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那些被你忽略的,才是世界的真相

Author: 罗辑思维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道德经》你肯定听说过,它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但我们现代人为什么还要读这部几千年前的书呢?在吴伯凡老师看来,世界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么简单,我们每个人可能只看到了表面的世界,而老子因为他的高超智慧却能看到另外一个世界。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我们又该如何看到这个隐秘而真实的世界呢?读读吴伯凡老师的这篇文章,你就能找到答案。
7月26日晚18:00-22:00,在金山岭长城上,罗振宇将和你一起读《国家人文历史》,看中华文明群星闪耀。

直播中罗振宇会为你介绍许多像老子一样的中华文明群星,比如孔子、杜甫、徐霞客……

但这次直播不是讲一堆知识,而是回应当下常见的现代困境。如果你“觉得生活越来越封闭”“觉得人生被困住”“遇到事情不知道怎么选择”, 点击下方链接,我们一起在直播中找到答案。

来源:《吴伯凡讲透道德经50讲》

作者:吴伯凡


读透《道德经》会有什么益处。简单来说,你可以感知到隐藏在《道德经》中的另外一个世界。那是老子因为他的高超智慧而看到的另外一个世界。
那老子看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这就要说到认知的特点: 我们人在认知的时候,永远是去感知、去抓取我们所要的,忽略和过滤我们所不要的,而这个过程完全是在无意识当中完成的。

并行的世界

我们不妨看看那些两奇互偶的图形,现在你可以打开文稿,看看下面这几张图。

比如说你看到这个杯子。你可能只看到了一个杯子,你却看不到两边的脸。
或者你看第二张图。
你看见了白色的鸟,或者只看见了黑色的鸟,但是你可能很少同时看到一群白色的鸟和一群黑色的鸟,同时在向左、向右飞。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你能看到的一个格局里总是隐藏着某种隐局和暗局;如果你看不到隐局、暗局,你看到的世界也许就是一个骗局。 最可怕的骗局不是别人为你设下的,而是你自己给自己设下并不自知而且坚信不疑的那种骗局。比空间性的忽略和过滤更不容易觉察的,是时间和过程当中的那种忽略和过滤。
比如我们看下面这两张图。

水在往下流,人在往下走;但是你仔细看,随着这个时间的延续,你追踪这个过程的话,你发现水在往上流,人在往上走。
老子看到而孔子没有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 并行世界 你看到的 任何一个格局和态势都至少包含两种格局、两种态势,你自以为看清的格局极有可能只是看到了其中的一半,甚至一半都没有。 你能够感知到的是一个残缺格局的时候,那它就是一个骗局。
我们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就是你对你所处的境况浑然不知的时候,一方面你是处在一个危险的格局里头,另一方面你陷入到了一个你自己给自己设下的、没有意识到的骗局当中。
应该说 老子看到的世界与其说是一个新的世界,倒不如说他看到的是一个被忽略了、被还原了的一个旧世界。 它本来就在这儿,只是你没有看到。相反孔子、曾国藩他们年轻的时候看到的,只是一个被大大简化、过滤,甚至是完全遮蔽的世界。
如果用一种极简的方式呈现老子所看到的那个世界,那就是一张太极图,“有白的和黑的,有阴和阳,而且阳中也同时有阴,阴中同时也有阳的”一个完整的世界,而不只是一个“一半的、片面的”世界。
在《道德经》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叫: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全,就是完成一个事情,做成一个事情。没错,我们希望把一个事情做成,这叫全。我们希望达到我们目标的过程是直的,而不是弯弯绕绕的。我们希望我们把事情做圆满,那就是盈。我们希望做的是新的事情,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完全地掌控这件事情。
而老子告诉你,这个目标和手段之间是不对称的,通过曲才能够实现全。也就是说,你要做一件事情,有好多时候要做一些好像跟这个事情没关、甚至背道而驰的事情。你要说服一个人,往往不是用你的观点、你的见解去改造他,而常常表现为你是在顺应他,在顺应的过程当中去说服他。直路往往是最大的弯路,而弯路可能是真正的直路,所以一个地方是凹陷下去,它才可能圆满,看似旧的东西才能成为一个新的东西。
老子的这种世界观,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这个世界的故事是“ 并行故事 ”。 当你看到一个故事在发生的时候,一定有另外一个故事悄悄地而且是同时地在发生。最重要的是,那个悄悄的、你没有看到的同时在发生的那个故事可能才是真的故事。

