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最需要注意的十个误区

Author: 先知书店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道格拉斯说,“你一旦开始阅读,就会永远自由”。 读书之于一个人,显然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还有一件事,比读书更重要,那就是“怎样读书”。会读书的人,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掌握最多的书,以及书中最深最丰富的内涵。不会读书的人,即便读了一千本一万本,也很难让这些书真正发挥作用、提升自己。

读书的误区“五花八门”,每个人多少都会沾染一些不好的读书习惯。以下十个误区,挂一漏万,可以提醒我们不要陷入其中:



误区一:书就是权威

罗素说:“不要盲目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与之相反的权威。”我们所有的真理都是暂时性的,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原来错误的,有可能变为正确,反之亦然。 一本书的意义,只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有限的视角去认识世界、反思世界而已。



误区二:读前先看书评

读前看书评,是很多人的习惯。但这不仅会改变原本的阅读期待,偏离自己原本的阅读需求,还容易对书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从而影响对书的理解吸收。正如美国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所说: “我们应该先理解再定义,而不是先定义再理解。”



误区三:书读得越多越好
有些人总爱晒自己一年读了多少多少本书,家中有多少多少藏书,强调自己读书多。但是,博览群书不一定就能学富五车。兵不在多而在精,读书也是这样。 读一本好书胜过于读一百本平庸的书。

误区四:只要开卷就有益
很多人认为,只要读书,就有收获。提倡开卷有益,从一两千年前就开始了,但如今在我们当下,却并不是开卷就有益, 无论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书籍,这些书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其中的价值导向可能还有害。



误区五:读书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人们经常性以为,读书就是理解书中内容。而伽达默尔在诠释学的研究中发现, 读书并不是一个对着文本理解的过程,而是一个在文本基础上再创造的过程。 因为人在读书时候无法抛却原有的认知,因此原有认知必然要对文本进行加工再创造。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只是读了口香糖的说明书,就读出了宇宙奥秘;而有人读了《战争与和平》,却还只是当作普通的冒险小说。”



误区六:追求“精准”理解

有些阅读者喜欢追求完全理解、精准理解。符号学上讲,“精准”理解是不存在的。只要是理解,就一定会有偏差。而且,随着读者知识修养和人生阅历的变化,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也会变化。正如伽达默尔说: “对一个文本真正意义的汲舀,是永无止境的,它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误区七:阅读偏食,只读一类书

读书原本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如果阅读偏食,只读某一固定类型,就等于将自己关进这个类型的监狱,成为视野狭隘的囚徒,造成思想的营养不良。



误区八:零碎阅读,没有系统性
亚里士多德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如果不把一本书放在它应有的整体体系中去阅读,那么,或多或少总会存在某种程度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从而导致无法把握其真正的内涵。非系统的零碎阅读,最终会导致一知半解,约等于不懂。


误区九:读完就完了

一本书读完,非但不是结束,还正好是这本书真正作用的开始。如果一本书读完后,既不将其内化为自身素质,也不进行实际应用,那很快就会忘记,约等于没读过;即使没忘,只是用来引经据典,那意义也不大。



误区十:逃避经典
叔本华说:“经典,是各民族中最出类拔萃的大脑,耗尽毕生心血,凝结而成的精华。” 但是,当下的现状却是,经典的书名,人人都知道,但或是因为懒惰、或是因为不敢跨越障碍、或是因为不愿啃原著,实际上并没有去阅读经典。而其实,经典都是由时间历史筛选出来的,不仅值得读,而且值得反复去读。
读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读书的方法论。然而,很多人往往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漫无目的地读书,以为只要读了就能有收获。 实际上,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读书方法论,不仅会陷入很多读书误区,还会导致读书低效、读了无用、甚至陷入书籍带来的思维狭隘或其他不良的反作用中。 因此,知道如何读书、读什么书等读书的方法论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