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古原 | Origin link: wechat link
一切始于寂静,也终于寂静
。
那份取消中国恒大集团(
HK03333
)上市地位的公告,没有使用任何戏剧性的词汇
。
它像一份医院的死亡证明,或是一份精密仪器的报废单,措辞是法团式的、非人格化的冷静
。
它陈述了一个事实:在停牌
18
个月后,该公司未能满足任何复牌指引
。
结论是逻辑的必然:根据上市规则第
6.01A(1)
条,取消其上市地位
。
没有挣扎
。
恒大方面表示,不会就此申请覆核
。
这是一种彻底的、近乎疲惫的顺从
。
一个曾市值近
4000
亿港币的庞然大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咆哮,没有抽搐,只是安静地接受了那个早已写好的结局
。
它的股价,定格在
0.163
港元,一个在金融世界里等同于无的符号
。
世界早已为它的死亡做好了准备
。
在长达一年半的停牌期里,市场已经完成了对它的遗忘
。
它的退市,没有在资本市场激起多少涟漪,更像是一块早已沉入湖底的巨石,现在,湖面上的最后一个气泡也终于消失了
。
然而,在这片终局的死寂之下,回响着过去十几年间震耳欲聋的喧嚣
。
那是工地打桩机的轰鸣,是发布会上许家印标志性的洪亮嗓音,是足球场上八万人的山呼海啸,是资本市场上亿万资金涌入的滚烫浪潮
。
如何理解这种从极致的喧嚣到极致的寂静的转变?
人们习惯于用道德的、戏剧化的叙事来解释这一切:一个野心家的赌徒谬误,一个商业帝国的贪婪与不义
。
这些故事很动人,但不完整
。
因为恒大的故事,在其核心处,并非一个关于人性的莎士比亚悲剧,而更像是一个关于经济的牛顿物理学寓言
。
它讲述的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信贷的扩张与收缩,是一个被物理法则精确支配的商业周期
。
许家印不是那个推动星球的人,他只是在星球最恰当的轨道上,被巨大的引力甩出去的那个人
。
一)
信号
故事的真正起点,是
2009
年
。
那是一个被拯救的年份
。
前一年,雷曼兄弟的倒塌像一声发令枪,全球金融体系的多米诺骨牌应声而倒
。
为了对抗那场源自美国的危机,东方世界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一套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及与之配套的、极度宽松的信贷政策
。
闸门被拧到最松,廉价的资金如一场甘霖,倾泻而下
。
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词典里,这种人为压低的、远低于市场自然水平的利率,被称为
“
错误的信号
”
。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在沙漠中行走的旅人
。
你的身体根据口渴程度,精确地告诉你应该走多快,应该如何分配水
。
现在,有人给了你一个幻觉,让你感觉自己身处绿洲,水源取之不尽
。
你会怎么做?你会开始奔跑,会肆意挥霍体力,会去追逐那些原本你绝不会考虑的海市蜃楼
。
廉价信贷,就是那个让整个经济体产生
“
绿洲幻觉
”
的信号
。
它告诉企业家们:社会的真实储蓄非常充裕,消费者有无限的能力来购买你们未来生产的一切
。
去吧,去借贷,去投资那些最宏大、回报周期最长的项目
。
这是一个被祝福的时代
。
许家印听见了那个信号,并且可能是当时中国听得最清晰的人
。
2009
年
11
月
5
日,香港联交所
。
当恒大地产的股票代码开始跳动,许家印和他的富豪朋友们
——
郑裕彤、刘銮雄
——
并肩而立
。
他的笑容里,有一种压抑不住的、来自土地的生命力
。
他超越了王传福,成为中国内地新首富
。
这不仅仅是个人财富的胜利,更是一种模式的胜利
。
那个模式,日后被总结为
“
高负债、高周转、高杠杆
”
。
这个术语听起来很专业,但它的本质极其简单:将时间本身作为企业最大的资产
。
用明天、后天、甚至大后天才能收回的钱,来支付今天的账单
。
这台机器的燃料只有一个
——
源源不断的、廉价的信贷
。
只要银行的贷款审批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只要购房者的按揭合同能源源不断地签署,这台机器就能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运转