两个故事

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中讲到的他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
在某一年的早春时间,他和一群人到郊外去划船,突然他看到不远处有个小伙子从水坝上掉到了冰冷的水中。他们一起同行的没有人会游泳,即使会游泳的人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在漩涡当中救人的能力。大家只是非常惊恐地看着这个年轻人在瀑布下的漩涡当中不停地挣扎。他的反应是很自然的,他竭尽全力地逃离这个漩涡,游向水的下游,往岸边游。但是他不仅没有逃离漩涡,反而是离那个漩涡越来越近,他的努力和挣扎只是稍稍地延缓了自己被拖进漩涡中心的速度。大概半个小时之后,他在冰冷的水中就耗尽了热量和体力,最终被漩涡吞没了。但是令所有人特别惊奇的是,在他被漩涡吞没之后的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他的尸体就在下游几十码的岸边出现了。
所以彼得·圣吉就这样感叹,他在生命最后时刻尽力做而没有做到的,漩涡却在他死亡之后的几秒钟之内为他完成了。杀死他的正是他不遗余力的努力。他不知道在这个危难的时刻,唯一有效的对策恰恰是与那种大力出奇迹的简单逻辑相反的一种逻辑,就是如果你顺着涡流往下潜,你应该能保住生命。
在这个故事里头,其实是两个故事,或者说是一个并行故事。
第一个故事 是瀑布在水面冲出了一个洞,水面形成了以洞为中心的全方位的高速倒灌,在这个巨大的向心急流当中,突围的成功率几乎是零。身陷困局的人都会有一个习惯:大力出奇迹,我之所以没有做到,是因为我出力不够,那我就是有为或过度有为去应对这个困局。
但是, 涡流有一个反常识的、被常识和本能完全遮蔽了的暗故事 ,就是瀑布在水面冲击出的这个洞并非是真的洞,高速倒灌的水并没有灌入真正的洞中,而是在遇到了水和河床的阻力之后,快速地横向扩散,从而在水底形成一个向外扩散的离心急流。然而处在这种急流当中的身体,你只要沉到下面去,离心力就迅速地把你推到岸边。
这个小伙子(死后)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他活着时没有完成的不可能的使命。不过这种状态不过是因为死亡强行终止了他的那种有为,那种过度有为。他如果坠水以后,放弃这种有为,屏住呼吸,先行沉入水底,水底的急流就会让他迅速地远离死亡。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它像一把火,一下子让我想到了以前“有口无心”地读过的《道德经》很多话,比如说“死而不亡者寿”,就是它死了却不亡,才是真正的长寿;什么是“静为燥君,重为轻根”,就是安静是燥的君主,重是轻的根。这些话一下子就变得特别生动起来。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世界的真相是由两个故事组成,一个是明显而虚假的故事,一个是隐秘而真实的故事。 年轻的曾国藩、年轻的孔子他们看到的世界和他们从这个世界观中派生出的方法都是第一个故事,而没有看到隐秘而真实的故事。可能他们之所以有那么强烈的认知地震,是他们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隐秘而真实的故事,他们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那种妄作妄为、枉然之为,为什么是无效的。
《道德经》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就是凶。这里头你也能感受到它跟《易经》的关联,在我们的行为当中,在吉和凶之间还有七个阶梯,有悔,有吝,有咎,有无咎,等等。 我们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吉,多大程度上凶,取决于是否观天之道,是否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以及是否按看到的真相去调整行为。
我们在孔子的故事里头,在曾国藩的故事里头,在彼得·圣吉讲述的那个故事里头,确实感受到了世界真的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么简单。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陷入到那种只看到世界表面的故事,而且不断地碰壁,一直不放弃,直到有一天出现了某种机缘的时候,你才知道什么叫妄为,什么叫妄作,以及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成了一个妄人。
而妄的反面就是真,真相。你看到真相以后,按照真相所给你的指引,你去作为,你去生活,你去行动,这样的人叫“真人”。儒教的理想人格是“君子”,道教的理想人格叫“真人”。

再次提醒大家。


7月26日晚18:00-22:00,在金山岭长城上,罗振宇将和你一起读《国家人文历史》,看中华文明群星闪耀。


点击下方链接,预约本场直播。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吴伯凡讲透道德经5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