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Author: 挨踢的牛魔王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题图由我厂AI生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书读百遍

今天讲讲治学。

为什么有人学东西,一学就会,马上就能掌握精髓,博闻强记?

为什么有的人,学一个东西,过了很久,就是学不会?

是因为前者更为聪明吗?

不是的。

你学不会,可以非常肯定的说,你的方法不对。

学一个东西,有人一看,那么一个大部头,马上心里就发怵,气势上就输了。

实际上,即便是天才,也不是一遍就学会的,而是要看很多遍才能消化理解。

你一看就发怵,那是你心急,希望很快就能学会。

比如你买了一箱矿泉水,你能一天喝完吗?

当然不能,而且你要硬喝,这就很痛苦,肚子里面鼓鼓胀胀的。

但是你把水放在那里,每天口渴了,喝一点,都不用刻意喝,马上水就喝完了,甚至你会觉得这水喝的太快了,又要买了。

读书,也是类似,你想一下子读完,就很痛苦,你慢慢看,每天看一点,反而很快就看完了。

所谓“欲速则不达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出自陈寿的《三国志》。

其中“百”指的是“多”的意思,并不是说让你真的去读100遍。

那有人就问了,有的书,我真的读了很多遍,为什么还是没有进步呢?

那是你对“百遍”这两个字的理解是错的。

你读了很多遍,但是你每次读的时候,都是跟第一遍是一样的,当然收获甚少,味同嚼蜡。

你并不是读了很多遍,而是把第 一遍重复了很多次 ,边际效益递减,而且越读也没味道,越读越厌烦。

“百遍”的真正含义是, 每一遍,角度都是不同的

苏东坡,苏学士有一首诗叫《题西林壁》,里面有一句话叫:

远看成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说一座山,你远看,侧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角度不同,这个山的样子则各不相同。

如果你要把一座山扫描成全息影像,你就不能只扫描一面,而是很多面,才能了解这个山的全貌。

就像盲人摸象,把每个人摸的信息结合在一起,才能是一个整体的形象。

苏学士,能写出这句诗,就说明他领悟了读书的精髓。

事实上,苏学士本人在治学读书上,就是这么做的,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读很多遍。

说苏学士是天才,应该没有太多人有异议吧。

有异议,以后不要吃东坡肉,东坡肘子和碳烤生蚝,这都是他发明的。

猪肉也不要吃了,这个是他开始推广普及的。

比如说读历史,你应该怎么读?

很多人读的是错的,希望一遍读下去,把所有的事情都搞清楚。

那你必然失败,读不下去。

因为历史里面的信息太多了,你的注意力不够,你看了这个,就丢了那个,人脑的负担很重,看得想吐,最后就只能放弃了,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真正的读法是, 分很多遍读,但每一遍关注的角度不同。

你不要看历史那么繁杂,你读第一遍,就像诸葛亮那样, 观其大略,不求甚解。

你就知道一个大概就行了,不用关注细节,什么都不用记,先让脑子里面有个印象。

这样,你就很快就读完了,读完的感觉是,大概知道有那么回事,但是说细节又说不上来,脑袋瓜子嗡嗡的,知识的肿胀感。

如果你要求很高,要记住所有的事情,完了,估计你永远都无法开始。

第二遍,也是通读,但是你有了重点,关注你最感兴趣的事情。

比如说,第二遍,你可以重点关注军事,就是打仗,谁和谁打,为什么打,地点在哪里?战略战术是什么,为什么赢,为什么输?

搞不清楚的,你就查书查资料。

这一轮读下来,军事的问题就搞清楚了。

第三遍第四遍,你就关注内政、外交,地理,关系,人物,年表等等。

每次都是通读,每次关注的侧重点都不一样。

比如说人物,讲个五代史的例子,有一次郭威平李守贞叛乱的时候,士兵们都杀红了眼,突然看见一个女的坐在遍地的尸体中间。

一般这种情况下,这个女的就必死无疑了,死前被乱兵蹂躏那是免不了的。

士兵们刚要上前,这个女的在那里大声说,我父亲是魏王,与郭公是世交,速速报与郭公。(刚动我分毫,当心你们要灭族)

郭威赶紧过来,原来这个女的是李崇训的老婆,是魏王符彦卿的女儿。

原来李守贞的儿子李崇训要自杀。

但是他自杀之前,要把全家都杀了,已经杀了很多人,但就是找不到老婆,原来他老婆躲起来了。

他找不到他老婆,就先自杀了。

要死,你死,我才不死。

她父亲符彦卿又是谁呢?

是符存审的儿子,因军功封魏王。

符存审又是谁呢?