。
它吞进土地,吐出房产,中间的过程,被压缩到了极致
。
一个项目,从拿地到开盘,可能只需要几个月
。
速度,就是一切
。
因为在信贷扩张的时代,时间不是朋友,而是敌人
。
你必须跑在利率回归正常、信贷开始收缩之前
。
许家印和恒大,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完美的奔跑者
。
他似乎天生就懂得这场游戏的规则:在甘霖沛降之时,不要满足于用杯子接水,而要用最快的速度,挖出最大的人工湖
。
二)机器与交响乐
恒大,很快从一家房地产公司,演变成一部精密的、自我循环的信贷机器
。
这部机器的运作逻辑,被简化为
“
拿地
-
销售
-
再拿地
”
的循环
。
预售制度,是这部机器的点火器
。
它允许开发者在房屋还是一张图纸时,就开始向购房者募集资金
。
这笔无息的、巨大的现金流,被迅速投入到下一块土地的竞拍中
。
土地储备,成了衡量一家房企实力的核心指标,因为它代表了未来可以向银行抵押、向市场融资的
“
原材料
”
。
恒大在这场竞赛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
它的执行力强悍到令人生畏,标准化的产品线可以快速复制到全国任何一个三四线城市
。
业内人士回忆,当年恒大所到之处,土地市场的锤声,几乎可以媲美一场交响乐
。
而许家印,就是这场交响乐的指挥家
。
他牢牢掌控着每一个细节,从成本控制到营销节点,一切都被置于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系统之下
。
他精力充沛,据说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
。
这种近乎清教徒式的勤奋,与他日后极尽奢华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一种奇异的、充满张力的矛盾
。
但这矛盾的背后,逻辑是统一的:一切都是为了让那部机器以更高的效率运转
。
如果故事只到这里,恒大或许只是另一个规模巨大的房地产开发商
。
但
“
错误的信号
”
有一种更强大的魔力:它会诱使最成功的奔跑者,去尝试飞行
。
这便是
“
不当投资
”或“错误投资”
。
当信贷的洪水淹没一切时,资本的流向便不再遵循理性的商业逻辑
。
它不再去寻找那些最能满足消费者真实、迫切需求的领域,而是涌向那些最能体现企业家雄心、最能制造新闻效应、看起来最
“
性感
”
的赛道
。
恒大的多元化,是
“
不当投资
”
的经典范本
。
2010
年,恒大收购广州足球俱乐部
。
这被证明是一次天才的营销
。
在之后几年,恒大足球队以前所未有的金元投入,横扫亚洲足坛
。
每一次亚冠夺冠,都像一次核聚变,瞬间引爆全国的舆论
。
恒大的品牌知名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
许家印和马云在看台上的照片,定义了那个资本与体育结合的黄金时代
。
然后是恒大冰泉
。
一款矿泉水,动用了全集团最精锐的营销力量,广告铺天盖地
。
结果,巨亏数十亿
。
但这在当时看来,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
在一部每天有数百亿资金流进流出的庞大机器里,这点亏损,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蹭掉的一点油漆
。
紧接着是恒大粮油、恒大农牧、恒大健康、恒大文旅
……
恒大的触角,伸向了几乎所有能想象到的领域
。
2016
年,
“
恒大地产
”
正式更名为
“
中国恒大集团
”
。
这个名称的变迁,是一个帝国版图扩张的宣言
。
许家印甚至喊出了总资产
3
万亿的口号
。
在那个亢奋的年代,没有人觉得这是吹牛,人们只是在好奇,他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
这场由信贷扩张指挥的交响乐,在此时达到了华彩的顶点
。
所有的乐器,都在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着同一个激昂、雄壮的主题
。
那些在周期正常时会被视为噪音的
“
不当投资
”——
比如足球队的巨额薪水,比如冰泉的营销费用
——
此刻,都被当成了最华丽的装饰音
。
但交响乐有一个特点:它总会有最后一个音符
。
在那之后,是必然的寂静
。
对于那些最投入的聆听者,这种寂日志的到来,总是显得猝不及防
