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垄断,也不能产生暴利

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正本清源说垄断,第三章.
很多把垄断认定为行政垄断的朋友,他们经常说,你看电力垄断、石油垄断、烟草垄断,这些是政府使用行政管制的方式进行的市场独占,他们就可以为所欲为,随意提高价格,从而获取暴利。
首先我要声明了,由于很多朋友阅读不完整,常常会产生误解,我绝不是为国企垄断辩护,而是强烈反对国企垄断。但是,这种批评国企垄断赚取暴利的理由并不成立,国企垄断的危害并不在于会获取暴利。
如果你认为国企垄断某一领域 ,然后就赚了大钱了,那你应该去买这些垄断企业的股票啊,业绩不应该是节节升高吗?
2007年11月5日这一天吗?对于许多股民来说是个一生难忘的日子,时至今日,或许还有很多股民能准确记得当时发生的了什么事。

就是这天,所谓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国石油高调登陆A股市场,以48.6元的“封顶价”开盘,成交金额达到惊人的92.29亿元,使其立即成为“全世界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

可是好景不长,当天股价高开低走,最终收盘价仅仅为43.96元,随后的走势更是跌跌不休,从上市当日最高摸到48元一路深跌至今于5-10元,深度套死散户。

可见,认为政府垄断就会赚钱,如果用在股市上,那就是血淋淋的代价啊。

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不过关,在股市上也有可能赔个底朝天。




行政垄断的几种方式




行政垄断的本质是政府特许经营,而国企垄断,是国有企业+政府特许运营,他同时存在国有企业的问题和政府特许经营的问题,是双重叠加的,而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所以我们放到最后来讲。

我们先谈行政垄断。

政府特许经营有如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牌照制度

也就是政府规定只有一家或若干家市场主体,有资格从事某种经营行为。

比如,出租车牌照,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是政府特许模式。

由政府颁发牌照,并限制牌照数量。

比如,只允许三家企业从事电信业务;

比如,你要做第三方支付,必须获得国家批准

比如,你要开传销公司,必须拿到国家的直销牌照

你看牌照无处不在,甚至你要开个小卖部,都得有食品经营许可证,也是需要牌照的,也是有一定的准入门槛的,只不过比较低罢了。

第二种,专利制度

专利制度就是一种以技术公开部分细节换取你独家经营的一种方式。

我注册了某项专利,未经我授权,你不得生产。

而这个专利是由政府进行授权并由政府根据相关法律进行保护的。

我们假设世界上所有的手机相关的专利全被一家公司拿走了,而暂时没有其他公司可以绕过这些专利进行生产,那按现时的专利保护制度,那这个世界上就只有这一家公司可以生产手机了。

这也是一种政府特许模式。

第三种,职业许可

职业许可也是一种牌照制度,只不过他针对的是个人,所以进行单列。

比如,你要当医生,就必须要有医生执业许可

比如,在美国你当理发师、当油漆匠,当电工,都得有职业许可

如果你没有这些许可,而从事这些行业,就是违法行为,甚至可能入刑,比如非法行医就是一种刑事犯罪。

那么行政命令下导致的市场独占,会有什么后果呢?他真的就一定会让利润上升吗?这个需要具体分析。




最古老的政府专卖——盐铁专卖





最有名的所谓行政垄断就是盐铁专卖了,因为他历史够长。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即对盐和铁一起实行专卖。秦国商鞅变法,控制山泽之利,也实行盐铁专卖。当时的山海之产主要是盐、铁,官府垄断经营,寓税于价,使人民避免不了征税,又感觉不到征税。

东汉时曾取消盐铁专卖,实行征税制。三国、两晋注重专买,南北朝时征税制复起。隋至唐前期,取消盐的专税,和其他商品一样收市税。唐安史之乱后,财政困难,盐专卖又开始实行。此后历朝历代,都加强了盐专卖,对铁则实行征税制,不再与盐同例看待。

这是一段长达数千年的行政垄断史。

太过久远的历史的研究,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没有足够多的数据支持,所以无法得知真相。

我们来看看离我们更近一点的历史,比如大清。

《清史稿.食盐盐法》记载:“乾隆十八年,计七百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一两有奇。光绪末,合课婺计共两千四百万有奇。宣统三年,度支部豫算,盐课收入约四千九百万有奇。”

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清朝盐税收入占国库收入的比例。

清朝是如何进行盐铁专卖的呢?

