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早日康复!

Author: 漫天雪798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全域静态”之后,上海终于解封。上海回来了,祝福上海人!
但是我们要知道,回来的这个上海,已经不是原来的上海。现在的上海,刚刚做完一场大手术,大病初愈,羸弱不堪,它颤颤巍巍地从医院走出,离康复还有很长时间。
奥密克戎可能走了,上海却病了。
老鼠抓住没抓住不知道,然而很多瓷器,恐怕已被砸得稀巴烂。
上海这场病,得的不轻。要知道,越是市场发达的地方,越是经不起这样的封锁。就像你封锁一个本来就商业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小山村,影响好像并不大。然而对上海这样一个超级大都市,全球贸易的枢纽,其实是一刻钟都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分工、交换、合作的。现代化的繁华都市,就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的;市场,就是人类选择的生活方式。
上海,又像一个学业优异的优等生,更受不了被老师叫得站在讲台上一顿迎头猛批。
老师似乎是想教训一下这个自以为是的学生,你不要太个性和傲娇。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杀灭了他的个性和傲娇,他就不再是他。老师似乎认为,我这班级大了,离了你,我照样活。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杀掉他的傲娇,其他学生想个性也不敢了,都变得更平庸了。对于老师来说,当然还能活,怎么活不是个活呢?然而受苦的,是花了钱的家长。
上海这一次的猛操作,对人们的信心是一个巨大考验。信心真的比黄金都重要。信心就是对未来的预期,人对未来有信心,就会节俭,会将钱花在刀刃上,美好的未来就会提前到来;反之,丧失信心,就会今朝有酒今朝醉,胡乱挥霍,眼看希望一个一个破灭,幻境永远是幻境。
我们还记得当初吴凡的话:“就下个决心,封个三五天不行吗?不行……”她说这话的时候,我们能体会到她对上海的热爱和信心,给人的就是一种稳定的预期。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不但行,而且很行。预期降低了,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了,所以得观望了,三思而后行了。
该投 5000 万的,再等等吧,或者去越南和新加坡吧,或者只投 1000 万等等看。准备大干一场的,别急,先稳稳,万一生产搞到中途,原材料进不来了,或者港口出不去了咋办?稍有风吹草动,赶紧撤吧,要不就来不及了,谁出来表态,都不敢轻易信的,先撤再说,等稳定了再回来,或者,永不回来。
这就是惊弓之鸟。这种影响将是长远的。观望和怀疑的态度会贻误发展良机,再想追赶,就很难。慢慢的,就像美国的“铁锈地带”一样,从繁荣的中心一步步跌落到衰败的深渊,变成不再有吸引力的地方。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事情。
资本已经撤离了很多,更可怕的是资本损耗。
不生产了,光消费,而且是成本高昂的消费,不就是损耗资本吗?
资本损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社会从高度发达的交换经济向落后的自给自足模式的倒退。家里没余粮了,可不得赶紧先种地果腹吗?说白了,就是变穷了,只看程度有多深。
社会进步程度和人的生活水平,取决于资本的丰裕程度。资本多,那就除了吃好穿好的“消费升级”,还能追求高品质的休闲娱乐;资本每减少一分,就只能缩减相对不重要的消费,先保命要紧。
然而决定人们生活水平高低的,恰恰是那些“不重要”的消费。
人们都知道供应链的重要性。供应链,不是说城市解封了,马上就像电线一样连上的。经济不是说开始就开始,说停止就停止的。已经断掉的供应链,有些就永远没有机会再连上,因为他们已经连到了其他地方,例如越南。想“内循环”?要知道,“供应”和“链”,是以生产为前提的,而生产,同样以资本为基础。资本的减少,意味着生产的缩减,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效运转体系变慢了,这并不是光影响一个行业,而是对整个经济的打击。