。
派对里最敏锐的人,不是那个跳舞最疯狂的,而是那个能最先听到音乐渐弱的人
。
从
2016
年开始,一些变化在悄然发生
。
政策的制定者们开始意识到,那场始于
2009
年的信贷甘霖,正在演变成一场可能冲毁堤坝的洪水
。
房地产的价格,像脱缰的野马,拉大了社会的财富差距,也绑架了金融系统的安全
。
“房住不炒
”
这一论断的提出,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转向
。
但对于已经习惯了高速运转的巨型机器来说,减速甚至比加速更危险
。
惯性,是物理世界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
恒大这部机器,已经配置了最高速度的引擎和最庞大的车身,它需要持续不断的燃料输入,才能避免在巨大的自重下崩解
。
真正的转折点,是
2020
年
8
月出台的
“
三条红线
”
政策
。
这份文件,用一种近乎数学的、不容置喙的方式,为房地产企业的负债规模划定了上限
。
它像一个冷静的工程师,走进了喧闹的派对现场,直接拉下了总电闸
。
音乐,戛然而止
。
对于恒大来说,这无异于釜底抽薪
。
它的整个商业模式,都建立在可以无限循环的借贷之上
。
当这个前提被抽掉,多米诺骨牌倒下的声音,开始清晰可闻
。
最先出现裂缝的,是链条上最脆弱的一环
。
2021
年,恒大财富的产品出现兑付危机
。
那些购买了这些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很多是恒大的员工和他们的亲友
。
他们曾经是帝国最忠诚的基石,此刻却成了第一批被洪水淹没的人
。
他们的抗议和绝望,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帝国金碧辉煌的夜空,第一次让外界窥见了内部的溃烂
。
紧接着,是供应商
。
无数为恒大提供建材、承担工程的小企业,发现他们手中的商业票据无法兑现
。
这些票据,曾被认为是和现金一样可靠的硬通货,现在变成了一张张废纸
。
这些企业的倒闭,悄无声息,没有登上新闻头条,但它们是帝国崩塌时,最先碎裂的砖石
。
恒大开始了一场艰苦的自救
。
打折卖房,出售资产,引入战略投资者
。
许家印甚至变卖了个人的豪宅和飞机,试图向外界展示他与公司共存亡的决心
。
在公开场合,他依然保持着镇定,反复强调
“
保交楼
”
是公司的头等大事,声称
“
我可以一无所有,但恒大财富的投资者不能一无所有
”
。
这些话语,在当时,给了很多人一丝希望
。
人们期待着一个反转的故事,期待着一个
“
大到不能倒
”
的神话
。
他们相信,船长会和他的船一起,战斗到最后一刻
。
然而,在另一条不为公众所见的平行时间线里,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正在上演
。
四)
方舟的设计图
一个优秀的船长,在风暴来临前,会检查船体的每一个铆钉
。
而一个更
“
聪明
”
的船长,会先给自己造好一艘最坚固的救生艇
。
早在音乐停止的很久以前,方舟的设计图,就已经被绘制好了
。
根据公开的法律文书和调查报道,我们可以拼接出这条时间线的轮廓
。
从
2009
年上市到
2020
年,在恒大最风光、分红最慷慨的
12
年里,许家印家族通过分红等方式,累计获得了约
478
亿人民币的资金
。
这些钱,并没有全部留在中国内地,而是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多层次的离岸公司架构,流向了境外
。
这个架构,是全球顶级富豪的标准配置,通常被称为
“
红筹架构
”
的变体:
“BVI
公司(英属维尔京群岛)
—
开曼公司
—
香港公司
—
内地公司
”
。
每一层都像一道防火门,利用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法律,层层隔离风险,并最大限度地规避监管和税收
。
资金一旦进入这个迷宫,就如同水滴汇入大海,难以追踪,更难以追索
。
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发生在
2019
年
。
就在恒大销售额创下历史新高、帝国看似如日中天的时候,许家印设立了一个规模高达
23
亿美元的家族信托
。
信托,是现代法律工具箱里最强大的发明之一
。
它能将资产的所有权和受益权进行分离
。
简单来说,许家印将一大笔钱(受益权)放进了这个由美国专业机构管理的
“
保险箱
”
里,而他自己,在法律上不再是这笔钱的