清朝的时候,盐需要走完制作、流通、销售,最后到百姓手中。官府并没有全程介入,他们主要跟盐商合作。
盐商卖盐时,需要缴纳引税,从官府手里拿到盐引。这是清朝卖盐的凭证,盐商拿到盐引后,到指定地点买盐销售。整个过程,清朝只需坐收引钱即可。这种被称为“官督商销”。
你会发现,这是一种牌照出售模式,类似于出租车牌照的出售。
你要开出租车,必须有政府的牌照,数量由政府控制。你要卖盐,你得拿到盐引,这个盐引是有价格的。

当然,清朝也有其他贩盐的办法,比如官府运输,盐商销售,或者盐商运输,百姓销售。这些办法都没有长久推行,只有“官督商销”是主流,且使用时间最长。
这实际上是一种税收模式,也就是由政府参与到流通环节中去,利用牌照收取税收。
那当时清政府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
官盐的价格太高,导致销售不畅。有人说了,盐这个玩意不是刚需吗?他有需求弹性吗?
当然有弹性。所谓弹性,就是价格变化导致需求量的变化的程度,变化的越多,弹性就越大,变化的越少,就是所谓的刚需。
清朝史料记载,当时很多百姓因为盐价过高,选择"坚忍淡食”,“数个月不知盐味者”。
你看,只要你价格够高,老百姓都可以忍到几个月不吃的程度。
这是无数反垄断者想不通的问题,他们认为人们没得选。
不管是大米,水,卫生纸,盐,这些人们眼里认为的没有弹性的刚需,其实充满着弹性。
现在我们还用马桶的水冲厕所呢,如果水价高到一千元一吨,你信不信,你一家一天只会用几升水,所有的水都要反复进行使用?你一定会减少需求量。
对于垄断盐销售的政府来说,我虽然定价高了,但是,销售量少了呀。
大清打击私盐不可谓不残暴,把其当作私铸银钱的犯人一样处理,列为钦犯,那可是天大的罪。
你打私盐打掉的结果 ,大清并不能增加销售量。
但迷惑的问题来了,盐引确实为大清朝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入,这是一个事实。
但你换一个思维就能理解这个问题了,这不过是一种税。
大清面临的实际问题是盐价上去了,但收入并没有上去。
由于盐价过高,大清后期不断推出改革,比如,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曾在江淮地区推行盐务改革。除了搞促销,打击官吏腐败,裁减盐运手续外,陶澍推行的变革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只要缴纳一定的课税,就可以销盐,不论资本多少,都可以申请。
这个做法,节省过去很多盐务中不必要的环节,成本降低,盐价降低。陶澍推行盐务改革后的盐称为“票盐”。
你不能因为政府收了某一种税,就认定这是一种市场独占行为。
它是一种人为地增加销售成本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有意控制供给量抬高价格的一种手段。
所以古代的盐铁专卖并非我们想象的国企经营,而是一种税收手段,是古代政府缺乏现代政府大规模征税手段发明出来的一种税收工具。
把盐铁专卖与现在的垄断混为一谈,其实是学术界长久以来的错误 ,实际上,盐铁专卖不过是古代皇帝在盐铁两个领域实行了增值税制度罢了,他与现在的国企垄断完全不是一回事。
但即使是税收,税收也一样存在这种问题,假设有一个政府把关税提高了10000%,也就是100倍,十万的车,要交1000万的关税,才能进入这个国家销售,那么他的关税收入就增长了吗?
会这么想的人,脑子里有水。
因为结果是,他一分钱关税都收不到了。
因为没有人再去进口产品了。不管是什么环境,不管你处于什么地位,你都无法做到随意改变价格,因为他叫价格,既然是价格,就代表着购买者可以根据价格调整行动的。
比如,在灾难时,你不准涨价,那商家就少进货,少卖货,甚至不卖。中国疫情期间不准口罩涨价的结果就是药店一个口罩都找不到,你真要买口罩,依然是高价。
这叫经济规律,供给减少,需求量增加,价格一定上升,只不过用别的方式体现出来。大医院的医生挂号费不贵,因为价格管制,于是就排队挂号,等待的时间,也是一种价格,你得提前到北京呆几天才能挂上你要的号,这中间所有的成本都是这个号的价格的一部分。
