的最重要的基石——奋斗的平等。它向所有的“拉姆们”宣告:你们的奋斗,毫无意义。因为赛道,从一开始,就是为“小王公”们铺设的。
所以,今天尼泊尔民众所要反抗的,已经不仅仅是某个贪官的某个贪腐行为。他们要反抗的,是这个正在形成的、试图将国家财富和权力,据为己有并代代相传的、新兴的权贵阶层。
这,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反腐运动”。
这是一场,平民与新贵族之间的、你死我活的阶级战争。
尼泊尔不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现在,尼泊尔,已经踉踉跄跄地,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旧的秩序,正在烈焰中,化为灰烬。但新的秩序,在哪里?
眼前,摆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一条,是宽阔的、充满诱惑的、通往深渊的路。
这条路,叫“暴力革命”。
在这条路上,仇恨将是唯一的通行证,暴力将是唯一的语言。当愤怒的人群,彻底摧毁了旧的国家机器之后,迎来的,很可能不是一个美丽新世界,而是一个更加血腥的权力真空。
届时,各路政治野心家、地方军阀、极端势力,都会跳出来,争夺这具滚烫的“国家尸体”。
尼泊尔,这个本就由多个民族和地区构成的脆弱国家,很可能会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甚至走向分裂。最终,沦为又一个像索马里、利比亚那样的失败国家。
尼泊尔的下一步,应该还是这条路。
因为这场去中心化的革命,只有愤怒,没有任何建设性。
他的确推翻了一个旧的腐败的政权,但是,他更有可能带来的是另一条错误的路。
世界上的错误有很多种,不是你排除了这种错,就一定走向正确。
吃了一亏又一亏,亏亏不一样。
甚至过上几年,同样的错误反复犯,这在历史上,太正常了。
另一条,是狭窄的、布满荆棘的、通往希望的路。
这条路,叫“制度改良”。它无比艰难,需要这个国家,有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国民理性。
它需要,在废墟之上,迅速出现一批能够超越党派利益、真正为国家未来着想的、新的、有公信力的舆论领袖。
它需要,那支目前尚保持着观望态度的军队,能够坚守政治中立,成为国家秩序的“稳定器”,而不是篡夺权力的“新主宰”。
它需要,国际社会,尤其是中、印这两个最重要的邻国,能够扮演一个负责任的、劝和促谈的调解者角色,而不是为了地缘私利,而下场博弈,加剧混乱。
更重要的,它需要那些此刻正被愤怒所支配的民众,能够在宣泄之后,尽快地回归理性,将满腔的怒火,转化为清晰的、可执行的、建设性的政治诉求。
尼泊尔,还有走上第二条路的机会吗?
没有人知道。
这个国家,就像一个被推进了急诊室的重症病人。所有的器官,都在衰竭。外面,站满了心急如焚的亲人,也站满了等着分食遗产的秃鹫。
最终,是抢救成功,还是宣告死亡?
这,将是未来几个月,乃至几年里,尼·泊尔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的、一个沉重到无法呼吸的问题。
尼泊尔的悲剧,是对我们这个时代,所有发展中国家,一次最沉重、最血腥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