“
主人
”
(所有权)
。
这意味着,即便他个人或他的公司在中国内地破产,债权人也几乎不可能动用这个保险箱里的钱
。
它像一艘停泊在遥远、宁静港湾里的诺亚方舟,可以抵御任何来自本土的滔天洪水
。
这个动作的信号意义,远比任何公开的豪言壮语都更清晰
。
它说明,在帝国最鼎盛的时期,帝国的缔造者,就已经在为帝国可能的覆灭做准备了
。
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那部由信贷驱动的机器,其内在的逻辑有多么脆弱;那场喧嚣的交响乐,距离最后一个音符有多么近
。
他的公开表演,是为了稳住船上的乘客
。
他的秘密行动,是为了确保自己和家人能第一个登上救生艇
。
五)
平行宇宙
当清算的时刻真正来临,两个平行宇宙的差异,便以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
在一个宇宙里,是恒大惊人的负债:
2.4
万亿人民币
。
这个数字,超过了很多中小国家的年度
GDP
。
是
30
万套未能交付的房屋,背后是
30
万个家庭焦虑的等待
。
是恒大财富约
300
亿未能兑付的本息,是无数中小企业因此倒闭的连锁反应
。
这个宇宙里,充满了眼泪、愤怒和破碎的希望
。
而在另一个宇宙里,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
2024
年
1
月,当香港高等法院颁令恒大清盘时,一个细节被曝光:许家印的前妻丁玉梅,此前通过离岸公司,以近
5
亿港币的价格,连购伦敦泰晤士河畔的
33
套豪宅
。
这笔交易,发生在恒大已经深陷危机之后
。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即便后来香港法院冻结了丁玉梅等人的资产,她依然被允许每月支取两万英镑(约合
19.4
万人民币)的生活费
。
这个数额,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来说,是一年的收入
。
而对于一个背负着两万多亿债务的商业帝国的
“
前
”
女主人来说,这只是维持基本生活的
“
零花钱
”
。
所谓的
“
技术性离婚
”
,也在这个背景下被反复解读
。
我们无法探究其背后的情感动机,但从财务效果上看,它无疑是一次精准的风险切割
。
它试图在法律上,将家庭共同体的一部分,与那个即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彻底剥离开来
。
这些行动,共同构成了一幅冷酷的画面:当大厦将倾时,最顶层的人并没有在支撑梁柱,而是在冷静地、有条不紊地,将房间里最值钱的古董和油画,打包运往安全的地方
。
他们从未相信过反转,也从未真正打算与这艘船共存亡
。
他们从一开始,就是这场信贷周期游戏里最清醒的玩家
。
他们享受了繁荣期最丰厚的果实,也用最精巧的法律和金融工具,为自己规避了萧条期最惨痛的代价
。
普通投资者和购房者的悲剧在于,他们误以为自己和船长在同一艘船上,命运与共
。
但实际上,他们只是船票的购买者,而船长,拥有随时可以脱离的、私人的豪华救生艇
。
当退潮的信号传来,船长早已悄然登舟,驶向了风平浪静的远方
。
恒大的退市,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清算时刻的正式宣告
。
“
清算
”
,这个词在商业世界里,听起来冰冷而终极
。
但在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框架下,它是一个经济体进行自我修复的、痛苦但必要的外科手术
。
一场由信贷扩张导致的虚假繁荣,必然会在实体经济中留下了大量的
“
不当投资
”——
那些在理性市场环境下本不该存在的项目
。
清算的过程,就是将这些错配的资源(土地、资本、人力)从这些失败的项目中解放出来,让它们能够重新流向能创造真实价值的地方
。
这场手术的第一步,是对价值的重新评估
。
在巅峰时期,恒大的市值接近
4000
亿港币,总资产号称超过两万亿人民币
。
这些数字,构建了一个强大到令人炫目的帝国形象
。
但在清算的冷光灯下,这些数字的真实成色,暴露无遗
。
我们来看一组来自尸检报告的数据:清盘人收到的债权总额,约为
3500
亿港港币
。
而清盘人能够直接掌控的实体资产,价值总额仅为
270
亿港币
。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
。
钱,到底去了哪里?