这样就你能解大清政府为什么要做盐税改革了,为什么要允许所有人经营,因为发现他们人为调高价格的结果是盐税反而减少了,放开,只要你交税就好了,反而税收收入增加了。
好了,我们现在来看国企垄断又是否能随意提价呢?
这个我们经验上有这种认知,比如烟草系统一年要交上万亿的税,比如我们买油时我们总认为价格很高,我们用电信运营商的服务时,总在吐槽,太贵了,就是因为没有竞争,所以他们赚了暴利,真是这样吗?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垄断国企,不但赚的钱不多,甚至是经常亏损的。
2020年,中国石化营业额及其他经营收入人民币2.11万亿元,实现净利润331亿元 。这个净利润率才多少?不到2%
如果再看他的总资产,你更要吓一跳,中石化的总资产高达1.8万亿。
再看看他的总负债务呢,9467亿。
这么多的资产,这么高的负债,最后才赚了331亿。支付的财务利息都比利润要高的多,如果按资产收益率来说,还不如存在银行做个定期理财收益高。
也就是说,如果1.8万亿钱放在银行吃利息,赚的钱也比这个要多的多。
2020年国家电网营业收入26600.3亿元,同比增长0.295%;利润总额591亿元。 这也净利润率也没有超过2%。
烟草行业的没人知道数据,因为他将利和税放在一起算,这个金额是很大的,上万亿。
亏损的则有铁路总公司,还有一堆的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
有人说,是因为国企考虑国计民生,所以不能赚钱,于是利润低。
是这样吗?
如果你这么理解,那所有的国有企业上市的股票你都应该卖了,一个不考虑赚钱的公司,你买他股票干什么?
他们当然想赚钱,并且努力在赚钱,他们之所以赚不到钱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政策的因素 ,但这并不是关键。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们并不能随意提价。
不管你是垄断了电力,水务,通信,铁路,还是高速,你都无法随意定价。
因为你必然要面临一个财务模型的计算,那就是销售量与毛利润率的乘数。
销售量大,但毛利润率低,与销售量低,但毛利润率高,你要选择哪一个的问题。
商品直接成本
商品价格
毛利润额
毛利率
销量
总毛利润
50
100
50
50%
1000
50000
50
200
150
75%
300
45000
并不是你选毛利润率高,你的总利润就一定高。
你开电影院,统统定价200一张票,有人看吗?有,比如富二代,但你就一定赚的比定价30元要更多吗?不一定,因为定价30元,可能场场爆满。而定价200元,一场就四个人。
我们 假设政府只允许一家企业经营加油站,而你有一台车,那么你可能会认为这家企业对你构成了市场独占,你没得选,只能找他加油。
真是这样吗?
如果你是加油站的老板,你是否会认为,这时你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可以不做好服务,随便提高价格,反正你们只能找我一家买。
如果你真这么想,我只能告诉你,你将成为一个失败的老板。
因为消费者在任何时候都有替代方案,都有选择的余地和空间,他们会用他们的行动来惩罚不服从消费者利益的企业行为。
假设你这个时候是消费者,油价上升到100元一升,你会怎么办?
你的车百公里要十升油,意味着你开十公里就要一百元油费,你离上班地有十公里,那你算一算就明白了,开车上一次班要花费100元油费。
你会加满一箱油后,把车停在楼下,然后坐公交去上班,甚至骑自行车去上班,因为太贵了,你消费不起。
你只会在紧急、非常重要的时候开车。如果过一段时间发现没有什么紧急重要的事,你会干脆把车卖了。
那这时,加油站就必定面临加油的客户减少的局面,即使还在加油的客户,他们从原来的一个月两箱油,也改为一年两箱油了。
那么,这时,这个加油站就一定能赚到比以前更多的钱吗?
我曾经在1997年就拥有过手机,爱立信388,还带着他到处出差到处跑,当时的双向收费还有漫游费、长途费,一个月话费高达数千元,不久后,我就把手机卖了,因为消费不起,用回BB机了。