经济从来就是一个整体, 2500 万上海人不参与交换了,影响的并不仅仅是他们,而是全球所有人无法与他们交换了。上海人的生活水平降低了,其他地方的商品他们买不起了,损失的同样是包括上海人在内的所有人。
资本规模的缩减,意味着企业即使重新开工,也会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当然,市场经济只有主动失业,没有被动失业,只要你要价低,在上海这样的广阔市场上,不是不能找到工作,但是结果很清楚:这意味着人们要想重新上岗,必须在更低的工资率上就业了。
资本损耗和撤离的代价,最终要由上海人来承受。日子还能过下去,甚至比西部地区还是要好很多,然而,过去有喝咖啡和红酒的钱,现在没有了;过去可以吃三个海鲜,现在只能点两个了;过去穿 2000 块的衬衫,现在穿 500 的。要想回到原来的标准,只能节衣缩食,让资本重新积累到原来的水平。
资本意味着商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和质量的上乘。资本少了,也意味着商品减少了,品质下降了,因为消费者买不起那么多、高品质的商品了,企业就只需要生产低品质的、满足最急迫的需求的了,这又意味着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了。没钱买保险了,风险无法转移了,将来损失更大了;本来可以买一辆宝马的,现在换成了五菱宏光,安全系数降低了。
资本是自由意志的一个概念,资本就是人心。所以比物质资本损耗更难修复的,是人心。
上海这次爆出的无数人伦惨剧,制造了医患之间、警民之间、邻里之间、社区之间,乃至上海与其他城市之间的猜忌和恶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被摧毁,合作精神的降低,对立和互斗增加,那些厌恶上海上的人,只会被上海人更加厌恶。自由市场的进程,本来是不断增强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过程,你从万里之外的陌生人那里购买商品,就是鲜明的例证。然而,有人摧毁了自由市场,人们之间就会从信任变成对立。信任感的降低,从来不是没有源头的。
这种信任感的降低,会让仇恨在人群中蔓延。那些平日里如蝼蚁般生活、别人都不带正眼瞧一眼的人,在封城期间突然掌控了大权。他们不希望疫情结束。越是在此期间将临时的权力行使到极致的人,到了正常状态下越会被人们鄙视和报复。那些心灵和身体双重受创的人,会将仇恨带进往后的生活,与他们终生无法和解,一切相互敌视的环境就此形成。
世界上多了一个内心充满仇恨的想要报复的人,少了一个和善的向往和平的人。这是边际上的倒退。满怀仇恨的人,会降低自己的智力,会将自己的遭遇不是归结于某个作恶者,而是迁怒于某一群体,因此,这个群体的成员都将变得不安全。上海,不再是让人安心的城市。
最可怕是人们经历这场劫难,却无法正确认识事态,进行错误归因。他们将短缺和物价上涨归咎于市场,归咎于黑心商家,却看不到这一切的根源。这个崇尚商业和交换合作的城市,对待市场和商家,不再温和有礼,不再认为他们是在为自己提供服务的合作关系,而是满怀厌恶和怨怼,把他们视为骗子。
人群中弥漫着对市场的仇视,对商家的怀疑,矛盾和讼争不断,交易量降低,交易成本急剧升高,合作机会减少,又恶性循环地将其归罪于邪恶的资本和肮脏的商业。这时候,呼吁管制的声音就会甚嚣尘上,就像大 V “九边”,以及更多的人认识的那样,“这一切都是因为政府不够强大”。
那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事。经过这轮试验,发现你们实际上抗压能力挺强的,那就按照你们的呼吁,慢慢编织管制之网吧,直到把你们统统送进其实是你们自己编织的牢笼中。
一个处处设限的环境,慢慢就会失去商业的氛围,那实际上跟封城是一个性质。若是那样,东方明珠将不再璀璨。
上海人,你们要进行康复训练。你们要知道,躺在床上一直要别人管,是永远不会康复的。你得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不依靠于任何人,不相信无代价的收获,不轻信无代价的承诺,自己下地走路,哪怕跌倒,也保留昂扬的姿态和自由的灵魂,让自己信心百倍,重新健步如飞。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己的向往。我们继续相信上海。祝福上海!

上海回来了,我也回来了。谢谢各位不离不弃!关注小号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