一部分,确实转化为了许家印家族的私人财富,通过那艘
“
方舟
”
驶向了海外
。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
更庞大的部分,则在那个名为
“
不当投资
”
的熔炉里,被彻底蒸发了
。
想象一下,恒大用高杠杆借来的
10
个亿,在一个三线城市,以远超市场理性的价格,拍下了一块地
。
这
10
个亿,在当时的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价值
10
亿的
“
存货
”
。
然后,它再投入
10
个亿,盖起了一座宏伟的文旅城
。
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变成了
20
亿
。
然而,在信贷退潮后,市场发现,这个三线城市根本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来支撑这座文旅城
。
它无法产生预期的现金流,变成了一个沉重的运营负担
。
如果现在要把它卖掉,可能连
5
个亿都卖不出去
。
于是,那凭空多出来的
15
个亿,就这么消失了
。
它没有进入任何人的口袋,它就在这个错误投资的过程中,蒸发在了空气里
。
它转化为了过剩的钢筋水泥,转化为了空无一人的商业街,转化为了无法收回的银行贷款
。
恒大两万多亿的负债,正是由无数个这样大大小小的
“
价值蒸发
”
事件构成的
。
恒大足球的巨额投入,换来了品牌声誉,却没有换来可持续的商业回报
。
恒大汽车烧掉了数百亿,至今没有实现规模化量产
。
这些投资,在繁荣期被看作是帝国扩张的勋章,在清算期,则被识别为资产负债表上巨大的窟窿
。
恒大股票的最终归零,就是市场对这场大规模价值蒸发的最终确认
。
它告诉所有参与者,那座看起来宏伟的帝国,其基座早已被蛀空
。
股东的权益,在天文数字般的债务面前,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
七)
代价的分配
手术必然会带来疼痛,而疼痛,需要有人来承担
。
清算的过程,也是一个代价分配的过程
。
这个分配遵循着一条冷酷的法则:距离权力核心越远,信息越不透明,风险承受能力越弱的群体,承担的代价越大
。
第一层,是股东
。
他们的投资,随着公司的退市,基本化为乌有
。
他们为帝国的扩张梦想,支付了最直接的财务代价
。
第二层,是金融机构和海外债券持有人
。
他们是恒大信贷机器的主要燃料提供方
。
现在,他们需要为自己当初过于乐观的风险评估买单
。
他们或许能拿回一部分本金,但这将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谈判过程
。
第三层,是供应商和承包商
。
他们是帝国庞大建设体系中的螺丝钉
。
他们用自己的资金和劳动力,垫付了工程款,却只换来了一堆无法兑现的商业票据
。
他们的破产,不会激起太大的浪花,但却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注脚
。
第四层,是恒大财富的投资者
。
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基于对
“
恒大
”
这个金字招牌的信任,投入了自己的积蓄
。
他们以为自己买的是稳健的理财产品,却没想到,自己成了帝国维系现金流的最后一道防线
。
最底层,也是最庞大的一层,是那
30
万户购买了期房的普通家庭
。
他们用几代人的积蓄,以及未来几十年的收入,购买了一份对
“
家
”
的承诺
。
现在,这个承诺,被悬置在烂尾的工地上
。
他们是这场游戏中,最无辜的参与者,却可能承受最沉重的代价
。
而站在代价分配链顶端的,是那些早已登上
“
方舟
”
的人
。
他们通过合法的、或者说在法律灰色地带的种种安排,将自己与这场灾难完美切割
。
他们的生活品质,不会因为帝国的崩塌而有丝毫的下降
。
这就是清算的全部真相
。
它不仅是对资产的清算,也是对社会信任的清算
。
它让人们看到,在同一个商业故事里,不同角色的命运,可以有云泥之别
。
八)
回响
恒大退市了
。
香港中环的交易大厅里,少了一个曾经无比显赫的代码
。
但这不代表故事已经结束
。
它像一颗恒星的坍缩,虽然光芒熄灭,但它的引力,以及它在时空中留下的涟漪,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
这个故事,是一个关于周期的故事
。
奥派理论告诉我们,只要人为干预信贷、扭曲利率的机制存在,这种
“
繁荣
-
萧条
”
的周期就无法避免
。
恒大,只是这个周期里,一个体量过于巨大、动作过于夸张、结局过于惨烈的样本
。
在它身后,还有一长串名字:碧桂园、世茂、融创
……
它们都在经历着或即将经历着各自的清算时刻
。
这个故事,也是一个关于范式转移的故事
。
那个以
“
高负债、高周转
”
为核心的房地产发展范式,那个相信只要胆子大就能成功的草莽英雄时代,伴随着恒大的倒下,正式落幕
。
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启,它将更审慎,更敬畏规则,也可能
……
更平庸
。
黄金时代结束了
。
对于我们这些故事的旁观者来说,恒大的回响,最终指向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
或许,答案就藏在这场周期的完整叙事里
。
要保持清醒,当周围所有人都陷入集体迷狂时,要试着去听那音乐中微弱的不和谐音
。
要理解风险,明白任何超额的收益背后,都必然隐藏着对等的、甚至不对等的风险
。
要相信常识,而不是相信神话,无论是财富神话,还是
“
大到不能倒
”
的神话
。
最重要的是,要看清自己在哪艘船上
。
以及,船长是否为自己,单独准备了一艘救生艇
。
在香港联交所的数据库里,中国恒大的历史记录,最终会变成一行褪色的、不再跳动的数字
。
但在中国的商业史和社会史上,它将作为一个巨大的惊叹号,或者一个更深刻的问号,永远地留存下来
。
提醒着后来者,所有命运的馈赠,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
而信贷的甘霖,在滋润万物的同时,也必然会催生出最疯狂的迷狂,以及,在宿醉之后,那漫长而寂静的清算 。