符存审就是李存审,是李克用的养子,十三太保中的九太保,所以赐姓“李”。

原来这么大来头,是五代的一个军事集团:符家军。

后来郭威给柴荣提亲,这个女的就嫁给柴荣了。

我们知道,柴荣后来当皇帝了,这个女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符后。

大符后其中一个妹妹,也是嫁给柴荣,这就是小符后。

还有一个妹妹嫁给了赵光义,就是那个高粱河车神,他哥叫赵匡胤。

你看,从李克用到柴荣,都串起来了。

几遍下来,你就发现,你把这个东西已经慢慢吃透了。

知识,其实是网状。

最开始,你没形成网,读起来当然难,但是知识网络一旦形成,总有一天,你会突然之间豁然开朗,原来如此。

这,就是 其义自见 的道理。

这个方法,已经被现代的研究所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说AI神经网络是模拟人脑,这基本属于扯淡。

人工神经网络和人脑相差很远,几乎完全不是一个东西。

但是人工神经网络,可以让我们大致可视化了解学习的原理。

人们研究发现,人工神经网络,实际上要分成很多层才可以。

因为每一层, 只能学到一部分知识 ,要层数足够深,才能学到完整的知识。

因为人脑的注意力有限,所以每一遍,你就学其中的一个角度就行了。

多说一句,其实看房也是类似,你每看一遍,你看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二、有的放矢

这种方法之所以有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有的放矢,你是有目标的,你真有靶子要射。

人就是这样,一旦你是有目标的,你的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驱动力特别强。

一个人真的拿了钱要买房,那么他就看得特别仔细,因为他真的是要买。

但是如果他不是真的要买房,只是过来随便看看,那基本和逛公园差不多,看完就完全忘记了。

你看书,除了第一遍是观其大略,后面每一遍,你都是为了搞懂一个事情,那么你学的速度,理解的深度就会快很多。

为什么人在实践中,就学得特别快呢?

因为你这个时候翻书,找资料,你是为了解决你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就会让你去看方方面面的细节,记忆就特别深刻。

有人问,天平天国杨秀清,以前只是一个烧炭工,从来就没打过仗,那他是怎么学会的?

一样的,因为需要。

最开始,他当然是没有经验,但是都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了,他就会收罗所有相关的信息,就是为了能赢。

这种学习的速度,比没有目的乱学, 效率不止高十倍,而是千倍万倍

就像有些人学编程,学AI,就是看看教科书,做做课后习题的都很少。

这样,你其实根本就没学会,就是很菜。

你这个不叫学习,实际上,就是过来玩玩,逛公园而已。

你真正想学会,其实应该迅速的把书看一遍,了解个大概,然后马上开始做项目。

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你马上发现,怎么这个就是不行,那个就是不灵,你就找原因。

做个几个项目,你就会发现,知识已经成网,很快就融会贯通了。

因为你一旦有了目标,整个效率就大幅度提升了。

还有一种学习方法,就是教别人, 教是为了更好的学

道理也是一样的,也是有目标驱动的,所以就学得快,理解得深刻。

所以,你可以把你学到的东西,写个总结。

你会发现,你在写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其实没搞明白,这个时候,你就去把它搞明白,你就进步了。

需求,实际上才是科技进步之母。

三、形成正反馈

无论你是做项目,还是以教带学,或者是写总结,这都是 输出倒逼输入

这个方法的有效性,也为现代的研究所证明。

就像AI,在数学、代码领域突飞猛进,为何?

就是因为数学、代码非常容易验证,错的就是错的,对的就是对的。

9.9和9.11哪个大?

虽然你不知道怎么训练AI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大。

造一个冰箱也许很难,但是知道冰箱制不制冷,还是非常简单的。

造一辆汽车也许很难,但是知道这个车好不好开,还是非常简单的。

一旦AI知道对错,那么它就能自我迭代进化了。

其实AI里面的“反向传播”,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就是和实际的数据去对比,一旦发现差距,就 反过来更新神经网络的权重

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也是这个道理。

就是你通过实践,反过来 更新你脑子里面的神经元认知结构

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反馈非常重要。

你马上就知道哪里错了,然后发现其中的问题,那么你学习的速度和深度,就远非他人能比了。

奖励,就是一种反馈。

你做一个事情,学到了东西,赚到了钱,你的积极性就会很高。

在这个领域,你就会觉得无往不利,关键是你可以持久的在这个方向研究。

但是如果在一个方面,没有任何反馈。

其实你的学习就是无效的,不过是走马观花而已。

即使1万小时,那也不过是重复第一个小时1万次而已。

四、结语

学习的真意,就是要学很多遍,每一遍的角度都不同。

同样一个历史事件,过了千年万年,还有人解读。

因为每次解读的角度都是不同的,这种角度有成千上万个。

每个角度,实际上都是带有目的,是有的放矢。

有目标的学习,效率可以高成千上万倍。

最后,就是通过正反馈,带起学习的飞轮,方能持久。

Ps:在当今如此浮躁的氛围下,有多少人会看这样的文章呢?

如果对你有启发,请点个关注或者“在看”吧。

老读者建议“星标”,没有任何互动,系统可能不会在第一时间推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