手机消费不起,我用BB机,BB机消费不起,我用公用电话,公用电话我消费不起,我就写信,写信也一百块钱一封,那重要的话都留到过年再说吧。
有人经常诟病中国烟草,说烟价格贵,就是因为他们垄断。
中国烟草一样存在竞争对手。因为中国烟草垄断的只是制式卷烟市场,而非制式卷烟市场还广泛存在。比如云南人就喜欢抽水烟,烟丝还是可以自由买卖的。
那卷烟就受到自制烟的竞争限制。 如果有一天,最便宜的烟都是五百块钱一包,那自制烟就会大行其道,人人抱着个水烟筒或旱烟筒去上班,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即使你垄断(独占)了烟丝市场,依然有竞争对手。比如槟榔。也可以成为香烟的替代物。
你将所有成瘾性的东西全部独占了,是不是人们就没有选择了呢?
人们可以选择不抽。很多抽了一辈子烟的老烟枪,在得知自己肺癌后,一天内就完成了戒烟,如果让他一天要花五百块抽烟,中国九成九的老烟枪,第二天就把烟戒了。
换句话来说,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独占的市场,人们总是有选择有替代品的。 只要人有自由意志,就有能力更换达成目的的手段,甚至可以消灭这一个目的。
经常有人说,要是有民生物资企业垄断了生活物资怎么办,这可是刚需啊!少不了的。
好吧,有人垄断了卫生纸,人们就没有替代选择了吗?见过用棍子的吗?见过有树叶的吗?见过用课本的吗?印度人跑出来狂笑,你不知道我们直接用手吗?刚需你个毛线!
中国电力垄断了电力供给,存在竞争吗?
一样存在啊,你可以少用电,高到一定程度,晚上你就点蜡烛了,市场上高耗能的电器统统消失,中国电力面临的结果就是用电量急剧下降。
用电量下降了,那你价格上升就能赚到更多的钱吗?不一定。
所以,哪怕是行政垄断,他如果以总利润为目标,他也并不能随意定价,并不能获得什么暴利。
行政垄断的问题并不在价格上,而是另有伤害。
牌照制的伤害在于,这是由政府选择某一个企业来生产和供给,消费者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
市场中形成的某个企业的独占,是由消费者选择出来的,也就是这个企业就是当下最好的,他的供给是最有效率的,他的价格就是最合适的。
而牌照制度下面,消费者无法作出这种判断,因为是政府选择的,而不是消费者选择的。
如若美国政府选择了微软作为操作系统的唯一供应商,并发给牌照,我们损失的是谷歌、苹果这种多样性的消费需求,但不一定就会要用更贵的价格买微软的操作系统。
人们太在意市场竞争中的价格,把价格当作唯一的维度,其实价格只是消费者心中的某一个维度,而不是全部。
如果完全开放加油市场,也许会出现小型的油车开到你车旁边来为你加满油,而不需要你去加油站。
我就是喜欢苹果的风格,这种偏好在管制下不能得到满足,这也是消费者的损失。
出租车牌照管制制度下,也没有专车,这也会让一部分有钱想享受更好服务的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简而言之,企业牌照制度,最大的损失并不一定就是价格,而是消费的多样性被消灭,更多的需求无法被满足,因为他限制的是供给主体的数量,而不是限制了企业供应产品的数量。
既然企业拥有扩大利润的动机,有占领更多市场份额的动机,即使微软拥有唯一的合法牌照,也不会减少他增加供给产品数量的动力,供给量持续增加,价格也会下降,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永远不会变。
当然中石化和中烟等企业是双重问题,除了牌照制,还有另一个问题是国企,但这个是两个问题,得分开说明,这个不能和垄断问题混在一起聊,混在一起谈的,经济学水平堪忧,他会把国企带来的问题和牌照制带来的问题混在一起,最后是一团浆糊。
下一章,继续谈行政垄断的另外两种方式,虽然 都是行政垄断 ,但伤害的方式还是不一样的,确实有一种行政垄断就能提升价格,提升供给者的利润,是哪一种呢,下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